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年年體檢卻還是肺癌晚期?問題出在哪裡

不想錯過界哥的推送?

戳上方藍字「醫學界呼吸頻道」關注我們

並點擊右上角「···」菜單,選擇「設為星標

如何發現和解決肺癌?張新教授給出了這樣的建議......

整理 | 小海米

受訪專家 | 張新教授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

2019年1月,最新全國癌症統計數據《2015年中國惡性腫瘤流行情況分析》出爐。據統計,肺癌不管是發病率還是死亡率都排在了第一位!而在全球的數據中我們也同樣可以看到,肺癌是毀滅性的肺部疾病,是世界上最常見的致死性疾病。2030年,肺癌死亡人數預計將上升到每年1000萬人[2]。其中非小細胞肺癌約佔肺癌病例的85%,又分為腺癌、鱗癌、大細胞癌三種。

肺癌如此可怕,我們如何早發現早解決?為此,《醫學界》特邀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呼吸科張新教授對肺癌的相關問題進行了深度解析,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張新教授採訪視頻

早發現,早診斷,早乾預至關重要!

張新教授表示,肺癌在近年來確實是一個明星癌症。它不管是在惡化程度還是發病率,都處於很高的水準,是一個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疾病。

早期肺癌並沒有明顯的臨床癥狀,而大部分患者在有臨床癥狀時才去就診,但病變確診後,基本為中晚期肺癌,而其中僅有不到25%的患者適合手術治療,確診的晚期肺癌病例其五年生存率很低[3]

「對於肺癌來講,如果可以早發現、早乾預,死亡率是可以大大下降的。」張新教授說,「如果我們能發現1 cm左右或者亞厘米的結節,並對它進行早期乾預治療,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可以達到98%以上。」

雖然現在,我們可以通過免疫治療、靶向治療等方式來提高五年生存率,但效果還是遠差於早期治療。所以肺癌的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和早期乾預至關重要。

年年體檢卻還是肺癌晚期?

隨著國民健康意識的提高和疾病檢測技術的提升,不論是年輕人、中年人還是老年人,都會有各種形式的體檢。但是每年體檢卻還是肺癌晚期,體檢到底有沒有用?

其實並非是體檢沒用,而是體檢的方法不正確。不同的器官應採用不同的、有針對性的檢查方法,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拍X片已經被證實對於肺癌的篩查沒有太多價值。因為心臟、肋骨等結構有可能擋住肺部病變的顯示,小結節同樣很難發現。

那麼,怎麼樣的檢查方法才是早期發現肺癌的正確打開方式呢?

CT掃描是對肺部結節最敏感的影像學檢查,但常規的胸部CT異塵餘生劑量大、掃描時間長,不適用於肺癌的篩查[4]。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開始利用低劑量螺旋CT對肺癌進行早期篩查。由於肺部組織本身的天然高度對比度和對X線的低吸收性,肺部的低劑量螺旋CT篩查是完全可能的[3]

低劑量螺旋CT檢查可以發現幾毫米的肺部結節,在肺癌的早期篩查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低劑量CT不應該被用來作為一項常規體檢,而應該被用來對高危人群進行肺癌篩查。

不過,目前各研究對高危人群的入選標準並不一致,。

  • 法國的Blanchon等肺癌篩查研究中,研究對象為50歲-75歲的無癥狀,且當前吸煙(每天吸煙大於15支,持續20年)或者之前有吸煙史(戒煙不超過15年)的男性或者女性人群[5]

  • 在紐約 ELCAP項目中,研究對象為年齡60歲以上,吸煙史為10 包/年的人群[6]


  • 在美國全國性肺篩查試驗( NLST)中,將肺癌高危人群定義為年齡55~74歲,吸煙量為30包/年,戒煙不足15年的人群[7]

換句話說,對不屬於肺癌高危人群的人進行CT檢查是過度的。張新教授說:「由於現在大家談癌色變,生怕得癌症,所以很多人在職工體檢中就進行了CT篩查,但實際上他們並不是高危人群,這樣是沒必要的。」

另外張新教授認為中國的早期肺癌篩查不能照搬國外的經驗。「因為在中國,有很多女性患者,她們才40多歲,平時也不吸煙。所以國外對於高危人群的定義,在中國是不適用的。」

低劑量螺旋CT,並不是萬能的!

上述提到的低劑量CT主要是用於篩查外周病灶。那麼對於中央型肺癌,我們應該如何篩查呢?這裡張新教授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雖然在國際上還沒有發布明確的篩查中央型肺癌的方法,但目前一些小規模的研究結果顯示,對高危人群進行氣管鏡檢查可以發現一些早期的中央型肺癌。不過這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去證實。」張新教授說,「如果對外周病灶做低劑量CT篩查,對中央病灶做支氣管鏡篩查,可以把更多的肺癌扼殺在搖籃裡。」

發現肺結節,就一定是肺癌麽?

但是不是在早期肺癌篩查的過程中,發現肺結節就是肺癌了呢?其實不然,肺結節並不等於早期肺癌。

我們需要結合結節的大小、形態、密度和生長速度來綜合判斷結節是良性還是惡性。不過判斷良惡性的「金標準」,還是通過活檢取得病理學診斷,但通常大部分發現的結節屬於良性結節。

張新教授說,「如今篩查出很多有結節的病人,他們非常恐慌。但實際上並不是所有的情況都要做手術。在肺癌的治療上,我們也不能過於激進。手術對於患者而言畢竟是一個創傷,而且即使將一個早期肺癌切除了,它還有可能產生第二個第三個結節,我們要盡量保留肺功能以利於將來的可能再治療。」

所以在查出肺結節之後,我們應該綜合考慮患者的情況,即患者是否合併肺癌高危因素,如腫瘤病史、家族腫瘤史、既往慢性肺部疾病史、職業暴露史,以及是否為中重度吸煙者等。綜合考慮後,再來確定是否有必要進行手術治療。

肺癌不治療會自愈,但切勿盲目!

最後,我們也請張新教授分享了在他行醫的過程中,是否也有遇到過晚期肺癌患者不接受治療,病灶自行消失、癥狀自行好轉的情況(少數晚期肺癌不治療也會自行好轉,漲知識!)。張教授表示,確有1例。

「患者40多歲,身強體壯,被診斷為肺腺癌,期間進行了3-4次化療,但每做一次化療就新出現一個轉移灶,所以患者提出不想再做化療了。」張新教授描述道,「我們極力勸說,如果不接受治療,生存期可能比較短。因為我們一般認為,四期的中位生存期是8-10個月。但在3年多以後,再次見到患者的時候,卻發現轉移灶竟然全部消失了。」

張新教授表示:「一個病灶自然地縮小或者消失,還是存在的。但是患者為什麼會自愈?還是歸功於自身免疫力的提高。」

「我們現在使用的PD1、PD-L1等單抗藥物,目的就是把腫瘤導致的人體免疫力的下降恢復到正常的水準。既然藥物可以使患者的免疫力得以恢復,那麼生活裡一些食物或者因子也有可能帶來這種效果。但是,患者不能因為擔心化療以及免疫治療的副反應,而盲目期待腫瘤自愈。這種行為無異於守株待兔。因為,自愈總歸比不上乾預的有效率。」

專家介紹

張新教授

主任醫師,醫學博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呼吸科副主任,肺部腫瘤與呼吸介入科主任,中華醫學會呼吸分會介入學組委員,中國醫藥教育協會肺部腫瘤專委會常委,亞太醫學生物免疫學會常務理事,上海市抗癌協會呼吸腫瘤介入專委會副主任委員,上海市抗癌協會肺癌分子靶向與免疫治療專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上海醫藥》雜誌編委。

從事呼吸及肺癌診療工作27年,先後從事的研究工作有肺癌基因診斷及基因治療、靶向與化療的聯合應用、肺癌液體活檢、磁導航引導肺活檢等,作為分中心PI參加多項國際臨床試驗。參編《實用內科學》等專著6部,發表論文三十餘篇。

參考文獻:

[1] 鄭榮壽, 孫可欣, 張思維, 等. 2015年中國惡性腫瘤流行情況分析 [J] . 中華腫瘤雜誌,2019,41( 1 ): 19-28.

[2] 陳勃江, 李為民. 肺癌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相關性的研究進展[J]. 中華結核和呼吸雜誌, 2014, 37(4):290-293.

[3] 任冠華, 范亞光(綜述), 趙永成, et al. 低劑量螺旋CT肺癌篩查研究進展[J]. 中國肺癌雜誌, 2013(10).

[4] 席雯, 穆新林. 肺癌篩查方法與早期診斷[J]. 中國臨床醫生雜誌, 2013, 41(9):7-9.

[5] Blanchon T, Bre?chot JM, Grenier PA, et al. Baseline results of the Depiscan study: a French randomized pilot trial of lung cancer screening comparing low dose CT scan (LDCT) and chest X-ray (CXR). Lung Cancer, 2007, 58(1): 50-58.

[6] New York Early Lung Cancer Action Project Investigators. CT Screening for lung cancer: diagnoses resulting from the New York Early Lung Cancer Action Project. Radiology, 2007, 243(1): 239-249.

[7] National Lung Screening Trial Research Team, Aberle DR, Adams 40 AM, et al. Reduced lung-cancer mortality with low-dose computed tomographic screening. N Engl J Med, 2011, 365(5): 395-409.

覺得好看,請點這裡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