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無須讓所有人都有團隊精神

作者:弗雷德蒙德·馬利克

來源:藍血研究(lanxueyanjiu)

弗雷德蒙德·馬利克(Fredmund Malik),被彼得·德魯克稱為“管理學中最權威的人士”;他以系統論、仿生學、控制論為基礎構建了獨特的管理思想。美國《商業周刊》稱其為“歐洲最有影響的商業思想家之一”。

曾就讀於奧地利因斯布魯克大學和瑞士聖加侖大學,獲商業管理博士學位。他是歐洲管理重鎮聖加侖大學的教授,維也納經濟大學的客座教授。他還是多家大公司董事會、監事會成員,是許多知名公司的戰略和管理顧問。

有的知識工作者其實更適合獨自工作。人類最出色的音樂、文學、繪畫作品,都是由“獨唱者”完成的,一部交響樂是由群體來演奏,但不是由群體來創作的。

01

“全面但一般”行不通

問:企業組織日漸複雜。在高度複雜的環境中進行知識管理,面臨的最大困難和挑戰是什麽?

弗雷德蒙德·馬利克(以下簡稱“馬利克”):對絕大多陣列織而言,最重大的問題和挑戰是:要把很多分散的、零碎的信息合為整體。一般而言,企業組織往往分成各個不同的部門,各司其職,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相互孤立,人們也很難花時間溝通。各種職能部門會有自己的專門人才,比如市場行銷專家、財務專家、人力資源專家等等,往往隻局限於自己所在的領域。一個優秀的企業組織,不應只是將這些知識聚集起來,更應該整合起來。

其次,會有許多次生的問題,比如怎樣使用合適的工具來整合知識,形成適用的、猶如大腦般的模式,就好像你在航行時有一幅地圖來正確地指引。知識是始終在那裡的,但一定要適當地加以組織,才能起到路標一樣的功能。

第三,就是有關知識的教育。當下處在一個知識社會,將數據轉化成信息、再轉化成知識並加以運用,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但很多人對此並沒有機會去系統學習,這需要大量的教育。

上面三點,我認為是知識管理中最重要的三項挑戰,特別是在一個動態的、相互連接而又非常複雜的系統中。

問:您提到過,凡是與人員有關的工作,應該本著“利用優勢”這條原則,而不是專注於“消除弱點”。在知識管理的過程中,它是否也是一條應該遵循的原則?

馬利克:當然是的,而且在知識管理中這一點更重要。因為知識工作者更加術業有專攻,而且要把自己和整個組織整合起來,只有如此,他們的專長才會對組織具有價值。要做到這一點,並不是要取得優勢和弱點的平衡,而要更大程度上把他們的優勢發揮出來,轉化為成果,而將弱點逐漸變得無關緊要。

有些教育注重消除弱點,甚至要把弱點轉化成優勢。我並不否認這種情況偶爾會發生,但在當下,在對效率有很高要求、要很快得到結果的環境裡,想要“全面但一般”是不夠的

管理者應該考慮員工究竟勝任什麽、充分發掘優勢,至於弱點,並不是要去忽視,只是不必非得費力去消除,要通過合適的工作配置讓弱點變得對工作不再重要。

問:這裡面蘊含一點,就是消除一個弱點並不意味著會自動形成一個優勢,而僅僅是減少了一個弱點而已。這可能是很多人認識的誤區。致力於消除弱點還可能有副作用,讓人變得平庸。

馬利克:是的,要消除弱點非常耗費時間,而且這樣做只是讓人在這方面“不那麽弱”,往往並不會轉而變得在這方面強起來,進而形成優勢並產生良好的結果。所以管理者的思維要適當變化,更專注於發現優勢,讓它更有效地發揮,不要執著於克服弱點。

克服弱點可能讓人成為一名“更容易管理”的下屬,周圍的人覺得:“哦,他在進步!”但他內在的一些光華可能就得不到鍛煉而磨損了。從長遠看,這是更大的損失。

總是專注於下屬弱點的管理者,往往會犯一個錯誤,就是佔用組織的資源進行相對低效的工作。

02

去做“容易做”而不是“喜歡做”的事

問:您曾提到,對大多數人來說,決定命運與成功的關鍵是:做什麽事情感到很容易?真正重要的相關性是在“容易做”和“做得好”之間。然而很多時候,對一個人容易的,可能很難向別的個體推廣。在知識管理中是否也存在類似的問題?

馬利克:這背後有一個廣泛存在的誤解,就是很多人認為“喜歡做”就會“做得好”。其實不一定。一個人喜歡拉小提琴,但未必能擁有出色的演奏水準。應該轉而關注什麽事情你做起來覺得很容易,得心應手。

人們往往會忽略這些,正因為做起來很容易而不再去注意。同樣的,感覺容易做的事情,也更容易產生效果,這和前面講過的有所關聯。當然由於個體的差異,要推廣會存在困難,這一點需要克服。但至少要讓這一點有可能做到,否則就根本無法進行知識的共享了。

從長期來看,影響一個人成就的其實並不是喜好和熱情,而且喜好往往很難精確定義;能夠把事情做好則相對更簡單明確,也更有意義,就是利用自己的所長,落實到對組織和他人的貢獻上,和更多的人去分享知識。這也會成就一個人的價值以及生命的意義。

問:您非常強調對人進行觀察。在知識管理的過程中,觀察是否也很重要?在這一點上您有什麽建議嗎?

馬利克:有時研究者、管理者會讓人們通過回答問卷來評價自己,但大多數人對自己的優勢、弱點並沒有正確的認識和成熟的看法,並不現實。人們的自我評估還缺乏目標與結果的明確對比,模糊了邊界和標準,無法做到客觀。對企業來說,必須清楚地了解員工的弱點和優勢,找到合適的人,擔當相應的責任。這樣一來,和人們一起工作,在過程中仔細觀察就極其重要了。

我自己的體會是,在選人的過程中,通過詢問和回答,會發現哪些人不應該挑選,他對組織或這個項目不合適。但剩下的人可能合適也可能不合適,接下來通過一遍遍的反覆詢問,也很難獲得更有意義的信息,只能和他們一起工作,在過程中仔細觀察。

很多評估往往都是兒戲,不能當真。決定用人之後,再通過一定的試用期,其間派給他各種任務,比如第一項是要求速度,第二項要求質量,第三項要求應用知識和專才,這樣就能很快地作出判斷,而且結果很可靠。

共進晚餐、交談也可以讓人體會到很多東西,這都是鑒別一個人的有效工具。

選擇人員總會很困難,因為人是很複雜的,一定要共度一段時間,其間對人做出判斷和評估。

這樣做了,當然也不能保證百分之百的不出錯,但好過草率做出錯誤決定,而讓不合適的人在崗位上痛苦煎熬,最後項目失敗,這人也被解雇,那樣幾乎是不人道的。

03

不須讓所有人都有團隊精神

問:您提到,在組織中大體上有五類缺陷,其中有一些可以被消除或改進。前面的三類是知識、技能以及對工作中其他角色和領域一定程度的理解和洞察,而真正難以消除的弱點,實際上是員工的個性、特點和品格的綜合體。您覺得,最後一種弱點是否也正是知識管理過程中最大的障礙?

馬利克:一個人可以在不同程度上獲得各種領域的知識,比如數學、管理、外語、電腦操作以及禮儀等,雖然難度各有不同,但總可以不斷地改善。然而深層的個性和特點就不容易改變了。

比方說,如果一個人總是在時間壓力下才能有效工作,他知道任務的最後期限,也知道任務的輕重緩急,但總是要到末了才能良好地表現,那也沒關係,反正任務最後總會被完成;

另一類人則需要從容地工作,在感受到時間壓力時總會不舒服,要舒緩地提前完成,這樣也能很好地完成工作。

再就是有人一定要有條不紊,而另一些人則亂而有序,我們不應該簡單地說孰好孰壞,各行其是就可以。

這種情況會體現在團隊裡。有人會比較有團隊精神,有人則沒有。有種論調認為,每個人都必須是一名團隊成員,任何一項工作都無法由個人獨立完成。他們總宣稱所有人都必須是好的團隊合作者。

其實不然。

有的知識工作者更適合獨自工作,而且如果一個人不擅長團隊合作,也很難作出實質性轉變,別人可能會覺得這人很自我,這是社交層面的負面評價,但這個人可能就是一個“獨唱者”。只要分派給他可以獨自完成的任務,可以聚精會神地解決一個問題,往往可以做出很好的業績,硬塞到團隊中反倒未必能行了。

即便在音樂演奏中,團隊合作固然重要,但其中也有獨奏。我們不應簡單地說一樣東西是好的,另一樣是壞的。人類最出色的音樂、文學、繪畫作品,都是由“獨唱者”完成的,一部交響樂是由群體來演奏,但不是由群體來創作。偉大的作家也都是獨自創作,很難由一個團隊來完成出色的寫作。一個獨特的大腦在創作過程中接受太多的外部干擾,可能會影響靈感,讓思維變得平庸,影響成效,乃至因為批評而失去朋友,這種威脅是很難改變的。

歸根結底,這也正是我所說的“真正的優勢”含義所在。至於前面所說的,人們可以學習的種種知識技能,都是可以變化的。

04

知識成果可以拿來分享

問:您說到不擅長團隊合作的知識工作者,可以安排他去獨自完成任務,但這只是知識的創造,而並非知識的分享。在知識管理的過程中,如果這類人不願意與他人共享知識,又應該如何處理?

馬利克:這類人可能並不擅長和別人分享過程,但成果可以分享。比如很多人喜歡欣賞莫扎特的音樂作品,其實,莫扎特本人很難相處,但他的作品是完美的,這就夠了,他的作品有價值遠遠比他本人討人喜歡更重要

這也驗證了一點,通過挑選合適的任務,把難以消除的弱點放到與工作無關的地方,並不影響成果。

同樣的道理,當今的知識管理工作中,會有很多具有出色專才的人,比如一個人深諳國際稅法或生物製藥研究,他的價值並不在於是否在團隊中討人喜歡、讓人舒服,而在於他在這方面的工作水準;而對於另一類和人打交道的工作,這一點就很重要,做不好會成為成功的障礙。

在一個企業裡,應該敏銳地辨識出不同人的優勢和弱點,並分配到不同的工作中去,這恰好是企業存在的意義。

但在這一點上,目前的企業面臨著挑戰。

以前的人工作業時代,人們可以被訓練,可以批量設計合適的工種;而在知識工作者的時代,就要不停地變化任務,因為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優勢與弱點,要適當調節整個團體內的任務分配。這一點要求很高,但只有能做到這點的企業,才可以長期取得有效的成就。

問:如果碰到對於共享知識有所抵觸的人,采取什麽樣的方式會比較有效?

馬利克:一般會盡量告訴他在整個團隊中,共享知識的重要性,但如果這樣做還不奏效,那我就不再去關注這事,而盡量做到讓他的知識成果能夠更好地共享。對於知識工作者,這種做法可能更合適。

如果有的人對於人際交往很不習慣,那就跟他發郵件;有的人當面交流時很容易走神,他看上去在聽,但其實並沒聽明白,他可能很擅長寫。所以一個領導者應該很靈活,能夠去運用各種合適的工具。要從上到下,讓員工意識到應該讓優勢發揮出來,並對工作的良好結果感到愉悅。

問:我想起一個觀點,用“知識貢獻率”來衡量員工的表現,而不是僅僅依靠業績。您覺得這樣做可行嗎?

馬利克:我對這些做法並不了解,不過這往往是一些人為的實驗性場景。在實際中,究竟有多少知識、做了什麽程度的分享,不易衡量。說起知識的共享,在一個大的組織中就會比較困難,並不是說隻依靠嚴格的規定和紀律來管束。現代企業的問題是如何去協調幾十人、幾百人乃至上千人,讓大家共享知識,這是個很大的難題。

所以我們在研究一些複雜變革的工具,更大程度、更高效地進行溝通,共享和整合大群體的知識並產生最佳方案,規避常規直線溝通可能產生的問題。

問:您非常強調信任的重要性,如果沒有信任,所有改善企業文化或提高積極性的努力都會白費,有時甚至會產生負作用,這個觀點是否同樣適用於知識管理工作?

馬利克:信任確實很重要,人們相互信任時也會合作得更好;如果信任被破壞了,想要重獲或重建,都會比較困難。即便這種糟糕情況發生了,知識工作者至少也還是能夠做到分享知識成果,就是說,即便在人們相互不信任的情況下,也還是會有可用的、對組織有好處的結果。

問:而您也認為,信任與感情並不一定有必然聯繫,感情是不穩定、不能依靠的,而信任的基礎則是可預期性與可依靠性,您也推崇理性的、合理的信任。在這一點上希望能更加詳細地聽聽您的見解。

馬利克:是的,這也是很多管理教育裡面存在的誤區,伴隨著信任或不信任確實會出現某些感情,但這不是原因。信任的基礎並不是彼此喜歡、感受相近,這種狀態是信任的結果,信任的基礎是能夠達到期望,所以,要堅守承諾,讓自己可信,這對於同他人合作非常重要。可以總結為一句話:心口如一,這也關乎一個人的性格與人品。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管理者要把自己所想的都說出來,有意地不說某些事,這是有道理的。但是,一旦說了什麽,就必須是自己的真實意圖,即使以後有所變化,也要告訴別人。這樣才能讓下屬有安全感和信任。

一般在一個組織中,日久見人心,只有始終守信,才能得到信任。事實上,在工作中得到快樂,這並非必要,大多數工作本身都是難免枯燥無趣的,而重點在於兌現承諾,讓人們從工作的結果中得到快樂。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