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多地探索破解養老難題 專家:創新勿忘公益屬性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0月17日電(記者 付強)年輕人以志願服務換取養老院房租折扣,老人合住別墅互助養老對抗孤單……為破解傳統養老模式困局,這一年多以來,各方做出不少新嘗試,引發民眾廣泛關注。

這些舉措收效如何?近年來備受關注的醫養結合、以房養老等,進展是否順利?創新養老模式,能否幫助緩解養老難?

資料圖:老年人在一家養老機構內練習青海小調。 張添福 攝

“混齡居住”、抱團養老,多方探索引人關注

公辦養老院一床難求、民營養老院收費高昂,家庭養老缺乏照料、情感空虛……關乎每個人的“養老”,近年來面臨諸多現實問題。

在此背景下,一些養老機構開始自發探索解困之道。

2017年12月,8位青年入住杭州濱江綠康陽光家園養老院,成為該院新興服務項目的首批志願者:每月完成20小時的敬老志願服務,就能享受600元的低價房租,“合約期”為半年。

首期取得成效後,今年7月,第二批14位志願者入住,月租金降到300元,志願服務時間不變。

有媒體評論稱,“混齡居住”既緩解了老人缺乏陪伴的境遇,又幫年輕人節省下生活成本,還能盤活養老院閑置床位資源,可謂一舉三得。

資料圖:養老院中的老人。 鍾建珊 攝

去年5月,杭州余杭兩位老人,招募了4對夫妻到自家別墅抱團養老,大家輪流“值日”、費用均攤,彼此照應對抗孤獨。

期間雖難免矛盾、有人離開,也遇到階梯電費過高、住處遠離市區看病不易等問題,但多數老人表示滿意。至今年5月,入住者已增至7戶13人。

社會養老服務的創新,還引入了“互聯網+”模式。作為全國首個“互聯網+生活性服務業”創新試驗區,上海長寧區於今年開展“社區養老顧問”試點,依托大數據平台建立區級養老顧問團隊,為老年人提供政策和養老服務資訊谘詢、服務申請、緊急救援等服務。

此外,該區還在打造“養老淘寶”,讓老人通過網站或微信,“點餐式”選擇自己想要的養老服務。

資料圖:為老人設計的創意產品正在展示。楊伏山 攝

或矛盾突出、或關注寥寥,養老創新也有困境

近年來,各地的探索與創新,豐富了社會養老服務模式,但一些新挑戰、新困難也隨之出現。例如,近年來被社會關注的醫養結合、以房養老等話題,在落地過程中就遭遇了新難題,實施效果也不盡如人意。

以“醫養結合”為例,有媒體評論說,“雖然看上去很美,卻面臨諸多‘骨感’現實,缺‘醫’少床首當其衝。”

例如,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7月,全國共有醫養結合機構5814家,床位總數為121.38萬張。然而,和龐大的老年人口相比,這些醫養結合機構仍然是杯水車薪,遠遠供不應求。

有研究報告指出,現有的醫養結合機構大約僅佔總養老機構數量的4%,而且其中大部分是公立機構,民營機構佔比更低。

而針對缺“醫”的痛點,北京大學研究老齡產業專家鄭志剛則分析稱,綜合能力強的大醫院無暇顧及老年醫療需求,而養老機構只能內設醫務室或醫療機構,投入巨大成本卻往往因為需求不足而陷入困境,由此失敗的案例比比皆是。

資料圖:老人在護工的協助下進行康復訓練。陳建華、薛豔偉供圖

而“以房養老”則似乎關注寥寥。據媒體報導,自2014年7月在北京、上海、廣州、武漢開展以來,4年內僅一家保險公司運營該業務,累計承保139單(99戶)。

有觀點認為,“以房養老”由保險公司承擔風險,確保老人的晚年生活後顧無憂,為老年人提供了新的養老解決方案,可謂新意十足。

但對於保險公司來說,這項保險屬於保本微利型業務,且涉及房地產、金融、財稅、司法等多個領域,存在許多不確定性。

對老年人而言,受傳統養老觀念、產權糾紛、房產市場不穩定、相關配套政策不完善等因素影響,同樣顧慮重重。

一些業內人士指出,“以房養老”現階段仍處於“小眾”狀態,不具備大範圍推廣的市場環境。

資料圖:青海門源尕牧龍下村,為孤寡老人修建的幸福大院。 李雋 攝

專家:創新勿忘公益屬性,政府應承擔更多責任

養老創新新措層出不窮,對緩解養老難是否起到了幫助?

中國小康建設研究會專家智庫委員會專業主任趙強社在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表示,無論是基層的自主創新,還是政府部門的試點嘗試,在力求滿足養老物質需求的同時又注重精神層面的需要,效果值得肯定,但也有很多值得完善之處。

據他觀察,一些創新嘗試過於強調市場化,忽略了養老事業的公益屬性。

“市場化養老應以提供品質優良、價格適度的養老服務為目標,其高端化應體現在服務人才、服務內容、服務品質等方面,而非高端化甚至豪華的養老設施設備。”趙強社說。

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社會學系教授宋全成告訴記者,在創新養老模式的過程中,政府應承擔更多責任。

他舉例說,在加快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方面,政府應頒布相關政策,對一些老的社區進行改造,以騰出場所供社區養老;而對於新建小區,則可通過減少部分土地出讓金等方式,保障社區養老場所面積,以建設更多的社區養老場所。

宋全成還強調,在資金方面,投入主體應是政府,同時可適當吸收來自企業界、個人捐贈等民間資本。

資料圖: 2018年廣州“老博會”,近200家涉老企業老博會展示智能養老產品 陳驥旻 攝

另有專家稱,養老模式創新關鍵在理念。該專家指出,要實現從低層次的“老有所依”到高層次的“老有所樂”,應促進老年人的公共服務、公益服務和商業服務融合發展。

一方面,政府要推進養老服務業制度、標準、設施、人才隊伍建設,放開搞活市場,積極培育老齡產業新的增長點。另一方面,從事養老服務的企業,也要瞄準短板,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化養老機構模式。(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