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高血壓的概述!

高血壓是一種以體循環動脈血壓升高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綜合征。隨著病情的發展,可影響心、腦、腎等重要臟器,也是引起其他心血管疾病最常見、最主要的因素。我國的患病率低於國外,約為3%~10%,近年來有逐步上升的趨勢。迄今為止,現代西醫學關於其發病機制有多種學說,意見尚未趨於一致。鑒於傳統降壓藥對血液、生化、脂類代謝及心理行為尚存在程度不等的副作用,探索中醫治療高血壓是一項很有價值的工作。

中醫古文獻中無高血壓病的名稱,但有關高血壓病癥狀的記載,散見於「眩暈」、「頭痛」、「肝陽」、「肝風」、「中風」等論述中。如《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諸病源候論》說:「肝氣勝為血有餘,則病目赤善怒,逆則頭暈,耳聾不聰。」這些論述對現代防治高血壓病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現代中醫對本病的臨床研究起步較早,50年代初,就有用單方治療本病的報導,並開始積累了一些病例。以後,又出現了用針灸治療本病的報導,然而,對病因病機的認識比較簡單,僅限於「肝陽上亢」。60年代初,提倡辨證施治,突出了中醫治病的特色,在理論探討中,雖已有人提出了本病十個辨證分型的系統治療方案,然而報導仍以平肝潛陽為主。

有人總結了1959年~1963年的五年之間,中醫對高血壓病的臨床治療研究概況,表明除單方之外,辨證施治逐漸被重視,其他還有針灸、氣功等大量的報導,累計病例達2500例以上。60~70年代中,全國各地為探求簡捷、方便、療效好、副作用少的治療方法,又進行了各種外治法的探索,如針灸、推拿、氣功、磁療、耳壓、放血、藥物敷貼、葯枕等。又如自我推拿保健、食療等方法,寓防治高血壓病於日常生活中。說明中醫治療本病不僅療效好,副作用少,而且確實方便、實用980年代以後,一方面仍有大量的臨床報導,另一方面在臨床積累的基礎上,開展了廣泛而深人的臨床及實驗室研究。

至1990年為止,累計病例已達2萬5千餘。實驗研究中,觀察中醫辨證分型與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的關係較多。由於辨證分型不一致,或觀察方法不同,各家研究的結果差異較大,報導頗不一致,但仍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如陰虛火旺者,腎素活性及血管緊張Ⅱ明顯低於正常組,而血漿醛固酮則明顯高於正常組。

激發腎素活性均值,陰虛陽亢型明顯低於陰虛型,而氣陰兩虛型又明顯低於陰虛型。在血液流變學方面,陰陽兩虛的指標異常幅度最大,血液處於「高凝狀態」;痰濕壅盛型的血液處於「輕凝狀態」;而陰虛陽亢則介於兩者之間。還有通過血清β2微球蛋白含量的分析,發現本病的中醫分型與西醫分期,有一定的相關性,即肝陽上亢、痰濕中阻二型相當於高血壓病I期。肝腎陰虛型相當於Ⅱ期,陰陽兩虛型相當於Ⅱ期。

此外,還有通過水和電解質、性激素、尿核苷酸含量及子午流注與血壓的周期變化、舌象脈象的客觀指標等等進行了研究。中醫通過40年來對高血壓病的研究,進展很大,無論在臨床或在理論研究方面都有可喜的成就。

溫馨提示:本文由大風號作者創作,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