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婦科檢查 走出四個誤區遠離宮頸癌

宮頸癌是最常見的一種婦科疾病,一般多發生在三十歲左右的已婚婦女身上,但是近年來,宮頸癌發病率逐漸年輕化。所以,我們需定期進行宮頸癌檢查。那麼,宮頸癌怎麼檢查呢?

女性宮頸癌體檢誤區

有一部分女性對於宮頸癌檢查都存在著一些誤區,認為有些檢查的項目對於宮頸癌的診斷及治療都有著一定的作用。除了這些錯誤的觀念,女性對於宮頸癌檢查還存在著那些誤區呢?

1誤區一:感染HPV=宮頸癌

宮頸癌的發生和一種叫作人乳頭瘤的病毒(HPV)關係密切。研究表明,持續感染高危類型的人乳頭瘤病毒,是宮頸癌及其癌前病變發生的必要因素。絕大多數宮頸癌患者的體內都能檢測出這種病毒。

凡是有性生活的女性都有可能通過性接觸而感染HPV病毒。約有80%的女性在其一生中都感染過這類病毒。

然而,感染了HPV並不一定會患宮頸癌,因為每個健康女性體內都有一定的免疫力。研究證實,感染HPV後,大多數女性的免疫系統可以把進入體內的HPV清除。

只有少數女性由於無法消滅進入體內的HPV,造成HPV持續感染,才有可能引起宮頸癌前病變。其中有部分患者會進一步發展成為宮頸癌,這一過程約5到10年。

感染HPV後是否會進展為宮頸癌,還與HPV的類型有關。HPV病毒大約有100多種類型,女性生殖道感染HPV最常見的類型分別是6、11、16、18型,其中HPV6和HPV11型屬於低危型,而HPV16和18型則屬於高危型,來自世界各國的宮頸癌研究發現,HPV16型和HPV18型在宮頸癌患者中的感染率最高。

2誤區二:宮頸糜爛會變成癌

許多女性都存在這樣的誤解,以為宮頸糜爛會引起宮頸癌,因而對宮頸糜爛感到非常恐懼。劉惜時教授告訴記者,這兩者其實並沒有必然的聯繫。

從醫學上來說,女性宮頸管內的柱狀上皮外翻,替代宮頸鱗狀上皮,醫生在檢查時,會發現宮頸局部充血呈現紅色,就稱其為「宮頸糜爛」。

糜爛並非真正意義上的「爛」,它可以是一種生理現象,育齡期女性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宮頸管內柱狀上皮外翻,替代宮頸鱗狀上皮,呈現出「糜爛」狀。而女性在青春發育期前和絕經期由於體內雌激素水準相對低,所以「糜爛」也少見。

值得注意的是,宮頸糜爛也可以是一種常見的炎癥狀態。早期宮頸癌在外觀上和宮頸糜爛的表現非常相似,容易混淆。因此,如果在婦科檢查中發現宮頸糜爛,不能掉以輕心,需要通過進一步的細胞學檢查及活組織檢查來明確診斷,排除宮頸癌的可能,並正確治療。

3誤區三:不重視婦科檢查

從感染HPV病毒,到宮頸癌的發生髮展有一個漸進的自然病程,一般長達5到10年左右。因此,女性只要定期進行宮頸癌篩查,完全有可能及時發現疾病的「苗頭」,並將其扼殺在萌芽階段。目前,早期宮頸癌患者經治療後,其五年生存率可達到85%到90%。

育齡期女性務必不能忽視每年進行婦科檢查,包括巴氏塗片或液基細胞學(TCT)檢查等宮頸細胞學檢查,是發現宮頸癌前病變和宮頸癌的重要方法。尤其是以下宮頸癌的易發人群,更不可掉以輕心:

持續感染高危類型的HPV病毒者,即HPV病毒檢測發現HPV16、HPV18呈陽性者;

性行為因素不良者,包括開始性生活的年齡過早、多個性伴侶、性衛生不良等都會使患宮頸癌的發病危險增加;

早婚早育、多產多孕的女性;

免疫功能低下、吸煙、營養不良者。

誤區四:「蛛絲馬跡」視而不見

宮頸癌在早期可能不會引起患者任何的不適,有些癥狀也非常容易被忽視。劉惜時教授建議,育齡期女性應該學會關注身體發出的「健康警報」,有時雖然只是「蛛絲馬跡」,卻有可能藏有隱患。

接觸性出血主要是指在性生活後出血或在婦科檢查、大小便後出血。即使是一次、量少,也應提高警惕。

患有宮頸癌的女性都有不同程度的白帶增多,所以女性平時應該多多注意白帶的性狀、有無異味以及量的多少。當發現大量的水樣及粘液性白帶時,最好第一時間進行相關的檢查。

宮頸癌怎麼檢查

既然了解了一些關於宮頸癌檢查的誤區,避免了這些因素之後,我們該怎樣進行宮頸癌分類檢查呢?接下來,小編就具體的為大家介紹一下關於宮頸癌的分類檢查。

一腺癌

約佔5%~10%。

1.巨檢

來源於宮頸管,浸潤宮頸管壁。當癌灶長於一定程度即突向宮頸外口,常侵犯宮旁組織。癌灶可呈乳頭狀、芽狀、潰湯或浸潤型。若病灶向內生長,宮頸外觀可完全正常,但頸管部位的宮頸膨大如桶狀。

2.顯微鏡檢查

⑴粘液腺癌:最常見,來源於宮頸柱狀粘液細胞,鏡下見腺體結構,細胞內含粘液。

⑵宮頸惡性腺瘤:又稱偏差極小的腺癌。腫瘤細胞貌似良性,常浸潤宮頸壁深層。

⑶鱗腺癌:來源於宮頸粘膜柱狀下細胞,較少見,癌細胞幼稚,同時向腺癌和鱗癌方向發展而故名。

二鱗狀細胞癌

子宮頸癌以鱗狀上皮細胞癌為主,約佔90%~95%,腺癌僅佔5%~10%。但兩者癌在外觀上並無特殊差別,且均發生在宮頸陰道部或頸管內。

(一)目觀

在發展為浸潤癌前,肉眼觀察無特殊異常,或類似一般宮頸糜爛。隨著浸潤癌的出現,宮頸可表現以下四種類型:

1.糜爛型:環繞宮頸外口表面有粗糙的顆粒狀糜爛區,或有不規則的潰破面、觸及易出血。

2.外生型:又稱增生型或菜花型。由息肉樣或乳頭狀隆起,繼而發展向陰道內突出的大小不等的菜花狀贅生物,質脆易出血。

3.內生型:又稱浸潤型。癌組織宮頸深部組織浸潤、宮頸肥大而硬,但表面仍光滑或僅有淺表潰瘍。

4.潰瘍型:不論外生型或內生型進一步發展後,癌組織壞死脫落,形成潰瘍,甚至整個子宮頸為一大空洞所替代,因常有繼發性感染,故有惡臭的分泌物排出。子宮頸癌尤其是腺癌也可向頸管內生長,使子宮頸成桶狀增大,這也是內生型的一種。

(二)鏡查

1.不典型增生:不典型增生表現為底層細胞增生,底層細胞不但增生,而且有細胞排列紊亂及細胞核增大、濃染、染色質分布不均等核異質改變。不典型增生可分為輕、中及重度。

①輕度不典型增生(間變i級):上皮細胞排列稍紊亂,細胞輕度異型性,異型上皮佔據上皮層的下三分之一。

②中度不典型增生(間變ⅱ級):上皮細胞排列紊亂,異型性明顯,異型上皮佔據上皮層的下三分之二。

③重度非典型增生(間變ⅲ級):幾乎全部上皮極性紊亂或極性消失,細胞顯著異型性和原位癌已不易區別。

2.原位癌:原位癌(cis)又稱上皮內癌。上皮全層極性消失,細胞顯著異型,核大,深染,染色質分布不均,有核分裂相。但病變仍限於上皮層內,未穿透基底膜,無間質浸潤。

異型細胞還可沿著宮頸腺腔開口進入移行帶區的宮頸腺體,致使腺體原有的柱狀細胞為多層異型鱗狀細胞所替代,但腺體基底膜仍保持完整,這種情況稱為宮頸原位癌累及腺體。

三、鏡下早期浸潤癌

鏡下早期浸潤癌在原位癌基礎上,偶然可發現有癌細胞小團已穿破基底膜,似淚滴狀侵入基底膜附近的間質中,浸潤的深度不超過5mm,寬不超過7mm,也無癌灶互相融合現象,也無侵犯間質內脈管跡象時,臨床上無特徵。

四、鱗狀上皮浸潤癌

當癌細胞穿透上皮基底膜,侵犯間質深度超過5mm,稱為鱗狀上皮浸潤癌。在間質內可出現樹枝狀、條索狀,瀰漫狀或團塊狀癌巢。

根據病理切片,癌細胞分化程度可以分為三級:

①i級:分化好。癌巢中有相當數量的角化現象,可見明顯的癌珠。

②ⅱ級:中等分化(達宮頸中層細胞的分化程度),癌巢中無明顯角化現象。

③ⅲ級:未分化的小細胞(相當於宮頸底層的未分化細胞)。

結語:以上就是小編今天為大家介紹的一些關於宮頸癌體檢方面的知識,這是一項可怕的疾病。對於女性的生殖器官都有著一定的影響。所以,女性朋友一定要多多注意這方面的檢查,避免宮頸癌症的發生。

放療醫師編輯整理(內容/圖片轉載僅供分享,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如有問題聯繫我們刪除,感謝您的支持!感謝原作者!)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