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蘇軾作文滿分為何沒有中狀元?

高考作文備受人們關注,獲滿分的考生往往被人們追捧,文章也在網絡上、朋友圈中廣為傳播,考生也有機會被一些名校破格錄取。而北宋時的蘇軾參加科舉考試時,作文得了滿分卻沒有中狀元,這是為啥呢?

北宋不僅繼承了唐朝的科舉制度,而且更加完善。為了防止作弊,一是試卷卷首要彌封,糊上舉子的名字、籍貫等信息;二是答卷要由謄錄院的書吏抄成副本,考官閱卷評卷時只看副本,無法辨認考生字體;三是考官在考試期間不能回家,要住在貢院,以防止串通舞弊。在試卷內容上也大有改進,更加注重實用性,由吟詩作賦改為寫政論文章,以發表政治見解的時務策作為考試的主要內容(即策論),以便選拔一些通經致用的人才,為朝廷服務。

嘉祐二年(1057年)二月,已屆知天命之年的歐陽修做了禮部貢舉的主考官,以翰林學士身份主持進士考試。點檢試卷官是詩壇宿將梅堯臣。這一年,歐陽修的學生曾鞏也參加進士考試。歐陽修對曾鞏的才華欣賞有加,悉心指導和提攜。巧的是蘇洵和蘇軾、蘇轍父子三人也到東京汴梁應試。這年考試的策論題目是《刑賞忠厚之至論》。文章的題目出自《尚書·大禹謨》孔安國的注文“刑疑付輕,賞疑從眾,忠厚之至”。

蘇軾才華橫溢,文章寫得簡短精煉,全文600余字,讀起來擲地有聲,精悍有力。蘇軾開門見山,直抒胸臆,讚歎先王的仁政愛民。“堯、舜、禹、湯、文、武、成、康之際,何其愛民之深,憂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長者之道也。”他以忠厚立論,扣緊主題,從賞善懲惡兩個方面加以說明。在布局謀篇中,蘇軾引經據典,層層遞進,闡述儒家的慎刑思想。然而,賞罰之道,輕重之分,又難以拿捏得恰到好處。他引用《尚書》孔安國《傳》曰:“賞疑從與,所以廣恩也;罰疑從去,所以慎刑也。”所謂“廣恩”“慎刑”,都體現了“忠厚”之義。緊接著,蘇軾舉例唐堯不順從皋陶執法殺人的意見,而同意四嶽任用鯀的歷史典故,有敘事有剖析,夾敘夾議。引用《尚書》中的“罪疑惟輕,功疑惟重。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感歎道“盡之矣”,意思是這句話完全表現出忠厚之意。蘇軾此文語言平實,卻是旁征博引,波瀾橫生,引人入勝。在賞與罰的範疇和方式上,蘇軾剖析得細致入微,張弛有度,收放自如。認為“仁可過也,義不可過也”“是故疑則舉而歸之於仁,以君子長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歸於君子長者之道”。說理透辟嚴謹,結構緊密完整。最後引用《詩經》《春秋》之義,十分鮮明地點出了主題:“忠厚之至也。”

梅堯臣在閱讀此卷時,被清新灑脫的文風,酣暢淋漓的論辯所吸引,認為有“孟軻之風”,評了滿分後推薦給歐陽修,說此文可評第一。歐陽修看後,不禁擊掌讚歎,認為此文脫盡五代宋初以來的浮靡艱澀之風,與其提倡的平實文風如出一轍,認為梅堯臣的評判是恰當的,同意其意見。可是作為主考官的歐陽修心細如發,慮事周密,心想世上能寫出此文非曾鞏莫屬。他為曾鞏慶幸、自豪,可是轉念一想,選自己的弟子當第一,難免會引起風言風語,甚至遭到言官的彈劾,於是忍痛割愛,將此文改評為第二。歐陽修氣節高雅,嚴於律己之風可窺一斑。可是當拿來原卷,拆開彌封對照後,歐陽修卻大吃一驚,此文竟不是曾鞏所作,而是蘇軾所為。遺憾的是蘇軾因此與狀元擦肩而過。

儘管蘇軾沒有高中狀元,但是他的文章可謂石破天驚,令歐陽修驚歎不已,為蘇軾之才而高興。他在給梅堯臣的信中對蘇軾大為稱讚,說“讀軾書不覺汗出,快哉!老夫當避此人,放出一頭地”。其惜才、愛才之情溢於言表,其博大的胸襟可窺一斑。嘉祐二年的科考可謂恆星戰役璀璨,人才輩出。唐宋八大家中的宋六家就有蘇軾、蘇轍、曾鞏三人,變法派骨乾呂惠卿、曾布、蔣之奇、林希等榜上有名,宋代理學的奠基者張載、程顥也名列其上,此榜中後來任宰執的有9人。這一榜進士在宋代政壇、思想界和文學藝術界獨領風騷,影響巨大。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