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夏至吃什麼?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

從《夏至九九歌》描寫的情況來看,一年當中最熱的時候一般並不在夏至,而在夏至以後的「三伏天」,所謂「夏至三庚數頭伏」。

夏日消暑,冬季取暖,是北京四合院特定的習俗。

隨著6月21日夏至日過後,一年中最熱的時候也將隨即到來。

由於地球自轉時地軸是傾斜的,與地球公轉的軌道平面有一個23°26′的交角,所以地球繞日公轉過程中引起正午太陽高度、晝夜長短的周年變化,在地球上產生四季的交替。每年公曆6月21日或22日夏至日,太陽直射在北緯23°26′的北回歸線上,正午太陽高度為90°,北半球得到的太陽光熱多,是夏季;南半球得到的太陽光熱少,是為冬季。此時,北極圈內都在向太陽一側,晝長達24小時,形成極晝;南極圈內都在背太陽一側,夜長24小時,形成極夜。夏至以後,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漸南移,北半球的白晝日漸縮短。民間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說法。

夏至面。圖片來源:站酷

冬至日相反,每年的12月21、22日或23日。太陽直射點在南回歸線上,南半球各地晝最長,夜最短。南半球緯度越高的地方,白晝越長,黑夜越短,南極圈內出現極晝現象。北極圈內則出現極夜現象。地球上距南回歸線越遠的地方,太陽光線越傾斜,獲得的太陽光熱越少。相比之下,此時南半球比北半球獲得的熱量多。由於太陽輻射到地面的能量仍比地面向空中發散的少,所以在短時間內氣溫繼續降低。一般北半球12,1,2三個月是冬季,南半球是夏季。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明、清兩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謂之「冬至郊天」。宮內有百官向皇帝呈遞賀表的儀式,而且還要互相投刺祝賀,就像元旦一樣。在北京,有句諺語叫「冬至餛飩夏至面」。對於有著「好吃不如餃子」習俗的北方人來說,也普遍有冬至吃餃子和餛飩的風俗。

夏至舍冰水

夏至期間,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長很快,需水較多,此時降水對農業產量影響很大,有「夏至雨點值千金」之說。 夏至不僅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中國民間最古老的節日之一——夏至節。在古代,夏至是一個避暑消夏的節日,並有濃厚的祭神風氣。據說流傳至今的吃麵、吃餛飩等習俗都與祭神有關。與冬至日「數九」相似,我國民間還有夏至起數「夏九九」的傳統。湖北老河口市禹王廟大樑上的《夏至九九歌》便記有:「夏至入頭九,羽扇握在手;二九一十八,脫冠著羅紗;三九二十七,出門汗欲滴;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六九五十四,乘涼進廟祠;七九六十三,床頭摸被單;八九七十二,子夜尋棉被;九九八十一,開櫃拿棉衣。」

從《夏至九九歌》描寫的情況來看,一年當中最熱的時候一般並不在夏至,而在夏至以後的「三伏天」,所謂「夏至三庚數頭伏」。夏至以後,雖然白天漸短,但在一天當中,白天仍比黑夜長。每天地面吸收的熱量要比散發出的熱量多,近地面的溫度也就一天高似一天,到「三伏」期間氣象也就最熱。再往後,地面吸收的熱量開始少於地面散發的熱量,溫度才會逐漸下降。

三伏是中國農曆中一段特殊的日子,系初伏、中伏、末伏的統稱。伏是隱藏的意思,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地下。《史記》:「伏者,隱伏避盛夏也」。《史記》中還有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見伏」,講述民間用殺狗辦法來催解熱毒,這解毒日即稱「伏日」的記載。《淵鑒類函》:「從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庚為中伏。立秋後初庚為末伏,謂之三伏。」中國古代創立的農曆用天乾、地支排列年、月、日。天乾由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個文字計序符號循環使用,地支由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個字組成。這樣,每隔10天就有一個庚日,如庚子日、庚寅日、庚辰日等。按中國傳統,「三伏」從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算起,作為初伏的第一天。從第三個庚日到第四個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日子為「頭伏」。夏至後第四個庚日定為中伏開始的第一天,由中伏開始到立秋後第一個庚日前的一段時間為「中伏」。其中,農曆七月前立秋者,則中伏為10天;農曆七月後立秋者,則中伏為20天。立秋後第一個庚日起到第二個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時間為「末伏」,第二個庚日定為出伏,即伏天結束。

按此推算,比如2012年「夏至」在農曆五月初三,即公曆6月21日。「夏至」後的第3個「庚日」在農曆五月三十,即公曆7月18日入伏,為頭伏第一天。7月28日入「中伏」,立秋在8月7日,故立秋前只有1個「庚日」,中伏只有10天。「立秋」後第1個「庚日」為8月7日,這一天是「末伏」的第一天,到8月16日出伏。「五行生剋」說法認為,夏屬火,庚屬金,金怕火融,故一到「庚」日,金必伏藏,至使夏火大肆熱毒,氣象就特別炎熱。應該說過了夏至、端午,直到三伏結束,這一段時間也就進入了避暑期。

宋《文昌雜錄》載:「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搭涼棚,掛竹簾、糊冷布,是北京四合院夏天傳統的消暑降溫方法。夏季固然氣象炎熱,但老北京有夏日注意飲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冷食瓜果當適可而止,不可過食,以免損傷脾胃;厚味肥膩之品宜少勿多,以免化熱生風,激發疔瘡之疾的說法。古人特別提出夏月勿宜過食冷水與生硬果、油膩、甜食、恐不消化的道理,「人能自慎,省食煎炒、鹹臘、炙煿之物,自然津液常滿」。「夏季攝生消息論」裡也說:「三伏內,腹中長冷,特忌下利,恐泄陰氣,故不宜針灸,惟宜發汗。夏至後,夜半宜陰生,宜服熱物,兼服補腎湯藥。夏季心旺腎衰,雖大熱不宜吃冷淘冰雪蜜水、涼粉、冷粥,飽腹受寒,必起霍亂。」

作者:四合院的習俗

?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