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操碎心卻招孩子“恨”的家長,竟是栽在了這種教師思維上

我讀高三時,班上有一位新轉來的同學看起來特別老氣。那時年輕不懂事,跟好朋友小聲嘀咕說那人怎麽跟個小老頭似的,朋友是知情人,說你讀五遍高三你也長這樣。那位讀了五遍高三的同學是我們學校一位優秀教師的孩子,故事的結局很傷感,他最終也沒有考上大學。

提到老師的孩子,人們常常羨慕人家充足的課後輔導資源,卻不知與近水樓台優勢相伴的,還有失足落水的風險。老師群體有自己特別的苦惱:自己桃李滿天下,教出了狀元、榜眼無數,成就各行各業各路英才,但自己的孩子卻並不總是出色。

這並非中國教師家庭的獨特現象,國外的老師家庭也有類似的困擾和哀歎。

那些育兒失利的教師爸媽,

往往是把“教師思維”帶回來了家

為什麽會出現這種現象?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一條:那些育兒失利的老師,往往是把教師思維帶回家的人。他們混淆了教室和家庭的環境,也混淆了教師和父母的身份,沒有意識到,在教室裡對大多數學生有效的教學方法,搬回家裡,對自己的孩子並不總是有效,甚至有毒。

對家庭有毒的“教師思維”裡首當其衝、殺傷力最大的是:

知識高於一切,恨不能每時每事一言一行都能灌輸點兒有用的東西,不要做一點兒無用功,也不能忍受孩子做無用功;

對“正確”格外偏執,凡事在心中有一套關於什麽是“正確的”什麽是“錯誤的”的定義,而且堅信自己是“正確的”。

在學校的環境裡,學生是本著求學的目的而來,學習是第一要務,那麽,這種熱愛傳授知識又高標準嚴要求的老師自然是學生的福氣。

但在家庭環境裡,孩子不能總是處於學習的狀態,應該有更多的放鬆狀態,一旦遭遇“不下班”的老師,玩積木要學習幾何學和力學,看課外書要長知識受教育,做家務要按標準程式……任何行偏走錯都逃不過老師父母敏銳的雙眼,對孩子來說只能是一種成長的災難。

不幸的是,很多家長“雖沒有做老師的命,卻得了老師的病”。舉個例子,重視閱讀的陪讀老母老爹,花了不少時間和精力親子共讀,可能還默默在那邊沾沾自喜,覺得自己做得很到位。殊不知,也許已經在不知不覺中把自家娃給坑了。

不要過分要求孩子認字

乖乖,這個字麻麻昨天教過了,還記得念什麽呀?

跟粑粑一起念這本書,寶寶念所有的‘大’和‘小’字,剩下的字粑粑念,好嗎?

這樣的親子閱讀熟悉吧?把親子閱讀變成識字課是家長“教師思維”的最常見的表現。並不是說教孩子識字不對,而是說在親子閱讀中強行插入識字課,對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興趣弊多利少。

Dee Tedlock是美國研究閱讀障礙的學者,她提出,在閱讀過程中,過分要求孩子去識字,關注孩子是否能正確地讀出字詞,是造成兒童閱讀障礙的原因之一。因為,當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在識字上時,會降低對整個故事的理解和興趣,更嚴重的後果是,孩子會錯誤地以為閱讀就是識字,識了字就完成了閱讀。很多小學高年級學生在完成了基礎識字量後並沒有愛上閱讀,其中一個原因也正是來自於這種錯誤的認知。

如果陪讀老母老爹真的想要教孩子多識幾個字,更好的辦法是在親子閱讀之前單獨教幾個生字,當然,這幾個生字最好是接下來要閱讀的書裡有的。如果孩子在共讀過程中認出來,可以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但不要過分,如果孩子沒有認出來,也不要刻意在生字上停留或指認。把閱讀的注意力放在整個故事而不是單個字詞上。

允許孩子反覆讀同一個故事

這本書讀了有一百遍了,你都能背下來了,換一本書吧。

親子閱讀中,尤其是當孩子還小的時候,一本簡簡單單的繪本、一個短短的小故事,孩子可能會要求爸爸媽媽天天講周周講月月講,好像怎麽講都講不夠。

在“教師思維”的父母看來,反反覆複做同一件事既沒有價值,又不能帶來新知。一本書讀到倒背如流的程度有什麽意義?

然而對孩子來說,這件事非常非常有意義。兒童閱讀專家們早就發現,那些無師自通、很小就掌握了閱讀技巧並開始自主閱讀的孩子,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經歷,就是父母會反覆無限次地給他們讀他們喜歡的同一個故事,要多少遍,有多少遍。

作為孩子媽媽,我很理解反覆讀同一本書,尤其還是“幼稚”的童書,的確是件挺令人崩潰的事。如果你也像我一樣並不是那種耐心好到天際的父母,可以嘗試跟孩子達成類似這樣的約定:“今天我們一起讀N本書,你來選,但麻麻有一個要求,一半是昨天沒讀過的噢”;或者按閱讀專家的意見:三本書,一本是孩子最愛的,一本是孩子熟悉的,一本是新書。

不要讓條條框框妨礙孩子的閱讀體驗

別玩玩具啦,乖乖坐好,麻麻才給你讀書。

不行!讀完這一本才能讀下一本。

“教師思維”裡,按著“正確”的程式做事很重要,諸如“不要一心二用”、“不能半途而廢”、“要規矩聽話”之類的條條框框都是“正確”程式的一部分。

但家裡不是教室,親子閱讀也不是語文課,親子閱讀成功的關鍵是創造溫馨美好、輕鬆愉快的氛圍,在孩子的腦海裡刻下“閱讀是快樂的”烙印。不要讓“正確”的條條框框限制孩子的愉悅體驗。

如果孩子還沒有玩夠玩具,沒必要馬上逼著他開始閱讀。你盡可以選一本足以吸引孩子的書開始朗讀,孩子自然很快就會跑過來。或者你可以觀察,是不是玩玩具真的影響了孩子聽你讀書,很多孩子是可以邊玩邊聽的。

如果孩子在中途要求換書,往往是這本書已經不再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了,換一本更有趣的並不是什麽原則問題。

父母不要強製孩子閱讀

這本書是XXX推薦XXX大獎,你這周必須讀完!

據《2016年中國城市兒童閱讀調查報告》稱,中國父母在選書的問題上跟孩子衝突很明顯,父母希望選擇有教育意義的書,而孩子想看的是有趣的書。

與英文童書相比,中文兒童圖書量少精品更少,兒童課外書還是以傳統故事翻拍為主,常常是情節複雜,內容晦澀,文字成人化,超出孩子的理解力,真正為孩子量身定做的作品少之又少。在這個現狀下,擺脫不掉“教師思維”的陪讀老母老爹,在選書這個環節又人為地製造了一些閱讀障礙,真是雪上加霜。圖書市場的現狀一時難以改變,陪讀老母老爹就盡量少添點兒亂吧。

遇到好書,不要著急推銷,更不要強製閱讀。賣賣關子、吊吊孩子的胃口,激發孩子的閱讀欲望。

知乎上有一個答主講自己的故事,大意是:答主十幾歲時,父母要出差一段時間,臨行前,父母指著書架上面的一個帶鎖的格子說,整架的書你隨便看,但那個格子裡書不能看。結果可想而知,正在叛逆期的答主翻箱倒櫃找到了鑰匙,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父母回來前讀完了所有“禁書”。事隔多年才反應過來中了父母的招。這樣的操作,你也值得擁有。

親子閱讀中不需要“讀後考”

剛才的故事裡誰誰誰在哪哪哪幹什麽了?什麽?不記得了?你到底聽沒聽麻麻給你讀書啊?

當老師的需要測試教學效果,考察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但親子閱讀中並不需要這樣的“讀後考”。

孩子對故事的關注點並不總是跟成人一樣,陪讀老母老爹們覺得很有趣的、或者很獨特的情節,很可能並沒有引起孩子的注意。反之也一樣,在我與兒子的親子閱讀經驗中,兒子常常會注意到很多我注意不到的細節。比如,我對文字裡的細節更敏感,而兒子對圖畫裡的細節更敏銳。可以說,在細節的把握上,孩子與成人不是一個星球的生物。

喜歡搞“讀後考”的陪讀老母老爹可以換一種考試方式,不要用成人的觀點去考核孩子的認知,而要反過來,讓孩子告訴粑粑麻麻他聽到了什麽、讀到了什麽。比如請孩子複述一下故事,或者問問孩子故事裡他最感興趣的部分是什麽,請孩子說說他對故事裡某個角色的看法。透過孩子的眼睛看世界,相信你會別有一番驚喜。

耶魯大學前校長理查德·萊文曾說:真正的教育不傳授任何知識和技能,卻能令人勝任任何學科和職業。好的家庭教育也一樣,學習知識,掌握技能,少犯錯,這些固然很好,但並非孩子成長最重要的事。與其成為招孩子“恨”的家庭教師,還不如安心扮演好父母的角色。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