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抗擊腫瘤:精準放療聯手免疫治療更有效

手術、放療、化療等傳統對付腫瘤的治療手段,被患者形象地比喻為「尖刀、毒藥和烙鐵」,可見其治療過程的痛苦程度。與此同時,與腫瘤的抗爭是個複雜的「系統工程」,單靠某一種治療手段很難收穫最佳效果。

在日前召開的2019國際腫瘤放射治療新進展天津論壇上,來自全世界的頂尖腫瘤研究專家共聚一堂,交流腫瘤最新診治進展和發展趨勢。現場交流的熱點問題集中在,作為一種新興的腫瘤治療方式,精準放射治療協同免疫治療有可能進一步改善患者的免疫系統,從而更利於殺死腫瘤細胞。

進入精準放療時代

近年來,腫瘤免疫治療迅猛發展,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2018年,諾貝爾生物學和醫學獎授予利用免疫系統攻擊癌症的相關發現,其中一名獲獎的美國科學家發現T細胞表面的一個關鍵免疫檢查點分子CTLA4能夠抑製T細胞活化,阻止免疫系統對腫瘤的攻擊,針對CTLA4的抗體能夠解除機體免疫抑製,從而促使免疫系統攻擊腫瘤。

這個結論在權威臨床醫學類綜合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用一組數據加以佐證:以常規放化療方案治療III期不可切除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為例,其5年生存率僅為15%~30%,最新研究結果顯示,放化療後維持免疫治療,使患者兩年生存率由55.6%提高到了66.3%。

天津市腫瘤醫院院長王平說:「我們的前期研究發現,肺癌同步放化療後加用細胞免疫治療,療效會有大幅度提高,3年生存率由22.3%提高到了42.1%。」他認為,儘管目前依舊存在諸多問題,但放射治療與免疫治療的聯合應用將有更為廣闊的空間。目前,天津市腫瘤醫院也開展了食管癌放療聯合免疫治療及食管癌放化療聯合免疫治療的臨床試驗。

放療常常用於癌症固定在一個或多個區域的患者身上。根據癌症位點和發展階段,放療往往會被獨立使用或者同手術及化療結合使用,使治療更有效,比如在化療或者外科手術治療癌症之前,放療往往能夠促進腫瘤收縮。

大部分的放療都是直接利用高熱量的X射線束來靶向作用於癌症組織。然而,由於無法區分癌變細胞和健康細胞,經常會導致正常組織被損傷,出現疲勞、罕見的嚴重副作用,甚至死亡。

「放療已經進入了精準放療的時代。」王平介紹,今年,天津市腫瘤醫院引進核磁模擬定位機,它更精準地勾勒出腫瘤與正常組織的邊界,讓接受放療患者身上的癌組織不存在漏照現象,周圍的正常組織器官也不會受到照射或儘可能少受照射。

採用核磁定位技術,可以更好地區分腫瘤活性組織與水腫組織,提供功能成像,為療效評估提供更豐富的參考信息。

同時,利用核磁共振加速器,在放療過程中實時高質量的MRI影像軟組織成像,能自動追蹤腫瘤和毗鄰器官,保證放療射線精準地照射到正確區域;其次,可進行個體化治療,因為在放療過程中能實時看到和評估腫瘤和內部器官的變化,醫師可以在線同步優化放療計劃,為每位患者的每次治療製訂最優的放療計劃;另外,核磁加速器也可以進行實時影像追蹤,在放療出束過程中,醫師可以實時清楚地看到腫瘤和周圍器官的運動,使用動態追蹤技術捕捉運動的腫瘤。這項技術可用於肝癌、胰腺癌、攝護腺癌及軟組織腫瘤等的治療。

AI技術也應用在了惡性腫瘤放療領域,通過腫瘤放療靶區和危及器官的智能化自動化勾畫,建立AI化的放射治療計劃模型,進而建立基於「互聯網+」的放療遠程智能化質控系統。王平介紹,目前放療是對於肺癌的一大治療手段,放療最常見的併發症之一是放射性肺炎,放射性肺炎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一定影響,嚴重的放射性肺炎甚至會危及患者生命,但目前沒有有效預測放射性肺炎發生的方法,「我們採用人工智慧和新興的放射組學結合的方法,創新性地建立放射性肺炎預測模型,即通過計算機深度學習方法挖掘CT圖像中隱藏的信息,並結合患者臨床和放療信息構建綜合的預測模型,初步研究結果顯示,其準確度可達到71%。」他認為,未來還會進一步提高準確度,輔助臨床醫生調整治療方案及臨床決策。

藉助互聯網優勢發揮遠程醫療作用

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目前我國的基層醫院普遍存在放療設備不足、人才相對短缺、技術能力薄弱等問題。另一方面,與手術相比,放療對醫生現場操作的依賴並沒有那麼強,因此開展遠程放療成為當下緩解醫療資源短缺和地區不均衡的一個有效辦法。

在「互聯網+」大背景下,放療藉助互聯網優勢來發揮遠程醫療作用是一種趨勢。建立完善的醫療保健體系和適合國情的分級診療制度,也是深化醫改、突破醫改瓶頸的關鍵。

這樣的嘗試已經讓很多地方的患者嘗到了甜頭。天津市腫瘤醫院從2015年6月開始開展遠程醫療服務,服務醫院包括山東德州人民醫院、山東省慶雲縣人民醫院、鶴崗市人民醫院等十幾家醫院,可以實現遠程質控、遠程協作、遠程靶區勾畫、放射治療計劃設計以及遠程培訓等。根據當地醫院情況,已為數百名患者提供了遠程醫療服務。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