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無法接受手術、放化療,這項技術給了她對抗癌症的希望!

邊女士2年前患有宮頸癌,進行了手術切除,術後還進行了放射治療和化療,不久前複查發現盆腔內複發。令人糾結的是,因為之前已經進行過根治性法放療,無法再次實施放療,她只能接受化療,但幾個化療療程下來,腫瘤卻繼續增大。

面對如此棘手的情況,還能有治療的一線生機嗎?好在,浙江省腫瘤醫院介入科邵國良副院長給出了肯定的答案。這也得益於浙江省腫瘤醫院最近在全省率先開展的一項新技術——3D列印個體化模板下粒子植入技術。

近距離「狙殺」腫瘤細胞

針對邊女士的情況,邵國良教授和團隊的鄭家平主任醫師、曾暉主治醫師、郭立文博士等進行了討論,最後確定了碘125粒子植入治療的方案,得到邊女士欣然的接受。

先來認識一下碘125粒子,這是一種微型放射性粒子源,照射距離短,植入到腫瘤組織中,在腫瘤內部進行放療,腫瘤組織受到的異塵餘生劑量高於常規外照射放療的幾十倍到幾百倍,而周圍正常組織受到的異塵餘生劑量卻很低。

通俗一點來說,碘125粒子可以近距離「狙殺」腫瘤細胞,國內早在十多年前就開始應用這項技術,浙江省腫瘤醫院也是全國最早一批開展該技術的部門,已治療了數千例患者,在臨床實踐中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效果。

那邊女士的治療難題可以迎刃而解了嗎?問題沒這麼簡單。

邵國良教授介紹,邊女士盆腔內腫瘤複發灶的位置緊靠膀胱和直腸,周圍有血管,要將放射性粒子精準地植入腫瘤灶內併合理地分布難度非常大。「放射性粒子只有米粒大小,要將幾十顆甚至上百顆的放射性粒子植入腫瘤組織中,並且要做到放射劑量合理分布並不容易。」

也就是說,放射性粒子植入技術對劑量分布要求極為嚴格,需要術前嚴格的計劃和設計,而術中精準實施是治療成功的關鍵。

穿刺布針、粒子植入操作

然而,傳統治療模式為術中徒手穿刺,全靠醫生的「手感」和經驗,很難能準確實現術前的計劃,在劑量學上容易出現「冷點」或「熱點」,導致腫瘤複發或放射性壞死且徒手操作時間長,增加患者CT射線量,也容易產生由於穿刺引起的併發症。

3D列印模板助力粒子精準植入

近年來,隨著3D列印技術在醫療領域的廣泛應用,有望解決粒子植入技術中遇到的難題。邵國良教授團隊結合前期的病情,決定採用3D列印模板來為邊女士實施該項治療,經過與一家科技公司的聯絡,得到了公司的配合和無償支持。

為此,邵國良教授為邊女士定製了一塊個性化的盆腔部位的3D模板,與她本人的盆腔部位一模一樣。

邵國良教授解釋,3D列印個體化模板是將每個患者術前定位時CT影像數據輸入放射性粒子治療計劃系統(TPS),為患者量身定製出與其解剖結構、穿刺進針路徑相匹配的模板。

術前精心設計靶區粒子劑量分布,術中按照設計好的每個針道的深度、角度及植入粒子的數目,避開血管、神經及臟器等進行精準的穿刺植入。3D模板的應用縮短了手術時間,使劑量控制得到了嚴格保障,有利於提升患者的治療效果。

在CT機房,邵國良教授團隊在技師洪鳳鳴的配合下,為邊女士實施了3D列印個體化模板輔助下碘125粒子植入術,前後僅化了30分鐘左右的時間就完成了手術。

術後驗證的結果顯示術前布針路線計劃與手術實際操作完全相符,腫瘤處方劑量分布與術前制定的處方劑量分布接近一致,真正地實現了放射粒子的精準放療。

「藉助3D列印模板個體化技術為粒子植入精準近距離放療提供了技術保障,儘可能讓每個患者都能夠接受到規範化的粒子植入治療,將有助於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5月13日接受採訪當天下午,邵國良教授還採用3D列印模板為一位92歲的老年肺癌患者實施了碘125粒子治療。

據了解,邵國良是浙江省醫學會介入分會主任委員,浙江省腫瘤醫院作為主委部門,也會推進3D列印個體化模板在粒子精準植入方面的應用,以及其在全省的推廣和規範。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