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稅延型養老險勢頭迅猛 中意人壽等3家公司仍按兵未動

  來源:A智慧保

  沉寂了一段時間的保險業,因個稅遞延型養老保險而掀起新一輪的狂歡。5月底,首批12家試點保險公司名單公布,隨即首單比拚接力賽開始。直至6月20日,泰康保險在滬高調上線稅延養老年金保險,狂歡仍在繼續。不過,仍有三家公司仍按兵未動。

  5月31日,銀保監會在官網公示第一批獲得經營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名單,包括:中國人壽太平洋人壽、平安養老、新華人壽、太平養老、太平人壽、泰康養老、泰康人壽、陽光人壽、中信保誠、中意人壽、英大人壽。

  隨後不久,多家保險公司紛紛對外宣布,已經開出稅延型養老險的“第一單”。對於保險公司來說,這無疑是一大利好,但更值得關注的是,稅延型養老險的政策春風能吹多久?消費者後續會不會為此買單?

  12家保險公司如何玩轉“新產品”?狂歡夜繼續!

  “千呼萬喚始出來”的稅延型養老險,得到了各大保險公司的“追捧”。尤其是第一批12家獲準經營此業務的保險公司,紛紛開始發力爭奪“首單”稱號。

  智慧君為大家一一整理了這12家保險公司的最新動向,看看誰家表現最積極,誰家還按兵未動?

  從時間上看,6月6日獲批銷售產品的6家保險機構,幾乎在6月7日都完成了首單簽約,分別為中國人壽、太平洋人壽、平安養老、新華人壽(6月8日)、太平養老、泰康養老。其中,太平洋人壽和泰康養老的產品最為豐富,包括A款、B1款、B2款、C款。

  緊接著這6家保險機構之後,泰康人壽、太平人壽、陽光保險也都相繼簽下了首張保單。

  值得注意的是,12家首批名單中的中信保誠、中意人壽、英大人壽,似乎沒有產品“出爐”的消息。這三家公司在起初入圍第一批名單時,就讓業界有點意外,畢竟這3家都不算是大公司,但他們的身份有一點相似,即都有外資的基因。

  總體來說,各大保險公司對稅延養老險產品的熱情都非常高漲,但誰能把這塊業務做得更大,練得更強,仍不得而知。

  為了秀出特色,各家入圍保險公司紛紛表示,體現服務優勢,採用全線上操作模式,引入移動端投保、人臉識別、智能客服等科技創新手段。有的公司特別設計開發了支持移動端、PC端的稅延養老投保系統,可做到快捷利益演示和投保,支持微信端購買。

  6月15日,中國太保還和螞蟻金服保險平台簽約,雙方已經開始啟動稅延養老產品與服務在支付寶平台的加載工作研究,預計三季度,試點地區百姓能以支付寶為入口購買太保的稅延養老保險產品。

  6月20日下午,泰康保險集團在上海舉行“養老三支柱,讓生活更美好——個人稅收遞延型養老年金保險產品發布會”。會上,泰康與工行、中行、交行、招行、中信、民生、浦發、興業以及騰訊理財通和新浪金融,還有六家在滬大型優秀企業簽訂了稅延養老保險合作意向書,共同推進稅延養老保險銷售工作。

  2

  稅延養老險來的正是時候?政策已到位!

  其實,要在國內試點發展稅延型養老保險的風聲已經很久了,但因為涉及部門較多,還需要和稅務部門協調,一直沒有正式推出。

  不過,2018年上半年,有關稅延養老保險的政策終於被一一公布,從試點、產品指引業務辦法漸已明朗。

  國內推出稅延養老險的背景是,我國逐漸邁入老齡化社會,養老問題成為了關注的焦點。統計局數據顯示,2017年末,中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24090萬人,佔總人口的17.3%。其中,65周歲及以上人口15831萬人,佔總人口的11.4%。

  眾所周知,我國養老保險有三大支柱:第一支柱是指政府承擔基本養老,第二支柱是企業年金,第三支柱則是個人商業養老保險。

  但現實情況是,我國目前的養老金體系還是主要依賴於第一支柱,但這已不足以應對社會老年化加速的局面;另一方面由於繳存比例高,我國企業負擔已經較重,也很難進一步提升。因此,大力發展“以商業保險為主”第三支柱的呼聲逐漸浮現。

  中國銀保監會副主席黃洪曾多次表示,要推動商業養老保險在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中發揮更大作用,第三支柱定位不應只是“錦上添花”,更應是“雪中送炭”,第三支柱不應只是成為額外增加養老金積累的簡單補充,而是要承擔起一定的基礎保障功能。

  在政策的扶持下,稅延養老保險終於走上了正軌。正如大家所見,第一批有資格經營此業務的保險公司共有12家,其中已經有一些保險公司的稅延養老險產品賣出了第一單。但這項業務後續如何由三地試點到全國推廣,是否能贏得更多消費者的青睞,還需要時間檢驗。

  3

  一款產品打通稅延?三類產品滿足差異化!

  在討論稅延養老保險的購買之前,必須要明晰,什麽是稅延型商業養老保險?我們可以把它稱之為保險公司的業務之一,最後落地其實就是一款養老保險產品。

  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是指國家給予商業養老保險投保人所得稅延遲繳納優惠政策的一種商業養老保險。因此,這是具有政策性和惠民性質的一款養老保險產品。

  根據規定,稅延型商業養老保險,目前只可以在上海市、福建省(廈門市)和蘇州工業園區這三個試點地區開展。在這三個地方的的個人,通過商業養老資金账戶購買符合規定的商業養老保險產品的支出,允許在一定標準內稅前扣除,但計入個人商業養老資金账戶的投資收益,暫不徵收個人所得稅。

  與其他商業保險不同的是,這款保險產品可以降低個人目前的稅務負擔。那消費者能從這12家公司買到什麽類型的稅延商業養老保險呢?

  監管規定,保險公司開發設計稅延養老保險產品應當以“收益穩健、長期鎖定、終身領取、精算平衡”為原則,滿足參保人對養老資金安全性、收益性和長期性管理要求,並提供三類產品供消費者選擇。

  根據稅延養老保險產品積累期養老資金的收益類型,分為收益確定型、收益保底型、收益浮動型,分別對應A、B、C三類產品。

  A類產品,即收益確定型產品,是指在積累期提供確定收益率(年複利)的產品,每月結算一次收益。

  B類產品,即收益保底型產品,是指在積累期提供保底收益率(年複利),同時可根據投資情況提供額外收益的產品,每月或每季度結算一次收益。根據結算頻率不同,分為B1類產品(每月結算)和B2類產品(每季度結算)。

  C類產品,即收益浮動型產品,是指在積累期按照實際投資情況進行結算的產品,至少每周結算一次。

  4

  要不要買這款保險產品?因人而異!

  先看稅收優惠大不大?《關於開展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試點的通知》明確了個人繳費稅前扣除標準。

  取得工資薪金、連續性勞務報酬所得的個人,其繳納的保費準予在申報扣除當月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予以限額據實扣除,扣除限額按照當月工資薪金、連續性勞務報酬收入的6%和1000元孰低辦法確定。

  取得個體工商戶生產經營所得、對企事業部門的承包承租經營所得的個體工商戶業主、個人獨資企業投資者、合夥企業自然人合夥人和承包承租經營者,其繳納的保費準予在申報扣除當年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予以限額據實扣除,扣除限額按照不超過當年應稅收入的6%和12000元孰低辦法確定。

  對於收入沒有達到個稅起徵點的個人,談不上稅收優惠了。對於收入較高的中產階級,這款產品便能帶來一些好處。比如小A在試點地區上海每月工資收入為10000元,扣除五險一金之後的應稅額為8250元,個人所得稅為395元。如果購買了相當額度的稅延養老險產品,應稅工資會扣除600元,減少至7650元(10000*6%低於1000元),個人所得稅為310元。

  也就是說小A通過購買這款產品之後,每個月有85元的稅可以被扣除,等到退休之後領取養老金收入時再行繳納。(此外,其中25%部分予以免稅,其余75%部分按照10%的比例稅率計算繳納個人所得稅)

  值得注意的時,1000元是參保人可享受稅延優惠的最高繳費水準,如果現有稅收優惠並不能打動消費者,這個額度會不會再次調整?有保險公司高管認為,稅延額度可能逐步做調整。

  中國銀保監會還曾為大家算了一筆账:假設一位參保人從30歲開始購買個稅遞延商業養老保險,每月拿出1000元投保,產品保證收益率是複利3.5%,等60歲退休時,總共繳納保費36萬元,但账戶價值變成了61.8萬元。通過精算,一個月可以領到2746元。

  隻不過業界也可能會疑問,這和買理財產品有什麽區別?這其實都是個人投資的一種長期規劃,是選擇其他理財產品,還是稅延型養老保險?

  南開大學金融學院教授朱銘來曾指出,和其他理財類金融產品相比,稅延商業養老險的最大優勢,是能承擔長壽的風險,因為有風險分散機制,活的時間越長,未來拿得越多。

  但是是否購買,還需因人而異。

  5

  中信保誠、中意人壽、英大人壽:齊發聲,還沒下文

責任編輯:張文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