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瓷之美——走向世界的中國外銷瓷

他們,源自火與土,製造於一座仿佛在燃燒的城市。它們,堪稱一件件全球化商品,掠過沙漠與海洋,掠過馬六甲,掠過喜馬拉雅。它們,被視為財富的象徵,激發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創造一個又一個的神話。它們,是中華文化的代名詞也是中國的代名詞。它們就是本文的主角——中國外銷瓷。

一、具有中國特色的“全球購”商品

我國製造陶器的歷史頗為悠久,但高溫瓷直到唐代才真正誕生。源於唐帝國開放包容的對外政策,也使得瓷器在唐代正式成為一種價格高昂的外銷商品。晚唐、五代一直到宋朝初期也成為了中國瓷器外銷的第一個高峰期。其中邢窯白瓷、越窯青瓷、長沙窯彩繪瓷頗受外國顧客喜賴,外銷數量尤其驚人。尤其是長沙窯彩繪瓷作為中華第一彩瓷遠銷全球各個地區,據不完全統計,在亞非13個國家、73個地區都曾出土長沙窯彩繪瓷。甚至瓷器上還出現了胡人、椰棗(伊拉克等地特產)、阿拉伯文等極具異域特色的元素,充分體現了作為一款“全球購”商品的文化特色——兼容並包,使得長沙窯瓷器一躍成為唐代外銷瓷中的佼佼者。直到唐末以前的中國瓷器一直是由陸路也就路上絲綢之路運往國外的,但因為唐末藩鎮割據,路上絲綢之路動蕩不安,而掌握東南沿海大部分優良港口的東南各節度使名義上還擁立中央,所以為了減少內陸運輸的風險和成本,瓷器的外銷開始轉為依靠海路運輸。

宋到明初則是外銷瓷發展的第二個階段,此時景德鎮各類瓷器後來居上,青白瓷、青花瓷、釉裡紅都成為了外銷瓷中的“主力軍”。而隨著航海技術的不斷發展,航線越來越多,覆蓋地區也越來越廣,中國在這條貿易鏈條上取得了豐厚的利潤。但好景不長,明朝初期開始實行海禁,在這個階段瓷器的外銷主要依靠朝貢體系支撐,規模大大縮水。明朝中期隆慶開海,大量的瓷器開始被販往海外,而除了之前一直與中國交易的國家外,中國也開始和隨著地理大發現熱潮抵達東半球的西洋諸國探險家們直接貿易,而在此之前中間一般有阿拉伯人作為“中間商”來進行周轉,而現在則是真正的“沒有中間商賺差價”了。其中,素有“海上馬車夫”之稱的荷蘭幾乎壟斷了中國瓷器的航海貿易,據不完全統計,17世紀上半葉大約有300萬件瓷器通過荷蘭東印度公司被運往荷蘭和世界各地,荷蘭也是最早在中國定製特殊紋樣瓷器的國家。荷蘭東印度公司因其編制的世界瓷器貿易網而成為了17世紀中國瓷器的最大買家,獲得了巨大的利潤,直到英國在四次英荷戰爭後擊敗荷蘭,將艦隊駛入南海,從而基本搶到了中國瓷器外銷市場這一塊肥肉。

(英荷戰爭是發生於17世紀至18世紀英國與荷蘭之間的四次戰爭,總體而言主要目的是為了爭奪海上貿易主導權。而在18世紀的第四次英荷戰爭,英國擊敗荷蘭開始獲取世界金融霸權。)

明代中期至清初的200年間是中國外銷瓷發展的大變革時期,這200年不僅是中國外銷瓷的黃金時期,也是景德鎮作為明代最大的外銷瓷生產中心的黃金時期,更是瓷器生產由官窯主導道私窯主導的轉型時期。這一時期的外銷瓷精品迭出,作為一款全球化商品,此時的私營瓷窯開始大量生產“訂燒瓷”,瓷器器型和圖案既有中國風格也融合了大量西方元素。以市場為主導的商品風格、不斷改良的製瓷技術都使得中國瓷器能夠暢銷全球,真正成為了一種世界性商品。

二、親,非偏遠地區包郵哦。

在東西瓷器貿易的早期,商人們主要依靠路上絲綢之路進行運輸,利用駱駝往返於浩瀚的沙漠和綠洲城邦之間,大漠駝鈴看似壯美但一旦遇見沙暴(事實上幾率不小)可謂九死一生,如果那時有運費險的話大唐帝國絕對賠死,其安全系數可見一斑。而隨著安石之亂的爆發以及隨後藩鎮割據的不斷加劇,路上絲路戰亂不斷,城邦政權更迭,陸上運輸在這個時期已經算是十死無生了。與此同時南海的海上航路不斷拓展,中國的造船技術也大為發展,自然而然的瓷器的運輸便開始大規模的通過海路大批量運往海外市場。

(在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安史之亂,是唐帝國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又由於其爆發於唐玄宗天寶年間,也稱天寶之亂。)

從廣州出發,沿東南亞的越南、馬來半島、蘇門答臘等過抵達印度、錫蘭(也就是前段時間遭受恐怖襲擊的斯裡蘭卡的舊稱),再往西直抵阿拉伯半島,這便是在中國歷史上被稱為“廣州通海夷道”的瓷器外銷主要航線。在唐代朝廷專門設立了市舶司,主管海外貿易。甚至還在廣州城西專門劃定一片區域名為“番坊”以便讓無法按時返回的阿拉伯商人居住,名曰“住唐”。這在今天是難以想象的,要知道按照今天廣州的房價這塊劃出的區域至少值上百億。就算在唐代劃出這麽大一塊地皮只為給阿拉伯商人居住也是讓當地財政大出血的行為,尤其是唐代這種實行“公廨田”(政府專用田,意思就是地給你,自己管,以後不要再和寡人要工資了)政策的摳門朝廷,若無巨大的利益引誘,斷不會如此。事實也正是如此,海外貿易的興盛帶來了巨額的財政收入,廣州也因此被譽為“天子南庫”,與“天下糧庫”的蘇湖地區並稱“兩庫”。這也是為什麽在北方被打爆的黃巢在搶劫了廣州後竟然脫胎換骨了:“咱不差錢了。”廣州作為唐代外銷瓷的主要出口港之一,長沙窯、定窯、邢窯等諸多瓷器大批聚集於此,裝船出港,遠銷海外。時至今日,廣州的唐代碼頭遺址中仍能發現諸多著名外銷瓷器的碎片,證明當年確有大量的外銷瓷集中到廣州,統一裝運出海,一直以來大家可能有一種誤解就是中國商品的外銷很大程度上依賴阿拉伯人的轉運站,但其實真實情況是:“親,非偏遠地區包郵哦。”

三、支持來樣定做

如上所述,唐代以來外銷海外的中國瓷器品種繁多,數量驚人,大部分瓷窯都具有按需製作,來樣定作的經營理念與方式。如貼有伊斯蘭教國家圖案的的貼花大盤可能旁邊挨著的就是繪著天主十字架的青花瓷。訂燒瓷一般而言是按國外顧客提供的器型、紋樣、數量定製生產的,供給的對象一般也是外國的皇室、貴族或是公司、機構,價格方面自然也比普通的外銷瓷要高上不少。其中比較著名的款式有菲茨休紋樣、歷史紀念瓷、宗教、神話題材瓷器、紋章瓷等,幾乎覆蓋了出口國文化所能涉及的方方面面。

隨著時間的推移,原本為中國所壟斷的製瓷技術也像絲綢一樣變得不再為中國所獨有。在外國工匠們不斷的研究與創新下,在無數次的實驗下,終於在本國燒製出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品牌瓷器。例如朝鮮半島的高麗青瓷、日本的奈良三彩、瀨戶天目、伊萬裡瓷、德國的邁森藍色洋蔥瓷器、英國的維奇伍德陶瓷、法國的利摩日瓷,隨著技術的發展與創新,各國的瓷器都逐漸形成了自身的特色,躋身於世界陶瓷藝術之林。但毋庸置疑的是不論時間如何推移,中國的文化烙印始終存在於瓷器之上,無法抹去。

(從左向右依次是日本的奈良三彩、德國的邁森藍色洋蔥瓷器、英國的維奇伍德陶瓷、法國的利摩日瓷。)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