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常見活血化瘀葯——沒藥

【出處】出自《本草圖經》。

【拚音名】Mò Yào

【英文名】Myrrh

【別名】末藥。

【來源】

藥材基源:為橄欖科植物沒藥樹及同屬植物樹榦皮部滲出的油膠樹脂。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ommiphora myrrha Engl.[C.molmol Engl.]

採收和儲藏:11月至翌年2月採收。樹脂可由樹皮裂縫自然滲出;或將樹皮割破,使油膠樹脂從傷口滲出。初呈淡黃白色粘稠液,遇空氣逐漸凝固成紅棕色硬塊。採得後去凈雜質,置乾燥通風處保存。

【原形態】沒藥樹 低矮灌木或喬木,高約3m。樹榦粗,具多數不規則尖刻狀的粗枝;樹皮薄,光滑,小片狀剝落,淡橙棕色,後變灰色。葉散生或叢生,單葉或三出複葉;小葉倒長卵形或倒披針形,中央1片長7-18mm,寬4-5mm,遠較兩側1對為大,鈍頭,全緣或末端稍具鋸齒。花小,叢生於短枝上;萼杯狀,宿存,上具4鈍齒;花冠白色,4瓣,長圓形或線狀長圓形,直立;雄蕊8,從短杯狀花盤邊緣伸出,直立,不等長;子房3室,花柱短粗,柱頭頭狀。核果卵形,尖頭,光滑,棕色,外果皮革質或肉質。種子1-3顆,但僅1顆成熟,其餘均萎縮。花期夏季。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500-1500m的山坡地。

資源分布:分布於熱帶非洲和亞洲西部。

【性狀】性狀鑒別 本品呈不規則顆粒狀或粘結成團塊,直徑約2.5cm,有較小或更大的。表面黃棕色至紅棕色或黃棕色相間,無光澤或有時無光澤部分與有光澤部分相間。有時夾有樹皮、木屑。質堅脆,破碎面顆粒狀,有油樣光澤,打碎後的薄片有亮光或半透明。氣香而特異,味極苦,嚼時粘牙。以塊大、棕紅色、香氣濃、雜質少者為佳。

【鑒別】

理化鑒別(1)本品與水研磨,形成黃棕色乳狀液。

(2)本品已醚浸出物或揮髮油置於蒸發皿中,待乙酸揮發散後,皿底的薄膜狀殘渣用溴或發煙硝酸蒸氣熏後,即顯紫紅色。(檢查揮髮油)(3)取本品粉末少許,加新鮮配製的香草酸鹽酸試液數滴,揮髮油含量高者,立即顯紫紅色,含量低者則初顯黃色,漸變成紫紅色。(檢查揮髮油)

【炮製】沒藥:揀去雜質,打成碎塊。製沒藥:取揀凈的沒藥置鍋內用文火炒至表面稍見熔化點,取出放涼。或炒至表面稍見熔化時,噴灑米醋,繼續炒至外層明亮光透,取出放涼(沒藥每100斤,用醋6斤);沒藥,水飛過,用缽坐熱水中,以燈心同研,則易細。

【性味】苦;平

【歸經】肝;脾;心;腎經

【功能主治】活血止痛;消腫生肌。主胸腹瘀痛;痛經;經閉;症瘕;跌打損傷;癰腫瘡瘍;腸癰;目赤腫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1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敷。

【注意】

1.孕婦忌服。

2.《本草經疏》:凡骨節痛與夫胸腹脅肋痛,非瘀血停留而因於血虛者不宜用。產後惡露去多,腹中虛痛者不宜用。癰疽已潰不宜用。目赤膚翳非血熱甚者不宜用。

【摘錄】《中華本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