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婦科炎症別擔心, —— 那些纏綿難愈的帶下病,該怎麼用藥?

大家好,我是中醫劉醫生

導讀:婦科最重經帶胎產。臨床所見,帶下纏綿難愈之人,體質多虛且病情複雜,常濕瘀互結,該如何用藥既能驅邪又能扶正呢?今天老劉給大家講講這方面的用藥經驗!

婦人帶下與濕瘀有密切關係,濕與瘀合,脈絡凝滯不通,進而加重病情,使沖任二脈功能難復,進而五臟功能失調。

故其治療,疏通脈絡是一個重要措施,只有瘀去新生,血脈得復,臟腑經絡功能才能正常,帶下才能治癒。

藤類藥物,質地剛柔相濟,得地之陰氣滋養,天之陽氣潤濡,能曲能伸,最善通經疏絡,故清除脈絡瘀積最善;

絡通瘀祛,肝之升發之氣得行,脾之運化得健,腎之封藏得蟄,任脈得通,帶脈得束,帶下焉有不愈之理。

現舉數味藤葯如下。

1

雞血藤

雞血藤,味苦甘性溫,善入血分治血病。

西南文史古籍最早記載西南少數民族使用雞血藤的經驗,認為雞血藤最善治血病,補中有行,虛實之症皆可用之。

《順寧府志》稱其為「血分之聖葯」。

我認為該葯以補虛為主,善治虛證;但補中有行,巧治瘀血;且通養血脈,堪治頑疾。

故不但月經不調、宮寒不孕用之,對於濕瘀帶下,雞血藤也是常用之葯。

雞血藤色紅如雞血,因而得名。

但雞血藤是以補為主還是以行為主,古時雖有爭論,但一般將其歸入活血葯之中。

如《本草綱目拾遺》認為:該葯「活血、暖腰膝,已風痰」。

《飲片新參》認為其功用「祛瘀血,生新血,流利經脈,治暑痧,風血痹症」。

從壯族百姓以雞血藤膏久服治貧血、血虛肢麻的經驗,經長期實踐,該葯屬強壯之劑,以補為主。

主要是補助肝血,鼓舞升發之氣;同時,也具有通行之功,即補中有行,主要是溫通之功,暖助肝氣、溫通血脈,使肝之升發疏散,通疏氣血,令氣條達的「將軍之性」得以充分發揮;

故不但用雞血藤治療沖任功能不足、氣血不和的月經病變、胎產病變等各種雜症,更用於治療濕瘀帶下諸疾,且在治帶的同時,使血氣之沖逆得以調和,血脈通而百病癒。

肝藏血而主疏泄,肝之失和在帶下病的發病中佔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肝氣不和氣血皆病,氣血一病,百病叢生。

正如《素問·調經論》所言:「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

「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泣而不能流,溫則消而去之,......寒獨留,則血凝泣,凝則脈不通。」

肝之氣不升發,可致血凝不通,若為肝寒,則病情更甚,而濕為陰邪,性屬凝滯黏膩,治宜溫宜散。

若肝失疏泄,不但血凝,陰濕也會更甚,故使用雞血藤一味,雖藥物平凡,但補中有通,性溫而治血,實為一箭三雕之義。

其一,甘補之葯,適合婦人柔弱之體,滋肝之陰,益肝之陽;

其二,疏通血脈,祛瘀生新,有利於肝氣陽剛之性之復甦;

其三,溫通血脈,驅散陰邪,使血行濕也祛,不但利於瘀阻之疏散,而且利於濕邪之清除。

由於雞血藤補中有通,善治婦人諸疾,且久服無傷身損體之虞,故可常用於治療各種慢性炎症所致帶下,如宮頸炎、盆腔炎,甚至某些盆腔腫塊影響所致帶下症。

各種慢性炎症所致帶下,常纏綿難愈,易於複發,且患者由久病所擾,不但精神狀況較差,且體質往往虛中夾實,虛實夾雜,難以平復,成為世人所謂頑疾痼症。

從多年的臨床經驗觀察,久帶頑疾,濕瘀一般較重,且體質多虛,氣血多不足,故欲速治不可,速祛不達,只有徐圖緩攻;

從氣血調治入手,扶正祛邪,在扶持正氣,調理氣血的基礎上,使用化瘀除濕而不傷正的藥物,使正氣得復,邪氣得除,病情才有轉愈之機,療效才能鞏固。

而雞血藤集補通於一身,補不滯邪,通不傷正,且性屬溫和,可益肝陽之氣。

肝為婦人之先天,與腎脾互為母子製約關係,肝氣得疏,腎氣得復,脾氣得運,瘀祛濕清,最利於帶脈之恢復。

故雞血藤為各種帶病常用之良藥,適用於帶病日久,纏綿不愈;或A片淋漓,或赤帶時作,伴見小腹隱痛,腰膝如折,月經不調,伴有瘀血,經色紫暗之人。

又臨床使用,病人常連服雞血藤數月而益覺壯實,無任何不適之感,究其原由,主要是該藥味甘入脾,味苦入心,雖善調肝而實為脾心肝俱治之良藥,故在治帶方劑中,本葯為一味主要藥物。

2

忍冬藤

忍冬藤即金銀花藤,是清熱解毒良藥金銀花的莖葉部分。別名又叫金釵股、大薜荔、千金藤、鴛鴦草、金銀藤。

性味甘苦微寒,功效清熱解毒通絡,臨床用於瘀熱邪毒壅盛者。

陳自明《外科精要》用於治療癰疽發背,初發便當服此,其效甚奇。

《醫學真傳》稱:「夫銀花之藤,乃宜通經脈之葯也。......經脈而調氣血,何病不宜,豈必癰毒而後用之哉。」將忍冬藤的使用範圍擴大到氣血壅滯不通諸症。

《蘇沈良方》稱「忍冬,古人但為補藥,未嘗治疽。.....」

忍冬藤雖為金銀花的莖葉,但藥用與花有一定的區別。

花質輕清,善於清熱解毒,尤其是解氣分之毒效果顯著;

而忍冬藤質較重厚,不若花之輕揚,故解氣分熱毒之力不及金銀花,然通絡清熱,清脈絡之熱毒則效力優於其花;

且莖藤之屬,質地重著,故治下部之濕瘀壅滯、脈絡不通有良效,且古人已有用之補藥之先例,故久服無傷身殞體之憂。

帶下俱為濕病,臨床上帶下纏綿難愈之人,體質多虛且病情複雜,常濕與瘀合而蘊熱阻絡。

形成各種盆腔的慢性炎症,除了下腹部隱痛不適,或有包塊之外,常見帶下或黃或赤,或如膿樣,淋漓難凈,味臭而癢,服藥久而不效,或過用苦寒則頭暈目眩。

此類患者,若用峻猛之葯攻邪逐瘀,往往病未去而正已傷,各種變症峰起;

若用滋補之葯以扶正氣,往往正未復而邪氣已復盛,故治療當顧正氣又要驅邪氣,驅邪與通絡補虛三方面兼顧,不可顧此而略彼,臨床治療頗為棘手。

在體虛與濕瘀俱重的帶下病之中,忍冬藤為首選藥物,該葯清中寓通,且能扶正,用之得當,最善清除盆腔濕瘀之包塊,使絡通脈暢,瘀祛新生,而頑帶得愈。

又婦人陰盛之體,平素操勞煩重,最易因鬱致瘀,故脈絡不通最為常見,而鬱症一生,百病易成,常為加重病情及誘發新病的一個潛在因素,故婦人之病,應注重從血調治、通絡為先。

尤其是帶下等陰濕瘀重之病,更應治帶不忘血、治血不忘瘀,故不管瘀重與否,忍冬藤均為治療帶下諸病、通絡清瘀的一味良藥

3

夜交藤

夜交藤又叫首烏藤,是蓼科植物何首烏的藤莖或帶葉藤莖。性味甘微苦、平,入心肝脾經,具有養心、安神、通絡、祛風之效。

《本草再新》稱其「補中氣,行經絡,通血脈,治勞傷。」

《飲片新參》稱:「養肝腎,止虛汗,安神催眠。」

《陝西中草藥》稱其:「祛風濕,通經絡,治失眠、多汗、貧血、周身酸痛、疥癬等皮膚病。」

《本草正義》認為其有「引陽入陰」、「調和陰陽」之功,屬「有利無害」之葯。

我認為該葯既為首烏之藤,則既稟首烏補肝、益腎、養血、祛風之性,又有通絡之功,故治療帶下兼有肝腎不足之頭暈、腰膝軟弱、筋骨酸痛等最為適用,屬於以補為主,補中有通之葯。

婦人以肝為先天,腎為人體生殖之根,故帶下等婦人疾患,日久病及根本,最易出現肝腎陰虛;

肝虛則疏泄不及,腎虛則封藏不能,使帶病經久不愈,且帶病既久,多有瘀阻,故純補虛則邪氣壅滯,純祛邪則體虛難支,惟有補中寓通之劑最為合適;

故以夜交藤治之,以肝腎俱治,肝腎固而脈絡通,先天足而邪氣祛,帶下焉有不治之理?

好了,今天的中醫知識就講到這裡,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