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醫說:痛風的中醫治療

中醫將痛風歸屬「痹證」、「歷節」等範疇。中醫認為外邪侵襲、脾胃虛弱、飲食不節是主要病因。如感受濕熱之邪,或寒濕之邪化熱,閉阻經絡關節而致病。脾胃虛弱,則運化失司,濕濁內生,日久化熱,流注經脈為病。長期恣食膏粱厚味,損傷脾胃,脾虛生濕化熱,濕熱之邪痹阻脈絡則為病。

痛風在急性期治療以祛邪為主,用清熱利濕,祛風除濕等法;慢性期治療以扶正祛邪為主,用補益肝腎,健脾益氣等法。痛風中醫辨證分型可以分為濕熱痹阻、風寒濕痹、痰瘀阻滯、脾腎陽虛、肝腎陰虛5種:

1.濕熱痹阻型痛風證候:症見關節紅腫熱痛,病勢較急,局部灼熱,得涼則舒。伴發熱,口渴,心煩,小便短黃。舌質紅,苔黃或膩,脈象滑數或弦數。

證候分析:由於濕邪入裡化熱,或素體陽升,內有蘊熱,濕熱交蒸而致。

辯證施治:治宜清熱利濕,通絡止痛。方選四妙白虎東加減,藥用蒼朮、黃柏、知母、生石膏、金銀花、連翹、木瓜、地龍、薏苡仁、老鸛草、川牛膝、威靈仙等。

2.風寒濕痹型痛風證候:症見關節腫痛,屈伸不利,或見局部皮下結節、痛風石。伴關節喜溫,肢體重著,麻木不仁,小便清長,大便溏薄。舌質淡紅,苔薄白,脈象弦緊或濡緩。

證候分析:由於正氣不足,風寒濕邪乘虛侵入,阻滯經絡,痹阻不通而致。

辯證施治:治宜祛風散寒,除濕通絡。方選桂枝烏頭東加減,藥用桂枝、白芍、生薑、黃芪、製川烏、麻黃、防己、當歸、川芎、羌活、蒼朮、防風等。

3.痰瘀阻滯型痛風證候:症見關節腫痛,反覆發作,時輕時重,局部硬節,或見痛風石。伴關節畸形,屈伸不利,局部皮色暗紅,體虛乏力,面色青暗。舌質絳紅有瘀點,苔白或黃,脈象沉滑或細澀。

證候分析:由於久病體弱,痹阻經絡,氣血不通,痰瘀交結於關節而致。

辯證施治:治宜化痰散結,活血通絡。方選二陳桃紅飲加減,藥用陳皮、半夏、茯苓、當歸、川芎、赤芍、桃仁、紅花、秦艽、炮山甲、天南星、伸筋草等。

4.脾腎陽虛型痛風證候:症見關節腫痛持續,肢體及面部浮腫。伴氣短乏力,腰膝酸軟,畏寒肢冷,納呆嘔惡,腹脹便溏。舌質淡胖,苔薄白,脈象沉緩或沉細。

證候分析:由於素體陽虛,外邪侵入,遷延不愈,損傷脾腎而致。

辯證施治:治宜健脾益腎,溫陽散寒。方選附子理中東加減,藥用製附子、肉桂、白朮、黨參、茯苓、黃芪、杜仲、補骨脂、仙靈脾、肉蓯蓉、骨碎補、金毛狗脊等。

5.肝腎陰虛型痛風證候:症見關節疼痛,反覆發作,日久不愈,時輕時重,或關節變形,可見結節,屈伸不利。伴腰膝酸軟,耳鳴口乾,肌膚麻木不仁,神疲乏力,面色潮紅。舌質乾紅,苔薄黃燥,脈弦細或細數。

證候分析:由於久病傷津,陰液匱乏,不能滋養肝腎,邪居筋骨而致。

辯證施治:治宜補肝益腎,祛風除濕。方選獨活寄生東加減,藥用獨活、桑寄生、白芍、熟地、杜仲、牛膝、龜版、鱉甲、菟絲子、女貞子、伸筋草等。

【臨床癥狀】:

痛風又稱「高尿酸血症」,是一種因嘌呤代謝障礙,使尿酸累積而引起的疾病,屬於關節炎的一種,又稱代謝性關節炎。患者多於30~40歲以後發病,男性約佔95%,女性多發生於絕經期後,但因特異酶缺陷者可在青少年發病。一般間歇性發作,主要表現為拇趾、踝及指關節等部位紅腫,且伴隨針刺、刀割般的銳性疼痛,多數患者會伴發高燒。痛風可以有「急性痛風」、和「間歇性痛風」。

1.急性發作期的痛風病癥狀:發作時間通常是下半夜。該階段的痛風癥狀表現為腳踝關節或腳指,手臂、手指關節處疼痛、腫脹、發紅,伴有劇烈疼痛。使用顯微鏡觀察,會發現患處組織內有松針狀尿酸鹽沉澱。就是尿酸鹽沉澱引起的劇烈疼痛。請注意,發病期的血尿酸由於已經生成沉澱,所以尿酸值比平時最高值低。

2.慢性期的痛風病癥狀:該階段的痛風癥狀主要表現是存在痛風石,慢性關節炎、尿酸結石和痛風性腎炎及併發症。此時痛風頻繁發作,身體部位開始出現痛風石,隨著時間的延長痛風石逐步變大。

【注意事項】:

痛風病人除在醫生指導下應用適當藥物外,在日常生活中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1. 妥善處理誘發因素:禁用或少用影響尿酸排泄的藥物:如青黴素、四環素、大劑量噻嗪類及氨苯喋啶等利尿劑、維生素B1和B2胰島素及小劑量阿司匹林(每天小於2g)等。

2. 注意體重、注意勞逸結合:

(1)肥胖者要積極減肥,減輕體重,這對於防止痛風發生頗為重要。

(2)注意勞逸結合,避免過勞、精神緊張、感染、手術,一般不主張痛風病人參加跑步等較強的體育鍛煉,或進行長途步行旅遊。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