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骨關節炎是關節「發炎」嗎?8種人易患關節炎!如何治療?

隨著年齡的增加,許多人在日常生活中會覺得自己的膝關節慢慢出現一些不舒服的感覺,比如從凳子上站起來的時候覺得膝蓋沒有力氣,起立的過程感覺比較困難,走路的時候也覺得膝蓋疼,尤其是上下樓梯時疼痛的感覺最為明顯,甚至少部分人躺著不動和睡覺的時候也覺得膝蓋非常痛,那麼這類人很可能就得了膝骨性關節炎。

從概念上看,骨性關節炎以關節軟骨變硬、損害為主,最終導致關節退變、骨質增生的慢性骨關節疾病。特徵是軟骨破壞和骨質增生,簡單來說,是一種關節老化、蛻變、磨損加重而引起的病理現象,以關節疼痛、腫脹、畸形、僵硬癥狀為主,好發於頻繁使用的關節,尤其是負重較大的關節,比如膝關節、髖關節等。

所以,骨性關節炎中"炎症"並不是老百姓平常認為的"發炎",它的治療不需要吃"消炎藥"。

骨關節炎就彷彿是機器零件的磨損與老化一樣,很大程度是一個老化的自然進程,因此我們很多中老年人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關節疼痛、僵硬。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高其患病的幾率也增加。

肥胖人群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發病率是正常體重人群的4倍。超重肥胖造成膝關節受力改變,體重越大,關節受力就越大。同時,超重肥胖可導致受力不均衡,使關節發生變形。除肥胖而引起的機械性因素外,還與肥胖的全身代謝因素有關。

膝關節炎女性比男性多見,特別是絕經後女性50歲以後女性患者明顯增多而且其所患骨關節炎的程度也較為嚴重,因此有人認為內源性雌激素的減少可能是骨關節炎的危險因素之一。

關節處於正常位置時,受力是均勻的。若一旦出現畸形(先天性或外傷性的),例如膝關節的內翻畸形(O形腿)、外翻畸形(X形腿)引起關節面對合不良,可造成關節軟骨的損傷。

如膝關節中韌帶和半月板如果受到損傷,會造成膝關節不穩定,易造成關節軟骨的磨損。所以有韌帶、半月板損傷時應儘早治療。

常穿高跟鞋,走路時增加了膝關節所承受的應力,並且改變了膝關節的受力點,長此以往,會加重膝關節的退變程度和速度,尤其是穿著高跟鞋上下樓梯。

如礦工、重體力勞動者、長期野外工作的地質工作者、教師、銷售人員、職業運動員或舞蹈演員等,主要是由於關節軟骨長期受高強度的應力磨損或受傷引起。

近來年,因為超負荷運動、超強度訓練而導致膝關節損傷的病人在臨床上越來越多,走得太多、頻率過高、姿勢不對等,都可能造成慢性關節損傷,對肌肉、骨骼等也可能產生不良影響。

8.辦公室族

因長期伏辦公桌、使用電腦、開車,一些"久坐族"逐漸成為關節炎的易患人群。由於長時間沒有進行適當運動,造成了骨性關節炎。

@喜鵲醫生提示:國多個城市開展的調查顯示,40歲及以上人群中,癥狀性膝骨關節炎的患病率為15.6%,與全球相當,不同城市的患病率從7.7%30.5%不等。但是即便是相同年齡的人,膝關節的狀態也有很大的不同,不同的人出現膝關節炎癥狀的年齡也不同,甚至近年來骨關節炎發病年齡逐步年輕化。

骨性關節炎的治療包括非藥物治療、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

1.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主要用於骨性關節炎癥狀、體征和X線關節退變程度輕的患者,包括止痛藥(對乙醯氨基酚、塞來昔布、曲馬多、阿片類)、改善病情藥物及軟骨保護劑(雙醋酚因、硫酸氨基葡萄糖、硫酸軟骨素、多西環素等)、局部注射治療(透明質酸、糖皮質激素)等。

塞來昔布膠囊

2.非藥物治療

非藥物治療是骨性關節炎早期預防和治療的重要環節,包括患者的健康教育、自我訓練、減肥、關節活動度訓練、肌力訓練、助行工具的使用、膝內翻的楔形鞋墊、職業治療及關節保護、日常生活的輔助設施等等。並且在生活中少做會加重關節磨損的動作,包括長距離行走、跳操、打拳、爬山、爬樓、長跑、騎車等。

3.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主要包括關節鏡關節清理術、關節融合、關節成型、截骨術、關節置換術。

對膝關節骨關節炎,有人主張先行關節鏡下關節清掃術,但是這一類手術對有些病人術後近期可能有一定的療效,但遠期效果則不能肯定。關節置換手術對於大多數膝骨性關節炎、股骨頭壞死、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在緩解疼痛、恢復關節功能方面具有顯著效果,已經成為骨科最常見的手術類型之一。

@喜鵲醫生提示:對於癥狀重,疼痛明顯,尤其是疼痛影響行走和睡眠,X線出現明顯的骨質增生、關節間隙變窄的患者,需要接受手術治療。

生活中正確預防遠比發病後的治療更重要,這就需要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降低體重,減少不必要的生活行為及勞動,放棄不正確的鍛煉健身方式。

一旦出現骨性關節炎癥狀,儘早去正規專業醫院進行檢查和和治療,對於"祖傳秘方"、"秘製膏藥"需要謹慎對待。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