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國寶金縷玉衣,當年竟是被盜墓賊嫌棄的

在中國考古大事記上,1968年7月20日,是一個不能遺漏、必須記載的日子。這一天,在河北滿城漢墓發掘中,考古人員發現了史書上記載、卻從未見過的“金縷玉衣”。

墓主玉衣穿反了

滿城漢墓,是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竇綰之墓(同墓異穴),位於河北滿城縣城西南1.5公里的陵山上。1968年解放軍某部在此施工時偶然發現,由周恩來總理親自批示發掘。

從當年7月12日起,河北滿城漢墓的考古清理工作,已推進到了地宮中最重要的後室。後室也是主室,這裡是墓主劉勝的棺槨所在,最貴重的隨葬品一般都在這裡。時任中科院院長的郭沫若判斷,必能找到重要收獲。

滿城漢墓一號墓平面示意圖

打開後室石門發現,主室頂部的石板已塌了下來,慶幸的是,棺床正上方的兩塊還懸上面,這避免了對棺床文物的破壞,劉勝屍身穿的金縷玉衣得以完整保存。

滿城漢墓考古現場

棺槨已完全腐朽,棺床上散落著漆皮、金屬棺飾。7月20日下午,開始清理棺槨堆積物,考古人員很小心,用小鐵刀、竹簽和長毛刷等工具,一點一點搞,由上而下、層層撥開,清除上面的漆皮和朽木灰堆積層。堆積層清理後,令人驚喜的東西——“金縷玉衣”暴露了出來。

這是中國考古首次發現保存完整的玉衣,也是迄今最完整的一件,在場的考古人員也是第一次見到玉衣。多年以後,時任該項目負責人的中科院考古所專家盧兆蔭回憶起當年場景時還很激動:“當時興奮的心情,真是很難用語言表達出來。”

7月22日,郭沫若來到考古現場,他對出土文物看得很仔細,重點看了其時尚未起取的後室隨葬品和棺床上的金縷玉衣。

郭沫若在滿城漢墓考古現場

棺床是由漢白玉石板鋪成的,墓主劉勝的屍骸早已腐爛不存,套在屍身上的玉衣成了空殼,但模樣很完整,可以清楚地看出收殮時的模樣:整個屍身被完全罩在玉衣內,呈仰身直肢狀,雙手放於腹部,頭西足東。根據雙手放於下腹的情況,玉衣應該在剛倒頭後不久即穿上,屍身尚沒有僵硬。

由於被塌掉的棺槨板壓平,玉衣扁了,特別是頭部已完全癟了下去,不過中間的鼻子很突出。據《滿城漢墓發掘報告》,由於現場提取難度非常大,考古人員研究後決定,將玉衣原封不動地原狀取出,運回山下的臨時庫房。考古人員自製金屬網和托盤,將玉衣分為上身和下身兩塊分別起取。為了防止在提取和運輸過程中散亂,還用石膏作了固定。

滿城漢墓劉勝玉衣出土現場

在室內提取玉衣時,專家發現了一個不可思議的事:玉衣前後兩片異常,不合身,胸前那塊下部寬大,呈臀部形狀,而身後腰部位則較鼓。劉勝生前是畸形?不應該。分析後認為,可能是收殮時比較匆忙,負責收殮的人不小心將玉衣穿反了。當時氣氛緊張,又不便重穿,只能將錯就錯,把玉衣硬套在屍身上,所以看到的是這種樣子。

而再看下身褲子的穿法,也證實了上述推測。玉衣褲筒的開縫處應該朝下,而左右兩條褲筒的開縫都朝上,也穿反了。

玉衣其實不是“衣”

滿城漢墓出土的玉衣較為肥大,墓主劉勝生前應該是一個大胖子。修複後的玉衣全長1.88米,共用了2498塊玉片;編綴玉片的金絲使用量,超過2斤,約1100克。

因為是金絲編綴,故稱“金縷玉衣”。除了金縷玉衣,還有用銀絲編綴的“銀縷玉衣”,用銅絲編綴的“銅縷玉衣”和用非金屬織絲編綴的“絲縷玉衣”,自然,金縷玉衣等級最高。西漢時對貴族死後穿什麽樣的玉衣並沒有明確規定,皇帝、諸侯等都可以穿金縷玉衣,但到東漢時便講究了起來,一般帝王死後才可以使用金縷玉衣。

玉衣其實不是衣,古代也無“玉衣”一詞,“玉衣”是現代人叫出來的。漢朝時稱“玉匣”,也寫作“玉柙”。《東觀漢記·梁商》即稱:“梁商薨,給賜東園鏘車、朱壽器、銀鏤、黃金玉匣。”這裡的“黃金玉匣”,就是金縷玉衣。

玉匣實是一種供貴族死後使用的“屍飾”,有涼屍之考慮,利於屍體防腐,盛行於東西兩漢。因為包裹在屍身上,看起來似一種屍袋,故古人視之為“殮服”,其與古埃及法老下葬時用的一套黃金“行頭”,其實是一樣的功能,不同的是,認為“玉有靈氣”的古代中國貴族更青睞玉製的。

玉衣是一片一片連綴起來的,一般由頭套、上衣、褲子、手套、鞋子等部分構成,每一部分做好後合綴起來,再加上一層布帛作為裡襯,就成了一套完整的玉匣,當殮服來用。

劉勝的玉衣正是這樣,製作時考慮了身體部位特徵。如頭套,上面還有臉蓋。劉勝玉衣臉蓋由126塊玉片組成。臉蓋上有意做出眼、鼻和嘴的樣子。用於刻劃雙眼和嘴的玉片較大,而鼻子則由5塊長條玉片並在一起做成的,呈鼻子形狀。上衣則由四整塊玉片組成,分別是前後兩片,再加兩隻袖子,每隻袖筒從腋下至袖口有開縫,展開就是一整片。

滿城漢墓劉勝玉衣(修複後)

身體特殊部位則采取特殊處理手法。如劉勝下體生殖器部位,便將玉琮改製成為小盒。劉勝是男性,如果是女性,會用整塊玉片,覆蓋於下體。

在劉勝玉衣內還發現了玉璧,共有18塊。這些玉璧大小不一,但排列有序,十分有講究。其中前胸部位13塊,後背有5塊。前胸當中豎排3塊,兩側各豎排5塊。這些玉璧與玉衣一樣,也是用布帛連接起來的。

穿了玉衣,為什麽裡面還要放玉璧?應該是先秦葬事遺俗,系一種下葬組合。玉璧、玉琮是古代最為重要的禮器,象徵天地、陰陽。《周禮·春官》“典瑞”條稱:“疏璧琮,以殮屍。”一般玉璧置於身後,玉琮擺於胸腹,此即東漢鄭玄所謂“璧在背,琮在腹”,劉勝玉衣發現的18塊玉璧,證實這種葬俗在西漢時仍存在。

盜墓者不要玉衣

在劉勝玉衣出土之後,中國考古界又發現了幾件玉衣。在劉勝王后竇綰地宮的發掘中,也發現了一件女用玉衣,全長1.72米,共用玉片2160片,耗費金絲約600克。

而1983年,廣州西漢南越王趙眜墓中同樣出土了一件玉衣;江蘇徐州獅子山漢墓發現了玉衣,並於2002年成功複原。

趙眜的玉衣是一件“絲縷玉衣”,作為一方之王,為什麽不用金縷玉衣?至今還是謎。趙眜玉衣發現時,內裡尚存他的殘存骸骨,但整個已完全塌下,被壓扁了,緊貼於棺底。因為是絲縷,玉衣的多數玉片已散亂,整體移位,但頭套、衣身、袖筒、手套、褲筒、鞋子各部分大致還能夠看出來。與滿城漢墓一樣,趙眜的玉衣內也發現了玉璧。

南越王墓出土絲縷玉衣(修複後)

現場條件有限,趙眜的玉衣最後也放棄了現場提取,採用滿城漢墓同樣的方法,將玉衣連同當年的貼身隨葬品,整塊取出,送到臨時庫房保存。但當時的廣州也沒有修複條件,最後將整取的玉衣,與整取的鎧甲一起運回北京,存放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技術室,歷經3年才修複成功。

與劉勝的金縷玉衣是玉片鑽孔編綴不同,趙眜的絲縷玉衣所用玉片大多沒有孔,只有頭套、手套、鞋子是玉片鑽孔編綴起來的,衣身玉片用窄絲帶作對角,粘貼於麻布上而成,修複難度遠大於劉勝的玉衣。

修複後的玉衣1.73米,顯示趙眜的體型遠矮於劉勝。整件玉衣共用玉片2291塊,比劉勝的玉衣少207塊。

就所用玉片數量而言,目前國內已修複玉衣中,用玉片最多的,是徐州獅子山漢墓出土玉衣,共用玉片4248塊,編綴修複用了3斤多金絲,達1600余克。修後的獅子山玉衣長1.74米,墓主身高也矮於劉勝,與趙眜差不多高。

徐州獅子山漢墓出土玉衣(修複後)

值得注意的是,在已出土玉衣中,所用玉片竟然都是廢舊玉,或是用邊角料加工而來,而不是精玉。如南越王趙眜的玉衣,便是利用廢舊玉器和邊角料切成的,因此玉片的厚薄不一,切成的玉片邊緣多數都未磨平,很粗糙。同樣的,徐州獅子山漢墓出土玉衣所用玉片,也是用廢舊玉器殘件加工而成的,部分玉片上保留有原器物上的花紋和圖案。

因為玉衣所用玉料都是雜玉,過去盜墓者對玉衣沒有興趣,在他們眼裡,編綴玉衣的金絲、銀絲才是“值錢貨”,盜墓者常會將金絲抽出,而將玉片遺棄。這種現象為現代考古所證實,如徐州獅子山漢墓,考古人們在現場看到,玉衣已被盜墓者拽出,玉片散落在玄宮、內墓道和盜洞中,這便是盜墓者當年抽取金絲後造成的。

前幾年筆者在寫作《民國盜墓史》時,曾去陝西調察西漢陵墓被盜情況。當地人告訴我,以前在一些大墓附近很容易找到玉片,沒有人要,後來才知道是玉衣上的,過去盜墓者不拿玉片當好東西。

值班主編 | 曲飛 值班編輯 | 小窗 主播 | 水滴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