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利好共振 債市上漲集結號吹響

  利好共振 債市上漲集結號吹響

  中國證券報

  □本報記者 張勤峰

  19日,債市大漲。央行再施MLF操作,降低資金面不確定性;外貿前景不確定性上升,點燃避險情緒;5月經濟金融數據偏弱,緊信用對經濟反作用開始顯現,均令債市受益。

  機構稱,經濟與政策變得更“友好”,疊加情緒作用,債市迎來做多時機,但考慮到供給壓力猶存,政策穩健基調未變,信用風險仍在發酵,機會將更集中於短端、高等級上。

  兩因素促債市大漲

  貿易形勢為日益升溫的債市情緒又添了一把火。

  19日,債券市場大漲,現券收益率普跌。銀行間市場上,交投最活躍的10年期國開債最低成交到4.32%,尾盤成交在4.325%,較上日尾盤下行近6BP;標杆10年期國債活躍券從3.605%成交到3.56%,下行逾4BP。國債期貨早間走勢平穩,但臨近午盤上演“暴力”拉升。10年期國債期貨主力合約T1809最終收報95.470元,上漲0.41%,盤中一度大漲超過0.5%,最高至95.590元,逼近4月中旬的高點。

  市場人士表示,全球避險浪潮卷土重來,風險資產首當其衝,固收等安全資產成為避風港。19日,亞太股市普跌,A股上證指數一路走低,擊穿3000點,最低跌至2871.35點,創近1年新低。股市大跌,債市大漲,股債你落我起,蹺蹺板特徵鮮明。

  除了避險情緒的刺激,央行最新公開市場操作也對貨幣債券市場釋放善意。19日,央行開展1000億元操作,並開展2000億元1年期MLF操作,單日資金投放量達到3000億元,淨投放2500億元。這已是本月央行第二次開展MLF操作。

  近期央行流動性管理明顯更趨積極,年中流動性不確定性下降,這對債市構成確定性利好。

  本月6日,央行完成對月內到期MLF的續作,並釋放增量中期流動性2035億元。昨日操作之後,本月央行已累計開展MLF操作6630億元,創了2017年以來新高;累計釋放增量中期流動性4035億元,淨投放規模也達到今年以來的較高水準。

  同時,6月12日以來,央行重啟並加大公開市場逆回購操作力度。過去5個交易日,央行已累計開展逆回購交易5800億元,淨投放3100億元。同時,央行搭配運用7天、14天和28天期逆回購,投放多種短期資金,較好的兼顧了機構對短期及跨季流動性的需求。

  其他操作方面,6月15日,央行發放抵押補充貸款(PSL)605億元,並開展中央國庫現金管理商業銀行定期存款操作1000億元。從公開資訊來看,本月25日有500億元中央國庫現金定存到期,即便月內不再開展操作,也已鎖定淨投放500億元,期限3個月。

  市場人士表示,近期央行流動性操作多點開花、全面發力,搭配運用多種流動性工具,投放多種期限流動性,穩定市場預期,防範流動性波動的態度明確。得益於央行適時加大操作力度,本月稅期基本未對流動性造成太大影響,短期資金面持續保持寬鬆,雖然跨季資金價格有所走高,但符合季節性規律,半年末資金面不確定性下降,實際表現可能好於預期。

  “跨季流動性暫時無憂,短端收益率對長端不會有明顯衝擊,相反,市場對6月份流動性壓力預期充分,流動性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預期差。”巨集信證券固收總部研究負責人臧旻表示。

  多方利好形成疊加共振

  分析人士認為,於債市而言,巨集觀經濟基本面決定大勢,央行貨幣政策操作及相應引起的流動性變化影響運行節奏。目前來看,無論是基本面還是政策面、流動性,似乎都在朝著有利於債市的方向變化。

  5月份工業生產、投資、消費等主要經濟運行數據紛紛低於市場預期。其中,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同比增速回落至6.1%,再創歷史新低;社零消費增速超季節性走弱,凸顯需求端收縮勢頭,疊加外貿領域不確定性上升,市場對後續需求端走勢擔憂情緒增強。

  5月份金融數據引起市場強烈反應。新增社融規模環比近乎腰斬,同比也大幅縮減,融資數據之弱超乎市場預期。有市場人士表示,金融數據明顯滯後於市場參與者的實際觀感,民企融資幾乎遭遇資本市場的“無差別”排斥,城投企業融資成本也提升至歷史絕對高位,資本市場對信用緊縮的感受遠遠強於金融數據的體現。

  不少市場觀點認為,去杠杆、嚴監管形勢下,信用緊縮的影響在金融數據上已經明確體現,對實體經濟負面衝擊也開始兌現,融資條件收緊可能引發的金融風險及經濟增長壓力,或促使巨集觀政策作出適當調整。

  儘管央行回應市場關切,表態當前經濟金融運行平穩,但越來越多的市場參與者相信,去杠杆對經濟的反作用正在顯現,並將最終反作用於巨集觀政策本身,貨幣政策緊縮風險已大幅下降,流動性穩定性提升更加明確,基本面與政策面對債市正變得更“友好”,疊加貿易形勢激起的避險情緒、美債收益率走低,多方面利好因素形成疊加共振,債券市場迎來有利的做多時機。

  國泰君安證券固收周報指出,融資收縮的邏輯進一步強化,經濟數據低於預期,而美聯儲雖然聲明偏鷹派但我國央行按兵不動,外部環境也並不穩定。短期債市擔憂解除,長端利率債交易熱情升溫,建議投資者積極參與年內第二大的利率交易行情。

  有所為有所不為

  從多方因素看,債市收益率震蕩下行的趨勢更加明確,但也看到,當前債市面對並非都是利好,尤其在品種和期限選擇上要有所為有所不為。

  首先,年中債市供給放量態勢明顯。雖然供給並不構成趨勢主導力量,但會影響短期供需關係,影響利率波動幅度。5月以來,隨著地方債發行逐漸增多,利率債供給規模明顯上升。統計顯示,6月1日至19日,地方債已發行3214億元,接近5月份發行總額;地方債、國債、政策性金融債合計已發行7603億元。

  其次,經濟韌性尚難證偽,貨幣政策“口風”未見明顯松動。中信建投證券研報指出,隨著經濟悲觀預期升溫,市場重新期待政策放鬆,但是6月降準預期落空,央行貨幣政策彰顯定力。當前就業形勢較好,儘管生產與需求數據背離的原因尚待進一步考察,但在GDP核算以生產法為準的背景下,工業生產較好,當前GDP增速仍然距離6.5%的預期目標仍有充足太空。因此即使出於防範金融體系風險與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的需要,未來貨幣政策可能會有所微調,但大幅轉向的可能性比較小。需提防對貨幣政策微調過度預期的風險。

  再次,雖然中美利率走勢出現“脫鉤”跡象,但美聯儲穩步加息,美債收益率上行難言到頭,中美利差收窄對我國債券市場仍有心理影響。

  最後,去杠杆背景下,投資者風險偏好趨於下降,而近期負面信用事件多發,進一步刺激風險規避情緒,信用債遭到投資者拋棄。短期來看,由於民企信用風險較為突出,市場對低評級、民企發行人出現了“一刀切式”的規避,進一步加重了民企再融資壓力和資金鏈斷裂風險,“信用緊縮——債務違約”之間形成一定的負循環,並有自我加強的跡象。考慮到市場風險偏好的扭轉需要過程,更需要外部推力,而未來數月到期或面臨回售的信用債仍不少,風險仍在釋放之中,信用利差趨升。

  分析人士指出,從供給角度考慮,中長期限是供給主力,供需關係相對不利;經濟仍有韌性,政策基調未變,但流動性不確定性下降,短端利率確定性更強;風險偏好下降,信用風險重定價,利好無風險的政府債、政策性金融債。總的來看,短期限、高等級債券機會更明確,應繼續規避低等級債,但可關注信用債中可能被錯殺的品種。

責任編輯:郭建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