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經典中藥——葛根與粉葛功效有何不同?

葛根是一味歷史悠久的經典藥物,首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中品,來源於豆科植物野葛或甘葛藤的乾燥根。醫聖張仲景的《傷寒論》《金匱要略》均有使用,創立了諸如「葛根湯」、「葛根芩連湯」等名方,幾千年來沿用不衰。

然而近年來,隨著藥理研究的不斷深入,為了保證用藥的準確性,《中國藥典》自2005年版起就按植物不同來源己將葛根分列為葛根、粉葛兩個品種,把粉葛單列出來,葛根原植物只有野葛。這造成了很多臨床醫師的迷惑,二者到底有何本質的區別?

品種

葛根,為豆科植物野葛的乾燥根。習稱野葛。含黃酮類物質,總量可達12%,異黃酮每100克達到22毫克。

粉葛,為豆科植物甘葛藤的乾燥根。含澱粉率在30%左右。因含葛粉多而得名粉葛,又因味甘甜又稱為甘葛。

藥性

首先,《本經》所說的「主消渴」,也就是功效中的「生津」,這一方面古今醫家多用粉葛根,如張錫純、施今墨、趙錫武、章真如、祝諶予、朱良春等,在辨治消渴(糖尿病)時均使用粉葛。這可能和粉葛所含的澱粉有關。中醫治療消渴的很多藥物含澱粉或粉質較多,認為具有生津功效,如山藥、天花粉等。從這個方面看,粉葛在「生津」方面要優於葛根,常用於治療糖尿病和外感表證的陽明熱證。

其次是「解肌」的功效,用於治療「項背強幾幾」,即風邪束表,鬱滯經絡導致的項背不舒;也常用於治療頸椎病。關於這一作用機理,傳統的解釋是邪氣痹阻,經氣不通,失於濡養,而粉葛能「升津液,舒筋脈」,在這裡出現了「津液」,可考慮粉葛。但現代研究發現,「項強」大多是頸部淺表毛細動脈的一種痙攣狀態,在風寒感冒當中很常見。葛根的主要成分葛根素、葛根總黃酮能夠擴張血管,解除痙攣,改善微循環,從而緩解癥狀。對於高血壓引起的項強,是動脈的痙攣狀態,用葛根也有良效。

再其次是「昇陽止瀉」功效。粉葛含一種澱粉比較多,這種澱粉對於緩解脾虛泄瀉是很有意義的。它可以保護胃腸的黏膜,減少一些刺激,減輕一些蠕動,所以它使腹瀉有所減輕。所以前人主要把葛根(粉葛)用於脾虛的泄瀉,也是有它的物質基礎的。所以葛根(粉葛)止瀉,常用於兩個方面,一種是外感泄瀉,用粉葛;一種是脾虛久瀉,用粉葛煨用。

事實上,葛根是近年來開發利用較多的藥物,現代藥理研究表明:葛根素和葛根總黃酮是葛根的主要有效成分。具有擴張冠狀動脈,改善心肌代謝,抗心律失常,改善微循環和腦循環,降血壓、降糖降脂等作用。其有效成分「葛根素」,被製成注射劑廣泛應用於臨床,治療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死、視網膜動靜脈阻塞、突發性耳聾及缺血性腦血管病、糖尿病、老年性癡獃等,療效顯著。

在2015年版藥典中,要求葛根含葛根素不得少於2.4%,粉葛含葛根素不得少於0.3%。由此可見,在葛根素含量方面,葛根優於粉葛。

葛根能擴張血管,抗心肌缺血,增加冠狀動脈或者腦動脈的血流量,改善微循環,在治療心腦血管疾病方面以及其他很多疾病,應用非常普遍,這一作用可總結為「活血化瘀」,在治療這類病症時,應使用葛根,對於痹證、外傷等屬瘀血證者,也常用葛根。也就是《本經》提到的「諸痹」。

性狀

葛根(野葛)完整的多呈圓柱形,商品常為斜切、縱切的塊片,外皮淡棕色,有縱皺紋,粗糙。切面黃白色,粗糙,纖維性強。質韌。無臭,味微甜。

粉葛呈圓柱形、類紡錘形或半圓柱形,商品常為不規則的厚片或立方塊狀。表面黃白色或淡棕色,切面黃白色。橫切面可見由纖維形成的淺棕色同心性環紋,縱切面可見由纖維形成的數條縱紋。體重,質硬,富粉性。氣微,味微甜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