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便秘不用治?你可能搞錯了?

確切地說,便秘不是病,而是包括一大類癥狀,如排便次數減少(一般每周少於3次)、糞便乾硬和排便困難、排便不盡感和肛門墜脹、堵塞感等。大多數人對便秘自以為常,都是自行服用瀉藥解決。

人們對便秘,普遍存在以下認識誤區——

便秘太常見因而無需治療

便秘雖常見,但是不可輕視。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發病率高。便秘是第二大常見的胃腸道癥狀,人群中發生率達15~20%,其中40%以上的患者年齡超過60歲。另一個原因是便秘的危害性很大。長期毒素的吸收會引起肝功能損傷、失眠健忘、精神憂鬱甚至老年性癡呆。女性患者可引起內分泌失調,出現皮膚色素沉著、瘙癢、黃褐斑、青春痘及痤瘡等。對老年人和有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便秘是引起猝死的重要誘因。

便秘可以不治 不會演變為大腸癌

便秘分為功能性便秘和器質性便秘2種。

功能性便秘,是指由於排便的生理機能因某些原因發生失調或紊亂所導致的。例如,飲食、排便、生活習慣、職業因素、心理因素等等。短期的便秘可以通過自身的調整而改善;如果沒有及時調整,時間久了,就會變成慢性功能便秘。近期有研究表明,便秘患者發生大腸癌和良性腫瘤的概率也明顯升高。

另一種是器質性便秘,即存在器質性病變而引發的便秘。如大腸肛門良性和惡性腫瘤、腹盆腔內的佔位性病變、內分泌代謝疾病、神經系統疾病等,直接或間接影響而發生的便秘。

是不是出現便秘後 馬上要治療

這也未必,要視具體情況而定。若便秘持續3月以上時,不滿40歲的患者可接受2~4周正規的經驗治療,比如調整生活方式、認知治療、瀉藥等。對於40歲以上且有「報警」徵象者(指有便血、貧血、腹痛、消瘦、腹部包塊、結直腸息肉史、結直腸腫瘤家族史),需做結腸鏡等臨床學檢查,千萬不能拖延。

用瀉藥治療 效果又快又好

瀉藥的使用很有講究,應採用分級藥物治療的原則。其中,容積性瀉劑為一線藥物,主要是纖維素製劑,如:小麥纖維素(非比麩);滲透性瀉劑藥物為二線藥物,如聚乙二醇、乳果糖。在臨床上,推薦首先使用容積性瀉劑和滲透性瀉劑進行治療。

刺激性瀉劑為三線,如酚酞(果導片)、比沙可啶、大黃、番瀉葉等,只能作為緩解便秘的臨時性用藥。此類藥物及其代謝產物刺激腸道蠕動而緩解便秘,雖然見效快,但是長期刺激腸壁神經可引起大腸肌無力,同時這類藥物多含有蒽醌類物質,容易形成藥物依賴性。

長期濫用瀉劑可造成瀉藥的依賴,腸功能紊亂而加重便秘,還會引發大腸黑變病甚至增加患結腸癌的風險。

手術治療前 不需要做檢查

研究發現,在沒有經過詳細檢查的情況下手術,只有不到50%的患者癥狀得到了改善。引起便秘的因素非常多,只有綜合各種檢查結果,明確病因,經過多學科綜合評估後,才能確定患者的病情是否需要手術,需要做什麼樣的手術。

功能性便秘一般分為慢傳輸型、出口梗阻型和混合型。因此,首先我們要通過結腸傳輸試驗和盆底超聲檢查來進行分型。

慢傳輸型便秘是指腸內容物通過緩慢所引起的便秘,識別這類患者可以通過結腸傳輸試驗,讓患者口服含20粒標記物的膠囊,只有72小時內排出至少80%的標記物(16粒),才認為結腸傳輸為正常,這期間應避免各類瀉藥和胃腸道動力葯的使用。

出口梗阻型便秘的原因比較複雜。傳統上多採用排糞造影來診斷,但現在盆底超聲應用逐步得到重視,這主要是因為盆底超聲無創、不需要腸道準備和隱私的環境。進一步我們要通過肛門直腸測壓了解肛門直腸的動力和感覺功能,以及鋇劑灌腸檢查來了解大腸的形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