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痛風,中醫可分3個證型辨治

痛風,中醫又稱「痛痹」、「白虎風」、「歷節風」等。多因先天稟賦不足,腎陽虛、脾氣虛,過食膏粱厚味,濕熱內蘊,兼外感風寒濕熱之邪,血脈瘀阻,經絡凝閉,氣血運行不暢,痰、瘀、濕、熱交結關節、骨骼,而致關節腫痛紅熱、皮下結節形成。本病以中老年男子多見,病變部位在四肢關節,常侵犯第一蹠趾關節或踇指關節,猝然紅腫熱痛,逐漸加劇,晝輕夜重。該病急性發作持續數日或數周,多次發作後可形成關節僵硬、畸形、活動受限,病久可造成腎臟損害。中醫在治療時以中醫藥現代理論為指導,調節並恢復身體各臟腑器官的功能,施之順勢,祛邪外出,對疾病不僅治標,更重視治本,使人體的失衡狀態得以糾正,逐步調整體內嘌呤代謝的內環境,使尿酸的生成和排泄趨於平衡。中醫認為,本病之標為濕毒內滯,閉阻經絡,是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發作的關鍵所在。其本在於,或因於脾失健運,清濁不分,或緣於腎氣虧虛,氣化失責,致濁毒流注於關節經髓。


治療上急者治其標,緩者治其本。濕熱毒邪內聚,是發病的關鍵因素,故急性期重在清熱利濕,泄濁解毒,驅邪迅速外出,以終止本病的發作。在緩解期則配合化瘀或溫補脾腎之品,為濕毒之外出創造條件。四診合參,辨證施治,方可取得良好療效。

痛風相當於西醫的痛風性關節炎,為嘌呤代謝紊亂所致。

分型辨證

痛風臨床常可分3個證型辨治。

濕熱血瘀型

臨床表現:痛風性關節炎發作期,關節紅腫疼痛,皮膚髮紅髮熱、組織腫脹,全身發熱,小便黃赤,大便乾結,舌尖紅、苔黃厚,脈數而有力。

治則:清熱祛濕、化瘀通絡。

方葯:祛痹痛風飲加減。

藥物組成:柴胡,黃芩,葛根,山慈菇,金果欖,木賊,大黃,兩頭尖,薏苡仁,甘草。

加減運用:血瘀明顯時,去金果欖、黃芩,加白芍、桃仁、劉寄奴等。有痛風結石時加陳皮、蛤蠣、浙貝母等軟堅散結之品。濕熱明顯時加生石膏,重用大黃。

氣滯血瘀型

臨床表現:痛風性關節炎慢性遷延期,關節發紫發暗,疼痛腫脹減輕,組織發硬加重,舌質紫暗,脈弦數。

治則:活血化瘀通絡。

方葯:祛痹痛風飲加減。

藥物組成:柴胡,黃芩,葛根,山慈菇,金果欖,木賊,大黃,兩頭尖,薏苡仁,甘草。

加減運用:血瘀明顯時去金果欖、黃芩,加茜草、澤蘭、桃仁。有痛風結石時加陳皮、蛤蠣、浙貝母等軟堅散結之品。

脾虛血瘀型

臨床表現:痛風性關節炎間歇期,多見於久病反覆發作之患者,面色黃白,體質虛弱,關節疼痛較輕,肌肉僵硬較重,脈多細數,舌淡、苔薄白。

治則:溫腎健脾、化瘀通絡。

方葯:健脾固腎痛風飲加減。

藥物組成:當歸,熟地,川芎,黨參,茯苓,蒼朮,山慈菇,葛根,木賊,生首烏,甘草。

加減運用:腎虛明顯時加用黃精、玉竹;脾虛明顯時加用白朮、陳皮、薏苡仁;血瘀明顯時加用水蛭、炮山甲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