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膝關節疼痛難忍,按揉這幾個穴位可緩解疼痛

堅持跑步10年,連續1年去健身房鍛煉,沒有練就一身肌肉,反而成了「老弱病殘」,氣象一冷,上下樓梯,膝蓋就疼痛不已……「朋友約著去蹦床,想想都疼。」「周六去爬山,爬到半山腰,膝蓋疼得就要跪下了。」「之前常去健身房騎動感單車,現在一節課都堅持不下來了。」

山東省中醫院骨科專家介紹,15歲—30歲時,膝關節處於巔峰狀態,迎來它的黃金期,但臨床上30歲左右的膝關節患者比比皆是,其中一半左右是運動傷。姿勢不對,場地受阻,盲目用力,你是否中招?

30歲成受傷「主力」

27歲的小劉,自從「五一」假期爬了趟武當山,回家後總是喊著腿疼,若是趕上氣象變化,他更是走都不敢走。「一開始以為是爬山累的,但這都快一個月了還不見好,癥狀越加明顯,只好到醫院就診。」經過一系列檢查,小劉是因為過度運動加劇了膝蓋磨損。

30歲的瑜伽教練秀文,課上是精通各種瑜伽術式的健身達人,課下卻是膏藥傍身、腰酸腿疼的「老人家」。「我的工作要求我輕傷不下火線,有些小疼小痛就都忍了,直到一發不可收拾才開始重視。」秀文告訴記者,身邊的瑜伽老師十之八九都是帶傷上課,每天帶上三四節課,本是健身放鬆,對教練而言卻成為過度運動。年紀輕輕的她,從膝關節磨損程度來看,已經堪比50歲阿姨的膝蓋。

濟南醫院外科(運動及創傷後康復)醫生張珂珂介紹,因為運動傷來院就醫的患者不在少數,而且多是30歲左右的年輕人,姿勢不對、運動頻率不佳、運動場合不適等因素都會加劇膝蓋的磨損。

怎麼判定自己的膝蓋是否已經負重前行?對此,張珂珂提出一個簡單便捷的自測辦法:半蹲測試。找一處地面平坦的空地,雙腳與肩同寬站立,雙手自然垂於兩側,用臀部發力下蹲,下蹲程度大於90度即可,以第二個腳趾的走向為正常走向,觀察膝蓋的走向,若與腳趾走向重疊則正常,若膝蓋向內或向外,則代表膝蓋存在受力不均,正在負重前行。大家可以在家自行監測,根據癥狀,及早進行有效治療。

四種鍛煉方法

膝蓋是人體最複雜的關節,又是人體最大的承重關節,正常人的膝關節平均可承重35公斤。承重越多,關節軟骨磨損的幾率也越大,肌腱越容易受傷,膝關節退化較快。我們在行走時膝關節負重是體重的1—2倍,跑步時負重大約是4倍,上下台階時負重大約是3—4倍,打球時負重大約是6倍。

日常的運動要保證,又不能避免膝蓋的過度承重,這樣的死結如何解?對此,山東省中醫院推拿科孫剛毅認為,即使在膝關節受傷的情況下,也要適當運動,運動以關節不感到疼痛為宜。建議首選散步、慢跑、騎車、水中行走或游泳,不適宜爬山、爬樓梯、長距離行走、下蹲、手提重物等。簡易的運動可以促進膝關節的血液循環,過度的運動則會加速關節的磨損。

另外,孫剛毅還提出四種膝關節問題的最佳鍛煉方法:

靠牆靜蹲。背靠牆,目視前方,雙足分開,與肩同寬。身體慢慢往下蹲,大腿與水準面小於45°,保持3分鐘,每天5組。

坐位直抬。患者坐位,雙手後扶,踝關節與大腿綳直,慢慢抬起,抬到離床面(水準面)15厘米左右的高度後,保持10秒,緩緩落下,再抬起,每組5次,每天5組。

側方抬腿。患者側臥位,患腿綳直,髖關節外展,後伸10°—20°,保持患腿高於水準面,堅持10秒後,再緩緩落下,每組10個,每天5組。

雙腿夾球。患者平躺,膝關節屈曲,與床面(水準面)保持20cm距離。兩膝夾球,同時向內側擠壓,堅持5秒後,放鬆2秒,再用力。每天1組,每組30次。

按揉穴位緩解疼痛

試過膏藥、艾灸,已經有5年病史的王阿姨,這次入院求醫只有一個想法就是止痛。有沒有行之有效、快捷便利的方式,讓已受膝蓋之痛折磨多年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得到緩解?

對此,孫剛毅提出兩個膝關節自我治療的小妙招,可用於日常保健,也可通過這些穴位止痛。

點壓小骨空穴。小骨空穴位於手小指背側,近側指間關節的中點處。穴下有皮膚、皮下組織、指背腱膜和小指伸肌腱。分布有尺神經的指背神經以及動脈。患者握拳,手掌向心,於小指背側近側指間關節的中點處取穴。小骨空穴主治目翳、炫弦風眼、目赤腫痛等眼病;耳聾、喉痛、咽喉炎、掌指關節痛。

按壓內關穴。內關,內在之關要,在《靈樞·經脈》中又稱為「兩筋間」。位於腕臂內側,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腕橫紋上2寸處取穴,手厥陰之絡由此別出沿本經通過肘關,肩關上行繫於心包絡。穴歸手厥陰心包經,為本經絡穴,它自古就是中醫用來治療心臟疾病的核心用穴。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