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故宮新院長:長相神似唐僧的敦煌“掃地僧”

執掌故宮博物院7年的

“網紅”院長單霽翔正式退休。

中央候補委員、敦煌研究院院長

王旭東接任的消息,

在各大媒體刷屏。

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

不少人感歎

“下一任院長壓力山大啊”

也有不少人在問:

王旭東是誰?

為什麽會是他?

“理工男”28年磨煉

成敦煌“第四代掌門”

和大多數人想象的不同,王旭東最初的工作和文物、藝術無關,他是一名工科生,能到敦煌工作,其實很偶然。

“我從小的夢想是當一名水利工程師。因為我出生在甘肅農村,那個地方非常缺水,我小時候經常看見那些水利工程師或技術員扛著三腳架、經緯儀在修水渠,我特別想長大以後和他們一樣。”大學也是報考了蘭州大學地質工程專業。

1991年,敦煌研究院與美國蓋蒂保護研究所開展文物保護合作,美國專家建議搞石窟保護應該有地質工程專業的人加入。敦煌研究院到蘭州大學招人,當時他是張掖地區水電處的一名技術員,在老師的推薦下,王旭東“決定去敦煌看看”。然而,這一看,就將近30年,還成為了敦煌研究院的“第四代看門人”。

他回憶,“剛來莫高窟時,每天都要掃沙子”。來到敦煌研究院研究的第一個課題是崖體穩定性研究。“我跑遍了莫高窟有壁畫、彩塑的492個洞窟,但說實話當時我對敦煌壁畫沒什麽感覺,不知道是什麽內容也不覺得有什麽時代特點。

後來,王旭東慢慢地通過閱讀相關書籍、向同事們請教,他了解到壁畫的價值。

“因為我就住在莫高窟,經常在洞窟裡轉,周圍的同事也都是研究敦煌文化的專家,慢慢地,你就會從心底裡產生要了解它的欲望。”

進洞窟的時候,也開始把目光聚焦在壁畫上。

“我了解到不同時代的彩塑、壁畫,其風格以及技法都不一樣。而且,在不同的社會背景下,它們表現的思想也不同。我越來越覺得其中的學問太大了,內容實在是太豐富了。從那個時候起,我對敦煌文物才有了發自內心的敬畏。”

慢慢地,王旭東覺得,敦煌石窟不再只是石頭、泥巴,“它們是有生命的”。

就這樣,王旭東投入到敦煌壁畫及土遺址保護中,1991年以來,王旭東在各級刊物上發表論文60余篇,合作出版專著3部,獲國家及省部級獎10項,並獲文化部優秀專家、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甘肅省優秀專家等榮譽稱號。他贏得了一個個的成果,並在2014年成為了敦煌研究院第四任院長。

2017年10月,王旭東當選中共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

2019年4月,任文化和旅遊部黨組成員、故宮博物院院長(副部長級)。

善用新事物新技術與新方式

讓敦煌散發榮光

“數字敦煌”延續石窟生命

石窟的生命終究有限,如何更好地保護、傳播敦煌文物所承載的文化,成了幾代敦煌人面臨的問題。

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時任敦煌研究院院長樊錦詩便提出了“數字敦煌”的概念,敦煌研究院在國內文博界率先開展文物數字化工作。

王旭東曾說,保護是在和時間“賽跑”,希望最大限度地延緩文物的“衰變”。

在王旭東任院長期間,“數字敦煌”逐漸成為現實。

據了解,敦煌研究院目前完成了150個洞窟的數字化信息采集,已有30個洞窟能在“數字敦煌”網站上免費三維立體呈現。據說,其中的高清圖像比到洞窟現場,借著手電筒光看得還要真切。

不過在王旭東看來,數字化手段保存文物還只是第一步。“要通過運用數字技術為參觀者帶來不同的體驗,尤其是吸引年輕觀眾的關注,讓年輕人以全新的方式,接觸和認識傳統文化。”

推動敦煌不斷走向國際化

王旭東不止一次提及,20世紀90年代初,在一次敦煌舉辦的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美國蓋蒂保護研究所資深首席項目專家內維爾?阿根紐的一句話——“莫高窟文物保護現在是由我們來做,但也希望你們參與進來,遲早是要交給你們自己做的”。

事實上,在國際交往方面,敦煌有著“先天優勢”。

20世紀初,敦煌石窟由西方考古學家、探險者發現。而當時國內文物保護不力,不少敦煌文物流散國外。

可以這樣說,要研究敦煌,就一定要面向國際。

王旭東認為,合作不能是尋求簡單的資金和技術援助,而是要通過合作培養人才,這樣才能擁有一支長期堅守大漠的人才隊伍。

2018年初,王旭東用了“立足敦煌,走向世界”總結此前一年的工作。

“向世界,就是要把敦煌放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的大背景下加以考量,要主動走出去,要加大人員交流,讓更多國家的人們了解敦煌進而走近敦煌,為一帶一路人文交流貢獻敦煌文化的力量。”

同時,王旭東也曾表示,“我們也已經做好了走向國際的準備,希望能夠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國家和地區開展古代壁畫和土遺址保護項目”。

他說:“長期的國際合作也告訴我們,在全球化時代,幫助別人時要秉持一顆真誠的心,要有包容、寬廣的胸懷,以保護人類文化遺產為使命,不要有太多的功利性。”

利用社會合作 做活敦煌文化

2014年,在王旭東履新敦煌研究院院長後,研究院開始實施莫高窟旅遊開放新模式:以網絡預約為基礎、分時段參觀為措施、數字展示組合實地參觀為內容。

近年來,敦煌研究院與微軟、騰訊、小米、亞馬遜、華為等公司開啟了不同程度的合作,一方面做保護,比如將石窟文物數字化;另一方面,把敦煌文化推介和傳播出去。

2018年6月,敦煌研究院發起“數字供養人”公益項目。號召大家多元數字創意,參與到敦煌文化的保護傳承事業中來。

在他看來,要讓文物“活”起來,保護是基礎、研究是核心、傳承弘揚是目的。“通過保護,最終要將文化遺產賦存的豐富而又多元的價值呈現給公眾,讓更多的人去了解它,從中汲取營養。這就是我們保護、研究、弘揚要平衡發展的基本思考。”

2019年,4月中旬至5月上旬,敦煌研究院將推出“夜遊莫高窟”系列活動,包括“夜遊莫高窟”,詩意邊關行”等。如此看來,倒是與“夜遊故宮”有異曲同工之妙。

立足文化內涵 做活敦煌文創

近年來,故宮文創掀起文物文創行業的一股春風,敦煌研究院也不甘落後。敦煌研究院自2016年被確定為全國首批文化文物部門文化創意產品開發試點部門,據中新社報導,2017年敦煌研究院文創產品銷售額逾1700萬元,並取得百餘個(項)注冊商標和知識產權。當然,這一水準與目前故宮動輒上十億元的文創銷售收入仍有較大差距。

2017年有記者問在敦煌研究院院長任上的王旭東,故宮等博物館的文化創意非常火爆,敦煌在這方面有什麽想法?

王旭東的回答是,“莫高窟的價值和故宮的價值不一樣,我們一定要做基於莫高窟文化價值的文化創意,故宮的成功不能複製到敦煌來,但他們的經驗可以借鑒”, “我們必須要找到立足敦煌實際的文化創意之路。”

他說:“莫高窟背後更多是佛教文化,是不同文明交融薈萃的多元文化,要有不一樣的創意,就需要跟社會設計機構和品牌聯合,但是聯合也是有難度的,不是一件簡單的合作。就是要品牌設計師真正地了解敦煌,充分並且深入地理解敦煌文化藝術,這需要時間、耐心和文化積澱,這就要求我們不要太急躁。敦煌文化持續了一千年,一旦太急、做偏了,那就完了,要挽回是很難的。”

王旭東也曾指出,與生活相關的創意產品,要了解市場,了解民眾所需,同時也要引導,而不是公眾要什麽就給什麽。“我們要拒絕低俗、媚俗、庸俗的東西,要做對美好生活有推動作用的文化產品,潛移默化去影響公眾。”

他希望敦煌的文創產品不僅要讓公眾有“美的享受”,同時還要“能從中看到一種文化的力量”。

雖然敦煌與故宮文化內涵不同,但在文物保護與利用的方向與路徑上,很多卻是相通的。

期待新院長帶來新的下一個600年

在前任院長單霽翔執掌故宮的7年,網友對於故宮博物院的關注度逐步升溫。讓許多不進博物館的人走進博物館,這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如今,走馬上任的王旭東,難免會被拿來與前任院長單霽翔作比較。他此番“進京趕考”,將會交出一份怎樣的答卷?或許,我們可以從近期網友關注的故宮院長熱詞中,一窺究竟。

網友對於故宮院長的關鍵詞,大多集中在文物保護、改革、文創產品等領域。作為繼任者,王旭東的挑戰可想而知。他能否延續此前的改革步伐?能否把全國人民群眾的故宮更好地修繕好、把文物保護好?他將給故宮打上屬於自己的標簽,還是收斂光芒、做一個低調的故宮看門人?

這一切都是未知,但好在王旭東今年才52歲,讓我們一起期待這位新院長吧!

來源:雲上文化

戈多編輯整理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壹號收藏官方合作電話:400-60-51580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