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宋元時期—名窯和民窯瓷器共同構築瓷器外銷的繁榮局面

瓷器歷來是中國古代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向外口貨物中的大宗。它不僅因造型、紋飾、工藝融入了中國的審美意趣和人文內涵,更以其美觀、耐用而廣受東西方國度青睞,一直是中國主要的輸出商品。沉船考古遺址上所載瓷器為我們提供了中國瓷器外銷更為直接的證據,不僅可以窺見當時陶瓷貿易之盛,更可以分析這一時期外銷瓷器的品類和生產水準。

13至17世紀,是以中國為中心的海上絲綢之路東亞板塊的繁盛時期。本文將結合13至17世紀的歷史背景,結合若乾沉船出水瓷器,來展現此時期陶瓷外銷的風貌,以拋轉引玉,希望能吸引越來越多的學界同道,共同探討這段波瀾壯闊的中國陶瓷外銷圖卷。

公元前2世紀之後,中國商品揚帆過海走向世界,各國貨物也紛紛銷往中國。在整個海上絲綢之路的運輸線上,瓷器和香料成為最具代表性的貨物品類。中國瓷器、絲綢、茶葉等源源不斷地輸出海外;海外各國的香料、寶石和各種特產也持續流入中國。這一時期,海上絲綢之路已經成為一個涵蓋太平洋西岸和印度洋沿岸國家的巨大海洋經貿圈的繁榮景況。

13世紀之後,中國主要的外銷瓷器窯址包括浙江的龍泉窯、越窯,江西的景德鎮窯、吉州窯,福建的建窯、德化窯、漳州窯、義窯、磁灶窯,廣東的西村窯、潮州窯,北方的磁州窯、耀州窯等。這些窯口的產品在中國沿海沉船中被發現,是瓷器外銷的有力證據。

宋元時期,中國瓷器的外銷迎來了新的高潮,以北方的磁州窯、鈞窯、耀州窯、定窯和南方的龍泉窯、景德鎮窯為代表的六大窯系,為陶瓷的大量外銷提供了充足的貨源。東南沿海地區的窯場,如福建的德化窯、磁灶窯、義窯等,多仿燒名窯瓷器,並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了一個外向型的製瓷手工業生產體系。

元代,疆土空前遼闊,亞歐大陸原有的政治疆域不再成為貿易的羈絆。海洋貿易與陸地貿易一樣得到了政府的重視且規模更大,元朝沿海主要貿易港口超過20個,廣州、泉州、慶元(今寧波)等港口日夜吞吐著大量的陶瓷產品,而泉州港更是超越廣州,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為繁忙的貿易港口之一。龍泉窯、鈞窯、樞府窯、元青花等器物在海外大量發現。

下表列舉了宋元時期中國沿海的若乾重要沉船,其中廣東海域的“南海I號”沉船,是重要的南宋時期沉船。“南海I號”沉船位於廣東上川島西南約3海裡處,沉船地點水深22-24米。1987年8月,交通部廣州海上救助打撈局與英國海洋探測公司合作在廣東的川山群島附近海域搜尋一艘荷蘭東印度公司商船萊茵堡號(Rimsberg)時,聲納探測儀發現了“南海I號”。進過歷次的調查,發現沉船主尺度長約24米、寬約10米、船艏寬度3.8米。

2006年國家文物局批準對“南海I號”沉船實行整體打撈及保護方案。“南海I號”船載文物最大宗的是陶瓷器,尤以瓷器為主。瓷器主要是當時南方著名窯口的產品,大部分源自江西、福建和浙江三省。其中以江西景德鎮窯青白瓷,福建德化窯青白瓷,磁灶窯醬釉、綠釉瓷,閩清義窯青白釉以及龍泉窯青瓷為主,器型包括壺、瓶、罐、碗、盤、碟、缽、粉盒、爐等。

原文作者:劉冬媚

原文來源:《藝術品》2018年10月刊總第82期《陶瓷貿易:13至17世紀的“海上絲綢之路”》

(因篇幅問題,原文有刪減)

《藝術品》官方授權,歡迎分享!如需轉載,請私信聯繫!

合作美術館

合作雜誌精選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