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乾貨:老劉帶你摸清楚「桂枝湯」類方治雜病規律!(建議細讀)

大家好,我是中醫劉醫生

本文論述了《傷寒論》方可以治療雜病的根據,並詳細說明了桂枝湯及其類方治療雜病的規律和訣竅,特此推送,以饗讀者。

《傷寒論》講辨證論治。辨證論治應該落實到「治」,如果治療效果不好,辨一番,論一番,只是一種空談。《傷寒論》方就是行之有效,是張仲景博採眾方得來的。

張仲景有三句話,叫做「勤求古訓,博採眾方,並平脈辨證」。

「勤求古訓」是繼承前人的經驗,學好理論,這就要讀書。

明朝金正希轉述當時醫生程敬通說過的一句話是:「讀書而不能醫者有之矣,未有不讀書而能醫者也」,可見讀書的重要性。

當然,不讀書,做個醫生,開開方子,或許可以,但決不能成為一個醫學家。

「博採眾方」是吸收別人的經驗,「平脈辨證」則是自己的實踐,並且通過實踐把來自前人和別人的間接經驗化作自己的直接經驗。

張仲景是這樣學好中醫,著成《傷寒論》的,現在要學好中醫,還是這三句話。

1

盡人以為,《傷寒論》是論述外感熱病的專書。

我以為,這只是一個方面,如果只是論述外感熱病,那麼,只要把《傷寒論》論述六經形證的部分抽出來,如《中醫學基礎》當中六經辨證這一章節已足,就無需再讀《傷寒論》;

然而多年來的中醫教學經驗證明,《傷寒論》還是應該獨立開課,所以然的道理,《傷寒論》的法和方,不僅應用於熱病,更廣泛應用於雜病,不讀《傷寒論》全書,對熱病,知其常而不能盡其變;對雜病,更不知道可以用傷寒法、傷寒方。

實際上《傷寒論》中所謂誤治後許多變證,可以由誤治所致,但又不盡屬於誤治。

如「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的麻杏甘石湯證,尤在涇就認為「緣肺氣外閉之時肺中已有蘊熱」。

所以《傷寒論》於麻杏石甘湯證又出一條:「下後,不可更行桂枝湯;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可見只要肺有蘊熱,無論汗後下後,都可以出現麻杏石甘湯證,不盡屬於誤治。

又如五苓散證,桃核承氣湯證,從理論上說,固屬隨經入府,然非內有蓄水、蓄血,又何至於府。五苓散用於蓄水,桃仁承氣湯用於蓄血,蓄水、蓄血皆雜病也。

太陽病篇誤治條文甚多,無非以之釋明病機,若竟認為都屬誤治,哪來這麼多的誤治?所謂誤治後的許多變證,我以為一大部分本來就屬於雜病。

2

現在,首先舉桂枝湯例,談談它在雜病中的應用。

桂枝湯是《傷寒論》第一方,它有發汗作用,而實際它不是發汗之劑,是和劑。和什麼?調和營衛是也。

正因為調和營衛,所以服桂枝湯後通過發汗而能退熱或止汗,不僅熱病可用,在雜病中也可用,對於不明原因之長期低熱,用桂枝湯退熱有良好效果。

「病人藏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

我看,這裡指的就是雜病。所謂甘溫除熱之方,首推桂枝(湯)。其次,損其心者調其營衛,為治五損中之一法。

因此,以桂枝湯為基礎,加減用藥,可用於治虛勞,如小建中湯、黃芪建中湯即是桂枝湯的加味。

當然,桂枝東加味或加減應用於虛勞,應有寒象。

如葉天士善用黃芪建中湯治虛勞,它有一定標準:久病消瘦乏力;胃納不佳,時寒時熱,喘促短氣,容易汗出;脈虛無力,不數;有操勞過度史。

反之,陰虛內熱者就不可用,只可用復脈湯(炙甘草湯)。


3

炙甘草湯實際是桂枝湯的變法,以治心律失常有卓效,故一名復脈湯。

但改善心律,不過是一種現象,有現象必有本質,它的本質方面的作用,是補心氣、通心陽、滋心陰、養心血,從而恢復心主血脈的功能。

炙甘草湯為什麼既要用參、薑、桂、草等陽葯,還有酒;又有膠、麥、麻、地、棗等陰葯?

尤在涇引徐氏的解釋較好,他說:「脈結是營氣不行,悸則血虧而心無所養,營滯血虧而更出汗,豈不立槁乎?故雖行動如常,斷雲不出百日,知其陰亡而陽絕也。

人蔘、桂枝、甘草、生薑,行身之陽;膠、麥、麻、地行身之陰;蓋欲使陽得復行陰中,而脈自復也。

後人隻喜用膠、地等而畏薑、桂,豈知陰凝燥氣,非陽不能化耶?」

「陰凝燥氣,非陽不能化」一語,可謂炙甘草湯中用陽葯之確釋。

但使用本方,須注意用量,炙甘草湯原方中炙甘草用四兩,主葯當然如此,最突出的是生地黃用到一斤,大棗用到三十枚,這在仲景方中用量如此之重,是絕無僅有的。

可知本方平補陰陽,而以滋陰為主,方中陰藥方面要用得重,陽藥方面要用得輕。隻用陰葯不用陽葯固然不對。但在一般情況下,把位置顛倒過來,也是錯誤的。

小建中湯與炙甘草湯是治虛勞的兩個重要方劑,都是從桂枝湯的基礎上變化出來的,後世葉天士最為常用,稱為「理陽氣當推建中,顧陰液須投復脈」。

4

桂枝湯當然有禁忌,所謂「桂枝下咽,陽盛即斃」,就是說明用於陽盛者是不適宜的。

桂枝湯方加減甚多,已故老中醫程門雪先生說,最重要的有四個加減法,即寒加附子,熱加黃芩,虛加人蔘,實加大黃是也,雖然隻加用了一味葯,已經屬於變法。

桂枝湯不溫陽,加附子就溫陽;桂枝湯不清熱,加黃芩就清熱,就不忌用於陽盛;桂枝湯不補虛,加人蔘就補虛;桂枝湯不攻實,加大黃就表裡雙解。

那麼,桂枝東加其他葯,比如桂枝加葛根湯、桂枝加厚樸杏子湯是不是因項強而加葛根,因喘而加厚樸杏子,屬於隨證加藥呢?

從表面上看固然如此,而實則還有深意。

項強者,清陽不升,經絡不通也,桂、芍、葛相配,誠為昇陽通絡之要葯。

故於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不忌葛根,而加用半夏之和降以製其升散太過,後世李東垣善用葛根,實已濫觴於仲景。

桂枝湯本身有製沖作用,但其製沖屬於製下焦之沖。喘家之沖氣,不能說與下焦無關,但其病在上,還有上焦之沖氣,故不用桂枝加桂,而加厚樸杏子,如是,則桂製下焦之沖,厚樸製中焦之沖,杏子製上焦之沖,上中下三焦俱治,喘斯平矣。

5

桂枝湯是桂枝甘草湯與芍藥甘草湯相合而成之復方。

桂枝甘草湯意在通陽,若須專力於通陽則取桂枝湯的一半加味。

桂枝甘草湯、苓桂甘棗湯、苓桂術甘湯、苓桂薑甘湯(即茯苓甘草湯)以及五苓散,都屬通陽之方,一般來說通陽之方都有利水作用。葉天士說:「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斯言得之。

如意在於和陰,則取芍藥甘草湯。

小建中湯重用芍藥,新加湯重用芍藥,真武湯中有芍藥,附子湯中有芍藥,皆有和陰之意。

另,大柴胡湯中用芍藥,黃芩湯中用芍藥,麻仁丸用芍藥,桂枝加芍藥湯中用芍藥,那是芍藥另一個作用:疏通裡急,緩解疼痛。

須專力於通陽,則不用芍藥以免牽製,故胸滿脈促當去芍藥;須陰陽相濟,則當加入芍藥。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去桂還是去芍,爭議頗多,我以為既不去桂,也不去芍,芍藥能利小便(見於《本草經》),故桂枝去桂加苓術湯中用芍藥;真武湯能利水,方中也用芍藥。

可見,芍藥之用有三:和陰;緩急;利水。

好了,今天的中醫知識就講到這裡,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是劉醫生,個人微信:housheng68 有問必答!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