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減肥不成功是自製力不行?“意志力差”真的不是你的錯

是不是從小到大,身邊的人都會強調“自製力"的重要性?要抵抗誘惑、目不斜視、刻苦自律……不管是學習、工作還是減肥,成功的秘訣之一好像都是必須要自製力很高才行。

用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意志力這種東西的重要表現是“延遲滿足”(deferred/delayed gratification),也就是一個人能夠抵抗住“當下”的誘惑,而在未來獲得更大的收益。

非常著名的“棉花糖實驗”就說明了這個問題。實驗招募了一群小孩子,告訴他們說,要麽我現在給你一個棉花糖、要麽你等15分鐘我給你兩個棉花糖。研究者發現,選擇“等一等”的小朋友,延遲滿足的能力更強,他們在教育方面獲得的成就更高,人生也更加成功。

但是,近來的研究發現,這個提法是有問題的。“棉花糖實驗”實際上忽略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控制因素——家庭背景。

那些家裡條件好的小朋友,因為見多了糖果、吃夠了好吃的,自然更能夠抵抗“馬上來吃棉花糖”的誘惑,用小腦瓜計算究竟怎麽更好;而家庭條件不行的小朋友,看見棉花糖就兩眼放光,沒辦法“自製”。棉花糖本身對於窮小孩和富小孩的吸引力是不一樣的。另外,處於貧窮環境的人本來就對長期的遠景缺乏確定性和安全感,更傾向於不去“自製”,而做出有益於當下的選擇。後來的心理學家在控制了社會經濟背景這個因素之後,都沒能成功重復出這個實驗。

這說明,人們對於“自製力”作為一種美德的看重,可能確實是有問題的。

現在的心理學家對“自製力”的看法, 更加有所保留了一些。一個人的意志當然重要,但它並不是一個人們能夠百分之百發揮主觀能動性自覺控制的。其實這個道理想想也很簡單。一個總感覺不餓的人和一個餓死鬼,在抵擋食物誘惑之上,肯定是不餓的人更加強大,而不是他們之中的誰意志力更強。

俄亥俄州立大學的一個研究就發現,那些“意志力”很強的人,實際上並不是他們自己的控制力有多牛逼,而是他們“感受到誘惑”的程度更低。一個2011年的研究,跟蹤了大概200多個人,用一個隨身的裝置,每天不定時地詢問他們的狀態,比如你們現在想要什麽、想做什麽、內心有沒有什麽欲望、自己怎麽在抵製欲望;結果,他們發現,那些意志力更高的人,更少地經歷這些誘惑,可以說頭到尾都比較“佛系”,根本不需要動用“自製力”。

這個實驗的結果,在後來也被加拿大的一個團隊重複了。他們追蹤了一群大學生,觀察他們抵抗誘惑的頻次和最終的表現,發現學生們“抵製誘惑”這個行為的強弱,和學生成績的關係並不大,而主觀“經歷誘惑”的多少,才是影響成績的關鍵。

也有不少實驗,在別的領域也發現了意志力的問題。比如“抑製控制訓練”,也就是一種幫助人們抑製當下衝動的心理行為訓練。這種訓練,在讓人保持健康生活習慣方面,可能有短期的效果,但是長期效果並不明顯。換句話說,教一個正在減肥的人“別吃xx”,可能真的從長遠來看用處不大,反而是過度抑製食欲之後會帶來強烈的反彈。

另外,意志力這個東西有一部分甚至是受基因影響的。有一種叫“盡責性”(conscientiousness)的人格,就受到基因和環境的共同影響,基因大概佔50%。盡責性高的人更容易抵製誘惑,不太容易參與到賭博或者暴飲暴食的活動中。畢竟,深層來講,賭博和暴食都是帶來短時間高強度快感的活動。

那麽,這是不是說明我們就可以馬上躺平,盡情享用雞腿炒面麻辣燙、奶茶可樂冰淇淋了呢?

其實也不盡然,我們或許需要審視一下我們強調“意志力”的策略,不是說誘惑在那裡我們拚命告訴自己“不要不要不要不要”(但最後還是“真香”),而是從根源上消滅這個誘惑。與其說自己“必須要”去做這些事情、然後動用“自製力”去做,不如想想這些事情的好處,讓自己去享受這些事情帶來的快樂。

比如,找到自己愛吃的低熱量食物,找到適合自己的鍛煉方式(不喜歡擼鐵跑步游泳?上下班多走幾步路、多壓馬路逛街不也是運動麽。試試多做點家務?)。即使要去健身房,那麽一邊健身、一邊放一些自己喜歡的娛樂節目也是有助於鍛煉的。

最重要的是,把自己想做而做不好的事情融入習慣中。同樣也有研究發現,那些表面上看起來“自製力”好的人——比如吃得更健康、學習得更規律的人,通常都會把這些好的事情融入自己生活的規律作息裡面,自然而然地去做,根本就不用動用意志本身。

所以,事情做不成,不要再怪自己意志力不行了。與自己鬥氣,何必呢?

(一個愛買裙子的)作者又來碎碎念了……

在我看來……抵抗誘惑的終極方式,除了出家,就是有錢了——總是在月底工資卡空空如也的時候對著淘寶的購物車心癢癢;高中時候節衣縮食想要買的小玩意,工作之後根本看不上。那些曾經的誘惑,也早已不是誘惑了。當你買得起跑車的時候,買不買辣條還是個問題嘛?

(當然,也會有新的誘惑出現……啥都別說,乖乖掙錢吧。)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