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津門大醫王士相:小兒綠便的治療

導讀:

小兒腸胃易失常,非便秘即腹瀉,兒科多見,七味白朮散出自《小兒葯證直訣》,對於小兒腹瀉,甚至泄綠色便都有非常好的效果。

小兒泄綠色便的治療

作者/王士相

小兒泄綠色大便,為治療小兒一般腹泄之最難收效者,常遷延數月不愈。凡治小兒腹瀉之一般通套藥物,如健脾利濕、消導、清熱對其均不奏效。

其大便色綠,可呈草綠色或綠而如苔,或為墨綠色。大便或為水瀉,或稠粘如膠,或稀薄而多泡沫。且食後多腸鳴漉漉,腸鳴後大便即下。

對此證的症機,古代醫家論述不一:錢乙認為系臟冷所致;萬全則名驚泄,主為熱證;《普濟方》謂,此證便膠粘為熱,清稀為寒;秦景明又謂之為傷風瀉;余則主張凡小兒泄瀉綠色便多為熱證。

為了驗證古代醫家的論述,1981?1982年指導研究生對62例泄綠色大便患兒進行了辨證分析。

病例驗證結果表明:此類腹泄確有熱證、寒證之分。熱證多由肝膽熱盛所致;寒證是由脾胃虛寒,肝木乘脾而發。62例中熱證最多,佔61例,寒證極少,僅1例。寒、熱證中皆可兼見睡中驚惕的癥候,詳細詢問病史,卒受驚恐並非此類泄瀉的主要病因。

屬於熱證者,多面紅、唇紅,不論發熱或不發熱,手心熱,眉部之皮膚隱約發紅,多數患兒肛門掀紅,舌紅,脈數。

其治療關鍵在於清瀉肝膽熱邪,宜用仲景黃芩湯、芍藥甘草東加味。

方用:柴胡、黃芩、黃連、白芍、甘草、木香、澤瀉、防風。

圖:黃芩

此方乃先父之經驗方,良效。

余臨證後,據《幼幼集成》意,加防風一味,其效果尤著。李時珍謂:柴胡、黃芩清少陽;柴胡、黃連瀉厥陰肝;白芍、甘草、木香緩急止痛;加防風者,以其辛甘微溫,行脾胃二經。《內經》謂:「風勝濕」,故防風為勝濕、健脾之要葯。

熱證之綠色瀉泄,每高熱不退,大便日二三十行,口大渴,飲水無度,煩躁不安者。

曾治一五歲患兒,狀如上述,已四日,因其大渴引飲,央求其父母謂:「救命呀,渴死了」。

余於上方加葛根、白朮,每日一劑二煎,服二日,諸症大減,五日而安。其加葛根、白朮系根據錢氏七味白朮散意。

屬於寒證者,是由脾胃虛寒、肝木乘脾所致,患兒面色青白,神衰形羸,四肢清冷,大便清而腥,治宜理中東加防風、柴胡、茯苓等味。

01 方葯分析

七味白朮散方出錢乙《小兒葯證直訣》一書,為治療脾虛大瀉大渴之方,是方觀來平淡無奇,但至明代萬全則多有推崇,謂之「治瀉作渴之神方」,並囑小兒泄瀉大渴不止者,飲以本方煎湯頻服,並禁予一切湯水。

結合臨床分析此說甚是有理,如據現代醫學治療腹瀉低滲性脫水病人,只能靜脈給液,不能口服任何水飲。古人據今甚遠,然能與今人合,實難能可貴,於此亦可見中醫藥偉大之一斑。

臨證每用該方,則屢用屢效,堪稱神方。然若認為用此方不可作一絲一毫的變動,則必囿於句下,無以發揮。如曾治一小兒,水瀉綠色大便,五日不止,挾大量粘液,口渴欲飲,口唇紅,舌紅少津,脈數。

余觀此證乃屬熱盛致泄,泄久而致脾虛。

然七味白朮散為治脾虛作渴方,若照搬原方治療此證則與病機不甚符合,故於七味白朮散中加黃芩、黃連兩味,連投兩劑,該小兒則熱清渴除泄止。由此可見「法可法,非常法」,只有圓機活法,才能機暢神流,而奏出神入化之功。

登場書籍

《醫事困學錄:津門大醫王士相學術經驗集》

本書以醫論、證治心法、醫話醫案為綱,分為上、中、下三卷。條分縷析,發微啟隱,說理透徹,讀來令人耳目一新,掩卷則回味無窮。不僅對後學頗多啟發,而且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養生正道

版權聲明

本文選自《醫事困學錄:津門大醫王士相學術經驗集》,王崇仁,李寶珍◎編著,中國中醫藥出版社,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轉載時請註明出處。全部圖片為出版社在攝圖網所購的版權圖片,請勿盜圖。

商業合作或投稿:[email protected]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