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後資管時代 個人財富配置大趨勢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經濟觀察報 記者 黃一帆 王方“我是2006年畢業開始在外資銀行工作的,當時很多人以到外資銀行存錢為榮,有人提著整箱整箱的美元去存。”如今已經是某信託財富部門負責人的重川(化名)回憶起剛入行的那段時光。

當時他負責高淨值客戶,這類客戶起點資金2.5萬美元,VIP類門檻是10萬美元,VVIP類門檻是10萬美元以上。那時的理財產品主要以保本型為主,期限一多是三年以上,到期保本。

之後外資銀行資金有所受限,再加上2008年金融危機,“覺得沒法再繼續做了。”風光無限的外資銀行開始出現人員陸續離職的趨勢,國內金融機構的業務開始風生水起。重川跳槽到一家大型綜合金融集團任職,之後到了現在固收項目較多的這家信託公司。

去年以來,隨著資管新規的推出,信託業打破剛兌,重川發現,他客戶出現兩大分化,有的客戶越投越多,原來一千萬的可能投到兩千萬;有的客戶則不買信託了,資金回流銀行去買現金類產品。

經濟觀察報採訪的數位財富管理行業人士也感覺到,居民理財中現金回流銀行理財或購買固收產品的這一趨勢,並認為原因在於經濟環境的改變、資管新規體現出監管破除剛兌的決心以及投資者心態上發生的微妙變化。此外,與過去居民理財單一化不同的是,個人財富配置的多元化和國際化視野正在打開。

資金回流銀行

嘉實財富寧波財富管理中心總經理勞依佳比重川晚3年畢業。與重川的外資銀行時代熱潮不同,那時她正趕上銀行理財時代的旭日。從2009年大學畢業,她便進入某銀行做理財經理,該銀行是國內第一隻銀行理財產品的發行方。當時,銀行理財產品很單一,並沒有信託、私募基金之類的產品。“隨著大資管時代的來臨,信託公司的產品越來越豐富。但同時,出現了不少在銀行門口蹲點發傳單的小型三方財富管理公司、P2P等等,為了贏取客戶的信任,一些不正規的財富公司的理財經理往往會向客戶宣稱自己的理財產品和銀行有合作,證明自己的安全性,但實際上,他們只是將一個託管账戶開在了某一銀行,對於銀行來說,這只是一項對公業務,卻被他們宣傳放大。”勞依佳表示。

2014年之後,上述各類公司野蠻生長時代開始過去。據勞依佳回憶,因改革開放以來居民財富迅速積累,投資理財需求爆發,再加上國家政策的支持力度,正規的三方財富公司快速發展起來。信託公司紛紛設立財富中心,吸引了很多投資者的資金。“當時,我也糾結過要不要去第三方財富管理公司或是信託公司,但在剛兌尚未打破的大環境下,我想再等等。”

與勞依佳不同,重川當時已經在信託業又進行了一次跳槽。“2010年,我們公司產品收益率能做到8.5%-9%。但當時做股權項目踩了很多雷,在那之後股權類項目就做的少了。但集團內部慢慢減少了固收方面的比例。”這也成為其離職的重要因素。他認為,固定收益類產品總體較股權類穩定安全,股權產品會帶給客戶和他自身不確定性。

今年4月,央行等多部委下發《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下稱“資管新規”)並落地實施,讓金融市場格局出現了很大的改變。此後,資產新規補充檔案以及銀行的公開征求意見稿陸續頒布。

他表示,信託破剛兌後,從總體上看不良項目的比例不會太大,但未來挑項目的眼光也會變得更為重要。

除信託外,由於整體市場行情以及行業內負面影響,目前股權類項目機構包括PE以及二級市場正在面臨贖回和募集壓力。

乾立基金總裁成斌表示,資管新規規定,在大的方向上大的債權類投融資基本上不能做,後面公司會投資優先股等其他一些項目。

京東金融全資子公司東家金服CEO湯松榕認為,打破剛兌的序幕已經拉開,投資者要改變原有的認知和對風險的定義。只根據收益率選擇產品,卻不看風險是不可取的一件事。私募類的產品已經非常困難了。目前經濟下行,風險總是突如其來,在私募產品上會更快地凸現出來。債券固收類不能做,所以在固收上的資金會回流到信託上來。此外,受此前P2P行業風險釋放影響,市場上的資金正在回流銀行。

此間,銀行理財產品淨值化進程正在加快。普益標準監測的數據顯示,上半年新發行淨值型銀行理財產品共1107隻,其中,國有控股銀行和股份製商業銀行發行量接近八成。6月份,全國銀行淨值產品存續量為2134款,環比增加318款。

湯松榕指出:“目前金融機構對資產管理要實現淨值化管理,這意味著包括銀行理財產品在內的所有資管產品都要向淨值型產品去轉型。”淨值化轉型的硬性規定是此次征求意見稿對於銀行理財業務衝擊最大的條款,未來90%以上的銀行理財產品將轉型為淨值型。

理財產品的未來

西南財經大學財富管理專業主任蔡棟梁分析,就理財產品而言,剛性兌付、保本保收益、期限較短、過度非標準化的理財產品將不複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淨值化管理、標準化運作、堅定價值投資的理財產品。

而對於高淨值人群而言,目前形勢的變化使得機構對其資產配置策略也發生相應的改變。

諾亞控股集團總裁林國灃就看到了客戶心態正在發生悄然的改變,並將2018年視作中國資產配資市場的嶄新時代。“客戶心態也正在進入一個新的成熟時代,他們的投資需求,正在從增值導向型變為保護導向型。在此背景下,而資產的全權委託、遺產規劃和其他保護型資產服務需求,將會出現強勁的增長。”

他表示,在目前的經濟周期下,“在資產投資時,我們的目的就不能只是簡單的財富增長,而是要求思考如何增加財富的韌性和抗波動性,保護好自己累積多年的財富,並傳承給下一代。這樣的變化給了我們一些新的資產配置思路:低波動、高流動性、多元化風險分散的保護型策略。”

一位第三方財富機構全權委託業務負責人表示,在其投資中會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偏高科技的,偏AI的會多一些。地區分布上,除了美國、歐洲還是有很多新興市場國家,因為這些國家才會代表新的經濟增長的地區。包括所有行業和區域分布。”其表示,之前投資者看重收益,對通脹的理解性不夠,覺得作為長期投資的錢核心還是要打敗通脹,所以在通脹來的時候,會增長抗通脹的資產,像黃金、商品。

歌斐資產董事總經理李富軍認為,未來中國居民未來的資產配置將有兩個大的趨勢,一是通過科學的資產配置,來實現長期穩健收益,而不是之前的剛兌。科學的資產配置包括資產種類和全球區域的合理配置和動態調整,形式包括富裕階層的家族辦公室和普通大眾的多資產基金(如養老目標長日期基金)。二是隨著人民幣國際化和資本項目的放開(滬港通、滬倫通、債券通、QDII基金等),以及中國居民生活半徑的全球化(海外貿易、旅遊、求學等),居民資產將由以國內為主,逐步向全球配置轉化。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