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這位醫生鏡頭裡的牙齒、骨骼、血管、神經、肌肉組織,竟然這麼美!

顯微攝影下

「生命的純粹之美」

——訪攝影家李鐵軍

文|焦俞萍 圖|李鐵軍

是傳統的水墨寫意畫,還是現代派的抽象畫?都不是!這是運用顯微鏡拍攝的一張張照片,將自然之靈秀、水墨之韻致、風骨之傲然以及抽象之陌生展現得淋漓盡致。

北京大學口腔醫院口腔病理學教授、主任醫師李鐵軍近年來用相機記錄下了顯微鏡中別具風格的美麗風景。牙齒、骨骼、血管、神經、肌肉組織……這些在醫學人眼中極其平常的事物,在李鐵軍的顯微鏡頭下被重新發現、捕捉,展現出其既熟悉又陌生、具象又抽象的藝術魅力。

顯微鏡頭下的審美驚奇

「從上研究生學病理開始,看人體組織的顯微結構是我的專業學習內容,通過顯微鏡觀察組織和細胞的結構變化,以此判斷疾病。顯微鏡中呈現的細胞、血管、神經等人體組織常常會有一種和大自然契合的美感,零星地一閃而過。真正開始進行顯微攝影創作,是從七八年前業餘愛好攝影開始的。 」李鐵軍介紹,最開始接觸攝影,常常去拍名山大川、民俗人物等,慢慢就對攝影的「形、色、光」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反過來重新審視自己專業裡經常遇到的顯微影像,便有了從常規切片、教學切片以及科研用切片中「尋美」的想法。

顯微攝影,小到肉眼看不見的物體,卻有著驚人的美麗。普通的組織切片,醫學人習以為常的事物,卻能帶來不同尋常的審美驚奇感。李鐵軍說:「在這些看似平常的組織切片中,我常常可以捕捉到生物體的變幻莫測和活靈活現,常常能產生很多奇思妙想。比如說,在低倍鏡下瀏覽組織切片時,會有一種從飛機上航拍大地的錯覺;在明視野下觀察各類染色切片時,會聯想起繽紛的四季;在暗視野下捕捉熒光的細胞或組織定位時,會驚嘆鏡下的光影變幻無異於夜色的靈透與神秘……」

通過特殊染色、稜鏡變化、構圖,李鐵軍將人體組織內的「美景」提煉出來,不同的組織切片變成了豐富多彩的陌生「景區」 ,在醫學人眼中,不再是司空見慣的組織、結構,而有了一種非醫學的陌生感;對於醫學知識較少的普通人,觀看顯微影像更像是欣賞熟悉的大自然景觀。李鐵軍把這種跨界的結合帶來的陌生與熟悉稱之為「否定之否定」的視覺思維過程。他的作品《大漠秋色》 ,普通人看到會想到燃燒的沙漠,而其實這是明視野下剛發育完成的牙釉質和牙本質的脫鈣火棉膠切片,這一過程更像是文學創作中的「陌生化」 ,把平淡無奇的事物變得不尋常,化熟悉為新奇,傳遞鮮活的感受,製造令人震驚的效果。

勾勒組織和細胞的生命筆觸

數十年來從醫和科研的經歷,李鐵軍在顯微鏡下邂逅了許多意外的風景。李鐵軍說:「由於我從事的工作,會接觸到人體豐富的結構、組織,而我研究的口腔病理學,接觸最多的正是人體最為豐富的頭頸部組織,從神經到骨骼,從肌肉到血管,我記錄下這些震撼人心的美麗『風景』 ,其實也是一種對生命的思考。我感嘆它們存在的真實,感嘆生物體每時每刻綻放的精彩,那些組織和細胞的形、色、光就像是生命的筆觸。我希望自己能勾勒生命的足跡,還原生命的色彩,揮灑生命的激情,寫意生命的輝煌。 」

李鐵軍直言,小時候學習繪畫,對自己的顯微攝影創作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一方面,繪畫理論對攝影的構圖、色調等都有借鑒意義。他的水墨系列作品,虛與實結合,不惟形似,更求神似,在似與不似之間為觀者留下想像的太空,是東方審美追求的最高境界。他拍攝的灌墨血管和銀染肌肉組織的顯微影像呈現了中國水墨畫中的虛實相生、幻中有真的藝術形式。另一方面,繪畫對他更深層次地影響則表現在審美情趣方面。中國畫強調「外師造化,中得心源」 「天人合一」的審美意趣,攝影也是如此,作品捕捉的瞬間不是簡單的複製自然,而是經過內心思考和凝練後呈現給觀者的影像。李鐵軍表示: 「攝影是內心的寫照,你的內心有怎樣的風花雪月,你的影像就會呈現出怎樣的詩情畫意。攝影不是創造,而是發現,相機截取的畫面,其實是內心的共鳴,是對令人感動的事物的捕捉。 」李鐵軍的風骨系列作品,是一組骨組織切片,因不同的組織處理、染色和稜鏡、光柵的應用,在顯微鏡下呈現濃淡深淺、光色交融的微妙變化,既有傲立風雪中的錚錚鐵骨,又有璀璨星空下的翩翩柔情。

科學與藝術的邂逅

西班牙畫家派卜羅·畢加索曾說:「最失落的兩個職業是牙醫和攝影師:牙醫想當醫生,攝影師想成為畫家。 」這句話剛好涵蓋了李鐵軍從事的兩個領域。作為口腔病理學專家,李鐵軍要發現不為人所知的科學真相,這是一個「求真」的過程;作為攝影家,李鐵軍想用鏡頭記錄,用光影作畫,尋找沒有表現過的形式和沒有感知過的感動,這是一個「尋美」的過程。李鐵軍將「求真」所用的顯微鏡作為照相機的鏡頭去「尋美」 ,契合得十分自然。

李鐵軍說:「人體內組織細胞的美和大自然中的美是一樣的,個體的生老病死和大自然的滄桑變遷也是相互關聯的。 」他希望醫學生通過人體組織內的微觀世界去感悟生命,體會中國哲學中的「道法自然」 「天人合一」 。正如加拿大醫學家威廉·奧斯勒所言: 「醫學是不確定的科學與可能性的藝術。 」顯微鏡頭下,是對科學與生命的探索;照相機鏡頭前,是對生命的感悟和美的追尋。顯微影像中常常蘊涵著生命的無限生機和精神力量,二者其實是共融互通的。

對於顯微攝影,李鐵軍也曾猶豫和糾結過,「我曾經覺得自己這樣執著地在顯微影像中『尋美』 ,會不會是『節外生枝』 ,偏離了職業軌道」 。但北京大學醫學人文研究院教授王一方的評論讓他得以釋懷。王一方說: 「醫學與藝術的對話,可以互相汲取生命的感悟、培育生命的靈感與技術的創造力,更高的境界是醫生在藝術上登堂入室,徑直闖入藝術的價值殿堂,去嘗試藝術化生存的人生境界。因為藝術秉持人文主義的價值觀與生命境界,超越當下被技術主義、消費主義扭曲的狹隘價值追求,藝術讓醫生對痛苦、死亡的理解、領悟更加深刻,不僅僅只是軀體的病變與惡化,而是對待生命的姿態,愛的秩序、價值的位序,引領醫者去感知『厚道』 ,逼近崇高,抵達神聖。 」帶著這種體會,李鐵軍對顯微鏡下的影像有了更多的思考,藉助顯微鏡,他將科學與藝術巧妙結合,為人們呈現生命的純粹之美。

李鐵軍顯微攝影作品欣賞

水墨系列1 灌墨血管及肌肉組織切片

水墨系列2 灌墨血管及肌肉組織切片

水墨系列3 銀染肌肉組織切片

水墨系列4 灌墨血管及肌肉組織切片

風骨系列1 骨組織脫鈣切片

風骨系列2骨組織脫鈣火棉膠切片

風骨系列3 骨組織脫鈣切片

春-春綠 灌墨血管及肌肉組織切片

春-花海 牙體組織及牙髓組織切片

春-水中花 軟骨組織切片

夏-荷影 關節盤軟骨組織切片

夏-紅海灘 牙齦上皮組織切片

夏-夏火 灌墨血管及肌肉組織切片

秋-荒原 種植體與骨組織結合面的硬組織切片

秋-秋色 灌墨血管及肌肉組織切片

秋-燃燒的沙漠 剛發育完成牙冠的脫鈣組織切片

冬-冬夜 皮質骨與肌肉交界處脫鈣切片

冬-寒枝 骨小梁 骨組織未脫鈣切片

冬-雪域 灌墨血管及肌肉組織與玻片交界處

中國藝術報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