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尼雅遺址,現實中的“精絕古城”,是什麽樣子的?

考古學視野下的“精絕古城”可能遠不如小說中那樣奇譎瑰麗,既沒有鬼洞族的存在,也沒有屍香魔芋守護的昆侖木。《環塔裡木歷史文化資源調查與研究》一書為我們勾勒出“精絕古城”的真實面貌——尼雅遺址

《漢書·西域傳》載:“精絕國,王治精絕城,去長安八千八百二十裡,戶四百八十,口三千三百六十,勝兵五百人。精絕都尉、左右將,驛長各一人。北至都護治所二千七百二十三裡,南至戍廬國四日,行地空,西通扜彌四百六十裡。”東漢後期為鄯善所吞並。唐代時,城址尚存,稱尼壤城,高僧玄奘取經回國時路過此地,“東入沙磧,行二百餘裡,至尼壤城,周三四裡,在大澤中。澤地熱濕,難以履涉。蘆草荒蕪,無複途徑”(《校注》)。當時的尼壤城周長約4裡,四周被大片沼澤地包圍,氣候異常濕熱,遍地長滿蘆葦,行走十分艱難,周邊唯有一條路線能通往城中。

西域都護府統治時期的塔裡木政局

1901年初,斯坦因考察隊進入民豐縣尼雅河流域,在當地向導的指引下,於1月底抵達尼雅遺址。在隨後18天的發掘中,斯坦因獲取了大量佉盧文文書、漢文文書、木簡、絲織品、雕刻等稀有文物。10月,斯坦因對尼雅遺址內所存的房屋、果園、籬笆等遺跡進行了測繪記錄。1931年,斯坦因又到此進行發掘時,獲得了他期盼已久的成果,當時出土漢簡26枚,其中一枚木簡上書寫的“漢精絕王承書從……”的字跡令他激動不已。20世紀以來,中外考古人員在尼雅河流域的尼雅遺址先後出土了大量文物,經審慎考證,確認今天的新疆民豐縣尼雅遺址即是漢代精絕國都城所在地。

塔裡木盆地地形圖

塔裡木盆地處於亞歐大陸腹地,遠離海洋,周緣為蔥嶺、天山、昆侖山及阿爾金山所環繞,東南邊緣僅有一寬約70千米的阿奇克谷道與河西走廊連通。相對封閉的地形阻隔使之成為典型的沙漠乾旱氣候區域,終年乾燥少雨,周邊高山積雪的融水以及山地降水成為塔裡木地區的主要補給水源。這些水系網環繞塔克拉瑪乾沙漠分別形成塔裡木河、車爾臣河、尼雅河、克裡雅河、和田河等河流,在這些河流的中下遊發育成的扇狀衝積綠洲,成為西域歷史文明的主要發祥地。《漢書·西域傳》載:“西域以孝武時始通,本三十六國,其後稍分至五十餘,皆在匈奴之西,烏孫之南。”這些西域古國,是有確切歷史記載的早期綠洲城邦國家,它們大都分布於這些綠洲之上。

塔裡木盆地水系圖

其中,地處克裡雅河東部有一條發源於昆侖山北坡的呂什塔格山冰川區的地表徑流,人們一般將出山口之後的河段稱“尼雅河”。相比附近的克裡雅河、車爾臣河,尼雅河應是昆侖山北麓地表徑流量較小、流程較短的小型河流。正是這條微不足道的溪流,曾一度是滋潤精絕綠洲、維持精絕文明的“守護神”。

有史記載以來,精絕古國就是以農業為主要生產方式的小型城邦,農業灌溉正是依靠尼雅河的潤澤。神爵二年(前60年),西漢置西域都護府於烏壘城,“並護兩道”,精絕國由此正式納入漢朝版圖。東漢時期,中央政權根據西域形勢在此間斷性屯田,公元91—107年,司禾府領軍在此屯田;永建二年(127年)之後,東漢恢復在此屯田,軍屯人數約300人。魏晉時期,政局動蕩,戰亂頻繁,使得影響力本已向西域縱深發展的中央政權對西域的經略不得不局限在南道的樓蘭、高昌和尼雅等地。

尼雅城地處乾燥的沙漠中,在古精絕國消亡後的千百年裡人跡罕至。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尼雅遺址,位於新疆和田民豐縣正北約100千米的塔克拉瑪乾沙漠深處,沿古尼雅河呈南北向分布,遺址長約25千米,東西寬約7千米。現存尼雅遺址及其南方古城均為漢晉時期遺存。百年來,考古學家在遺址周圍發現古代遺址150多處,遺存類型有佛塔、寺廟、房屋、庭院、古城和墓地等。

20世紀90年代中期,中日聯合科考隊進入尼雅河流域考察,以一片露出沙土的木材為開端,逐步揭開了整個尼雅遺址居民區的全貌。居民區內殘留的水池、窯池、寺院等遺跡清晰可辨。尼雅南方古城則位於尼雅遺址的南部,於1996年10月為中日聯合科考隊發現。古城平面大致呈橢圓形,東西長約185米,南北寬約150米。城牆多為淤泥垛積而成,南城牆中部有一缺口,應為城門位置。古城西南部殘存房屋遺跡,平面呈方形。房址中出土標記有鄯善國馬希利王六年年號(3世紀末)的簡文。

尼雅南方古城城門

尼雅遺址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95MNI號墓地,位於民豐縣城北約130千米處、塔克拉瑪乾沙漠腹地、尼雅河尾閭。1995年10月,中日尼雅遺址學術考察隊對佔地面積約100平方米的95MNI號墓地中的8座船形棺墓葬進行了發掘清理,發掘出箱式木棺墓3座,胡楊樹乾掏空木棺墓葬5座。其中,M8棺墓為世人呈現了尼雅墓葬中最典型也是最重要的空間形式。

3號箱式木棺

尼雅95MNI號墓地5號墓發掘

M8處於橢圓形豎穴沙坑之中,棺墓四周都填充有大量乾蘆葦草,墓棺上覆蓋有成層的麥秸草。木棺呈矩形,棺蓋用五塊木板拚成,抹泥封嚴、上鋪整塊織有彩色幾何紋圖案的毛毯。棺內葬 2 人,頭北向,仰身直肢,蓋棉布被單。從隨葬品等判斷,死者為男女各一人。男屍右側置有弓、箭、弓袋、箭服及木叉,叉上繞系刀鞘、錦帽等。女屍左側置一木叉,上裹繞一藍色絹衣、虎斑紋彩錦織袋,帛魚及革皮木胎小圓木桶。死者足端放置有隨葬的陶器、木器。M8位於墓葬區中心部位,呈正南北向布局,棺內豐厚的陪葬品以及華貴的衣衾,顯示著墓主人生前顯赫的社會地位,被認為可能是尼雅聚落的統治者墓葬。而等級略低的船型棺 M1、M2、M5、M6、M7、M9分布在M8的周圍,呈東西向,與“尊貴”的M8方向不同,形成了“內尊外卑,方向有別”的墓葬空間關係,體現了鮮明的等級差別。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臂

尼雅95MNI號墓地8號男屍

出土的隨葬品中,以繡有“五星出東方利中國”、“延年益壽長葆子孫”以及“王侯合昏千秋萬歲宜子孫”等字樣的漢文織錦最為著名。這些織錦製作工藝精良,有學者認為其代表了漢魏時期絲織技術的最高水準。此外,尼雅遺址出土的漢晉木簡55件,其中8件是王室互贈禮物記錄。有學者認為這些漢簡與西漢劉驕墓出土的“被絳函”木劄的形製一致,上端削去兩角,下端兩側各削出一個三角形凹缺,凹缺處系繩,懸掛在贈送禮物的箱函上面。這些發現展現了古代中華文化在尼雅地區的影響,為進一步探索尼雅古國文明以及探討東西文化交流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精絕王國曾是古代絲綢之路南道上重要的聚落,對於研究絲綢之路和西域歷史有著極其珍貴的學術價值,20世紀以來受到學界的普遍關注。然而,環塔裡木地區遍布著像“精絕古城”這樣失落的城邦以及古老的西域文明,就讓《環塔裡木歷史文化資源調查與研究》一書帶你追尋西域歷史的足跡,逐一拾取那些因為漫漫時光而四處散落的文明碎片。

《環塔裡木歷史文化資源調查與研究》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