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前半生詩聖杜甫,後半生少陵野老

提起杜甫,大家似乎首先想到的是他唐代詩歌史上的“李杜”的稱謂——總逃不開李白。

杜甫的一生正處於大唐帝國由盛而衰的關鍵時期。這樣的歷史時代,使他的一生顛沛流離,嘗盡種種的痛若。

從個人生活來說,這實在是大不幸的事情。然而,這種大不幸卻成為杜甫藝術生命的大幸。

大唐帝國由盛而衰,杜甫的命運也隨之由盛而衰。可謂是:前半生“狂”,後半生“鬱”;前半生詩聖杜甫,後半生少陵野老。

前半生詩聖杜甫

杜甫青少年時家庭環境優越,過著較為安定富足的生活。

少年杜甫是幸運的,他出身好,起點高,更重要的是有天賦。

他自小好學,七歲就能寫詩:“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九齡書大字,有作成一囊。”

在那些懵懂稚子還在撒尿和泥玩兒的時候,他就已經在建設的自己的三觀了。

小杜甫雖然沒有明說,但是我們都知道他內心把自己比作了鳳凰。古代的異人皆如此,比如李白自比大鵬;諸葛亮自比臥龍。

杜甫七歲就自比鳳凰,似乎比李白還狂。不過他的驕傲是隱藏起來的,後來變成了傲意,再最後,變成了傲骨。

這一階段,他和李白非常相似,一樣的瀟灑,一樣的豪放。

但他和李白不同的是,李白崇尚道家學說,杜甫則是一個堅定不移的儒家主義者。

儒生們信仰什麽呢——除非碰到暴虐的君主,一定要積極入仕,輔佐明君,服務百姓。

杜甫跟其他讀書人一樣,將做官當成了人生唯一追求,他完全沒有意識到,那是一條坎坷路,不歸路。這也為他晚年鬱鬱而終而埋下了伏筆。

開元二十四年(735年),23歲的杜甫參加全國統一科舉考試,那是他的第一次,結果很殘酷:落榜!

他並不在乎這個結果,依舊自信滿滿,回到旅途,整理心情,24歲的他在泰山寫下一首名詩:

《望嶽》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這時候的杜甫是自信的。

人生總有失敗,失敗不可怕,可怕的是失敗的同時也失去了鬥志。杜甫一生都在失敗,但他從未被失敗打到過。

後半生少陵野老

公元747年,唐玄宗下令,天下人才入京赴試,35歲的杜甫找來歷年考題,好好做了一番準備,結果沒有一個人被錄取,只是因為當時的宰相李林甫,要營造一種“明君治下,野無遺賢”的假象。

杜甫氣的路都走不穩,他受不了,要離開長安。臨行前,他想起經常提攜自己的尚書省左丞韋濟,給他寫了一首長達220字的告別詩——《奉贈韋丞丈二十二韻》

紈絝不餓死,儒冠多誤身。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此意竟蕭條,行歌非隱淪。

——《奉贈韋丞丈二十二韻》片段

不學無術也能平步青雲,有才華的人卻得不到重用,這個社會太醜惡了,再有才華有理想的人,也會遭受種種不公,我不服!

可是不服又有什麽用呢?

轉眼到了40歲,杜甫仍然一事無成。沒有辦法了,他只好蹭熱點:唐玄宗舉行了三場重大活動,杜甫便接連創作了三首對應的賦,唐玄宗覺得馬屁拍得到位,命杜甫待製集賢院,獲得當官的資格。

整整等了四年,杜甫才被安了一個職位“河西縣尉”,杜甫覺得官位太低,無法施展,沒有接受,後來他才知道,官職這種事,沒有最小,只有更小,組織部又安排他去做右衛率府胄曹入伍,這個八品不到的崗位,主要負責看守兵器,還不如縣尉,這次他接受了。

接受,是因為生活過於窘迫。他在詩中說,“不作河西尉,淒涼為折腰。老夫怕驅走,率府且逍遙”,再不參加工作,大概就真的活不下去了。

可等他領了工資,回家探親,剛走到門口,就聽到妻子楊氏淒厲的哭聲。由於生活拮據,杜甫的小兒子活生生被餓死。

這個瘦弱的中年男人,呆坐在門口,深埋著腦袋,無聲地啜泣。然而,奈何!悲憤中,他寫出了杜甫史詩中最長篇之一——《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勸客駝蹄羹,霜橙壓香橘。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榮枯咫尺異,惆悵難再述。

北轅就涇渭,官渡又改轍。

——《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片段

755安史之亂爆發,安史之亂的爆發使得唐代由盛轉衰,而對於杜甫自己,他顛沛流離的生活也即將開始。

清代文學家趙翼在《題遺山詩》中寫道,“國家不幸詩家幸”,安史之亂,是大唐國難的開始,同時是杜甫輝煌人生的起點,從755年開始,到770年離世,杜甫很忙,創作詩歌超千首,偏偏都透露出杜甫的愛國之情:

《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月夜憶舍弟》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春夜喜雨》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晚年的杜甫輾轉流離,居無定所,甚是悲慘。

公元760年春天,49歲的杜甫在朋友幫助下,於成都浣花溪邊蓋起了一座茅屋,總算有了一個棲身之所。不料到了公元761年八月,大風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

當時安史之亂尚未平息,詩人由自身遭遇聯想到戰亂以來的萬方多難,長夜難眠,感慨萬千,寫下了膾炙人口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

床頭屋漏無乾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

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

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片段

杜甫永遠都推己及人,永遠都把儒家“仁”的思想放在人生的第一位。他寧願用自己的死,換來這人世的康樂。這種精神,是聖人才有的精神,這樣的詩人,值得我們稱為詩聖。

在此之後,他想回故鄉看看,於是他借錢買了條小船北上,這一路,他亦留下了許多經典。

《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可是,他最終還是沒有回到故鄉,安史之亂還沒有徹底結束,到處兵荒馬亂。他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更改路線,有家不能回,最終死在了一條小船上。

文學意義上的盛唐,其實由李白和杜甫的一輩子構成,準確的來說,是李白的前半生,杜甫的後半生,他們最優秀的作品,都產於那個時期。

仔細一看,他們一個寫大唐之盛,一個寫大唐之衰,共同完成了5000年文學史上的最美拚盤。

李白活在盛唐,所以他可以“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

杜甫活在晚唐,所以他只能“安能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前半生的詩聖杜甫,與詩仙李白及其相似。卻在命運的推動下一步步變成了少陵野老。

就他個人來說,這樣的經歷是痛苦的;但是對後人來說,他的經歷卻是偉大的。他從來沒有放棄自己的理想,他沒有在命運的苛難下迷茫。

鑄造他的,既有大時代的悲涼,又何嘗不是他悲天憫人的情懷。當他在苦難中一點一點的為百姓代言時,他的精神已然萬古長存。

他是詩聖杜甫,也是少陵野老。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