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禮崩樂壞之後,玉器變成了什麽樣?

春秋戰國時期,周代傳統禮製亦告崩潰,用於祭祀、象徵權威的禮玉日漸式微,玉器的使用不再為上層社會所壟斷。秦漢以後,玉佩等隨身裝飾更成為人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玉器的使用向世俗化發展。古人認為玉有祥瑞之征,能近福遠禍和辟邪除祟,吉祥福壽成為佩玉的母題,仙神、瑞獸、瓊花等造型往往以含蓄或諧音的手法組合成一定的裝飾紋樣,寓意福壽綿長、富貴康寧、好德高潔以及夫婦和合、子孫繁盛等內容。

戰國早期 綴玉覆面

綴玉覆面,戰國早期,長48、寬19厘米,1955年河南洛陽中州路出土。覆面由圓形、三角形、四邊形、獸形和柳葉形等形式的玉片組成,小塊玉片上多帶有一個或多個圓孔,用以穿綴於織物上,較大的玉片則鏤雕出雲紋狀的透孔用於固定,少量玉片無穿孔。玉片大體依據人的臉部結構進行布局,以大圓片和三角形片代表額部和口、鼻,以四邊形片構成臉的輪廓,以柳葉形片代表眉、眼,獸形片代表雙耳等。玉覆面在周代盛行一時,到漢代發展成著名的玉衣,標誌著葬玉發展到巔峰。

西漢 金縷玉衣

金縷玉衣,西漢,長182厘米,1973年河北定縣八角廊村40號墓出土,玉衣主人為中山懷王劉修。玉衣分為頭罩、臉蓋、上衣前後片、左右袖筒、左右手套、左右褲筒和左右腳套等部分,共用玉片1203片,金絲約2567克,系分片連綴而成。西漢時期,玉衣初行,東漢時期,玉衣明確分為金縷、銀縷和銅縷三個等級。皇帝死後使用金縷玉衣,諸侯王、列侯始封、貴人、公主使用銀縷玉衣,大貴人、長公主使用銅縷玉衣,確立了分級使用的制度。

西漢 白玉舞人佩

白玉舞人佩,西漢,長4.2、寬2.4厘米。雙面片雕,以陰線刻和局部鏤空的技法來表現舞人形貌。舞人身著束腰交領長袖衣,一袖高舉過頭頂,一袖端於胸前,作折袖曲腰的舞姿。頭頂與長袖之間的鏤孔與衣下擺中心孔相對,可穿系結綴佩掛。

漢 玉蟬

玉蟬,漢代,長4.6、寬2.5厘米。蟬形玉,蟬背部凸起,足、腹、翼等部位以陰刻線表現,形象十分寫實。玉雕蟬在新石器時代就已出現,早期大多是懸掛佩戴用的裝飾品。西周早期開始有將玉蟬放置死者口中的做法,並在漢代發展成為普遍的葬俗,一直延續到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們以蟬飲而不食、蛻變再生的生命過程寄托重生的願望。

南朝 青玉辟邪

辟邪,南朝,長5.5、高4.1厘米。器圓雕,造型與南朝石刻辟邪相似,身形健碩,兩側生翅,昂首挺胸,張口露齒,寬眉後揚,頭頂獨角。頸、腹有對穿孔可以系掛。

宋 持蓮童子佩

持蓮童子佩,宋代,寬5~6、高6~7厘米。玉佩為圓雕,表現一個或多個童子嬉戲相隨的形象,手中擎蓮花或桃枝,腳踏蓮花。童子多大頭、頂撮發、八字眉、蔥管鼻、小口,上穿開身對襟背心,下穿肥筒褲,模樣稚氣可愛。宋元時期有七夕孩童持蓮仿效摩睺羅,並供奉借其名製成的土偶或木偶人,以祈求生育男孩的習俗。摩睺羅一名出自佛典,傳入中國後漸演化成送子神祇,其偶人又被稱為磨合樂。蓮花玉童佩正反映了這一習俗。

金 白玉萱草花佩

白玉萱草花佩,金代,長9.2、寬7.5厘米。玉佩採用透雕、高浮雕等技法雕刻一株盛開的萱草花,構圖對稱唯美,花、葉雕刻皆十分細膩精致。金元時期,湧現出大量的花卉玉雕作品,如凌霄花、海棠花、金蓮花、萱草花和菊花等,寫實性強,頗具時代特色。

原文作者:王月前

原文來源:《收藏家》2018年9月刊《寓德於禮 以玉比德—中國國家博物館古代佩飾玉藏品巡鑒》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刪減)

《收藏家》官方授權,歡迎分享!如需轉載,請聯繫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