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問答| 南沙參和北沙參有什麼不同?

沙參的藥用首載於《神農本草經》:「沙參,味苦,微寒。主血積;驚氣;除寒熱;補中益氣。久服利人。一名知母。生川穀。」《吳普本草》中以「白參」之名收錄:「二月生苗,如葵,葉青色,根白,實如蕎,根大如蕪菁。」《名醫別錄》中則為「知母」。

自古以來,對於《神農本草經》上的沙參一味,其實也是頗為混亂的,《本草經集注》中說:「此與人蔘、玄參、丹參、苦參是為五參,其形不盡相類,而主療頗同,故皆有參名。」《本草綱目》:「沙參色白,宜於沙地,故名。其根多白汁,俚人呼為羊婆奶,別錄有名未用羊乳,即此也。」《圖經本草》:「苗長一、二尺以來,叢生崖壁間,葉似枸杞而有叉丫,七月開紫花,根如葵根,大如指許,赤黃色,中正白實者佳,南土生者葉有細有大,花白,瓣上仍有白粘,以為異爾。」《蜀本草》:「其根如葵根,其花色白。」

從上述諸家所言,我們可以看出沙參一味於藥用上,似乎並非同一種植物藥材,而是在不同的地區存在著不同的沙參。

而事實上也的確如此,但是總的來說,在明代之前所用的沙參,諸家所認可的沙參仍然是以南沙參為真品,一直地到了明末,《本草匯言》才出現了「真北沙參」之名,而明確地將沙參分為南北沙參兩種的,則是始於清代《本經逢原》:「有南北二種,北者質堅性寒,南者體虛力微。」《本草便讀》:「清養之功,北遜於南,潤降之性,南不及北。」

其實南北沙參兩味中藥的功效是非常地相似的,均是屬於養陰葯,且具養陰清肺、益胃生津的功效。但南沙參有養陰清熱、潤肺化痰之功效,主治陰虛久咳、癆嗽、痰血、燥咳、痰少,適用於虛熱喉痹(潤肺止咳) 外感熱病後咽喉乾痛者;北沙參則主治胃陰虛、津液不足、咽乾口渴(養胃生津)等症,適用於肺氣陰不足久咳不愈者。

《施今墨對葯》中也將南北沙參列為一對,主治:「熱性病之傷津口乾舌燥、舌紅少苔,或舌光無苔等症;肺虛有熱,咳嗽不己等症;胃陰不足,食欲不振者。」

南沙參又名泡參、泡沙參,為桔梗科沙參屬多年生草本植物輪葉沙參或沙參的根。 根胡蘿蔔狀,不分枝,高可達1米,植株直立而不分枝,假總狀或圓錐花序,狹窄,花梗短,花萼全緣或具齒;花冠常紫色或藍色,花梗短,花絲下部擴大成片狀,花藥細長;子房下位,胚珠多數。種子橢圓狀,以根入葯。秋季刨采,除去地上部分及鬚根,颳去粗皮,即時曬乾。

藥材性狀為圓錐形或圓柱形,略彎曲。表面黃白色或淡棕黃色,凹陷處常有殘留粗皮;上部多有深陷橫紋,呈斷續的環狀,下部有縱紋及縱溝,頂端具1或2個根莖。體輕,質松泡,易折斷,斷面不平坦,黃白色,多裂隙。無臭,味微甘。

性味甘,微寒。歸肺、胃經。

清熱養陰,潤肺止咳。具養陰清肺,益胃生津,化痰,益氣等功用,主治氣管炎、百日咳、咯痰黃稠、肺熱燥咳、陰虛勞咳、乾咳痰黏、胃陰不足、食少嘔吐、氣陰不足、煩熱口乾等癥狀。

南沙參的化學成分為生物鹼、揮髮油等,在現代藥理作用中具有降低體溫、鎮痛、強心等作用。

北沙參又名真北沙參、海沙參、遼沙參,為傘形科植物珊瑚菜的根,主產於山東、河北、遼寧、江蘇等地,夏秋季採挖,沸水燙後去外皮,乾燥。

藥材性狀為細長圓柱形,偶有分枝。表面淡黃白色,略粗糙,偶有殘存外皮,不去外皮者表面黃棕色。全體有細縱皺紋及縱溝,並有棕黃色點狀細根痕;頂端常留有黃棕色根莖殘基;上端稍細,中部略粗,下部漸細。質脆,易折斷,斷麵皮部淺黃白色,木部黃色。氣特異,味微甘。

北沙參性味微寒,味甘、微苦。歸肺、胃經。有養陰清肺,益胃生津之效。主治肺熱燥咳、勞嗽痰血、胃陰不足、熱病津傷、咽乾口渴等。

北沙參的化學成分有黃酮、皂甙、生物鹼、澱粉、揮髮油、香豆精類、豆甾醇等,現代藥理分析,具有祛痰、抗結石、強心、降低體溫、鎮痛、加強心臟收縮、升壓、提高免疫功能等作用。臨床上主要用於治療小兒遷延性肺炎、慢性支氣管炎、胃炎等疾病。

南北兩種沙參對於風寒咳嗽、肺胃虛寒者均應慎服,且也不宜與藜蘆同用。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