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新規落地近3個月:銀行資管出現了哪些變化?

  新規落地近3個月:銀行資管出現了哪些變化?

  來源:金融時報

  本報記者趙萌

  近日,中國銀行業協會發布了《2017年中國銀行業理財業務發展報告》。“目前,商業銀行財富管理業務具有預期收益產品佔據主流、產品同質化較強、負債端成本高企不下、剛性兌付造成風險與收益不對稱等特點,資管新規發布後,銀行財富管理產品體系將迎來較大轉型。”中國銀行業協會專職副會長潘光偉表示。

  目前,資管新規落地近3個月,銀行理財市場出現了哪些變化?《金融時報》記者在採訪中發現,一是理財產品數量呈現下降態勢;二是保本產品數量和佔比下降明顯,淨值型產品數量增多,但總量依舊偏少。

  資管新規影響初顯

  雖然業內翹首以盼的銀行理財監管細則尚未頒布,但不難發現,資管新規發布後,銀行理財的轉型之路已然開啟,這一點,從理財產品發行數量以及產品類型變化上便可見一斑。

  據金牛理財網統計,2018年上半年,各銀行共新發行理財產品65174隻,同比增長2.4%。具體到月度數據來看,月發行量呈現逐月下降趨勢。融360監測數據顯示,今年6月,銀行理財產品共發行11319款,環比減少778款,降幅為6.43%;較2017年6月減少3265款,降幅為22.39%。

  從銀行理財產品類型變化上來看,2018年上半年,保本產品數量和佔比下降明顯,銀行新發行淨值型產品顯著增多,但總量依然偏少。3個月以內期限的短期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逐漸減少,3個月至12個月的中長期理財產品發行量佔比逐漸上升。

  數據顯示,2018年6月,銀行新發行淨值型理財產品224隻,環比上月增加57隻。截至2018年7月17日,存續淨值型銀行理財產品共2860隻,其中,封閉式淨值型產品720隻,佔比為25.17%;開放式淨值型產品2140隻,佔比為74.83%。

  華寶證券分析師楊宇表示,目前銀行理財市場處於等待資管新規各類細則落地的空窗期,老產品逐漸壓縮,新產品推出緩慢,有的銀行機構新業務甚至已基本停滯,理財規模正在緩慢下降。

  從更加巨集觀的視角來看,銀行理財在2017年遭遇了“急刹車”。麥肯錫谘詢公司統計發現,2012年至2016年,銀行理財作為資產管理業務的核心驅動力,年複合增長率高達75%,而進入2017年之後,年增速下滑到8%以內。

  不過,麥肯錫谘詢公司認為,雖然2017 年中國資管行業增速顯著下滑,但是中國居民儲蓄“搬家”和成熟機構投資者崛起這兩大助推未來資管行業增長的基本因素並沒有改變,資管行業的發展潛力仍然非常可觀。

  通過產品設計逐步實現淨值化

  “總體來看,隨著非保本理財明確表外化、淨值化,未來將轉變為純粹的資管產品,考慮到轉型調整需要一定時間,短期內理財產品發行規模可能會出現一定收縮。但從中長期看,隨著國民財富存量的持續提高,對多元化投資管道的需求仍會為資產管理行業提供極為廣闊的發展太空。”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產業更新與區域金融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李虹含對《金融時報》記者表示。

  麥肯錫谘詢公司預計,提前引領轉型的銀行很可能成為未來中國“大資管”市場的主導力量。根據國際經驗,在全球前20大資管機構中,半數為銀行系資管機構,管理資產佔比高達42%。與保險系和基金系相比,銀行系擁有豐富的個人、公司和機構客戶資源,完整的账戶體系,多業務協同能力,全球的網絡覆蓋及強大的品牌公信力。這些資源稟賦都有利於銀行在資管市場中佔據主導地位。

  那麽,銀行機構該如何推動資管轉型特別是理財轉型?專家對此分析認為,如何打破客戶心中理財產品視同存款的既有印象,推動產品淨值化將是銀行資管轉型的最大挑戰之一。而通過產品設計實現理財產品淨值化的逐步推進或是一個可取的方向。

  “為了讓客戶能夠逐步接受淨值化產品,銀行資管需要從產品設計入手,開發出既能夠滿足客戶需求,也符合淨值化趨勢的理財產品。”某股份製銀行的一位理財經理表示。

  麥肯錫谘詢公司建議,首先,從低風險、低波動資產類別逐步過渡到高風險、高波動資產類別。在短期,針對主流客戶對理財產品穩定收益的核心需求,通過設計類貨幣基金的現金管理產品、類債券基金的淨值化產品,逐步實現向預期型理財產品轉化;其次,通過產品期限或者收益結構設計,逐步引導客戶接受理財淨值化的理念。比如,用業績比較基準替代預期浮動收益,通過設計業績基準目標向投資者展現產品價值,同時傳遞市場波動對產品收益的影響,針對不同客群采取差異化策略;再次,針對保守客戶群以結構化理財替代現有保本理財產品,針對主流客戶群主打低風險的現金管理或者債券類淨值產品,針對高淨值客戶群嘗試行銷結構化衍生品。

  資管子公司諸多問題待解

  銀行對於資管子公司的布局正在提速。據悉,目前已有招商銀行華夏銀行北京銀行寧波銀行交通銀行光大銀行平安銀行南京銀行民生銀行9家銀行披露擬設立資管子公司。

  “從巨集觀層面來看,為了防範金融風險並規範資管行業,成立資管子公司是必然的選擇。但具體到各商業銀行的微觀層面,設立資管子公司同時也意味著機遇與挑戰並存。”某國有大行資管部門的一位總經理如是表示。

  多數業內人士認為,銀行成立資管子公司有利於形成風險隔離機制,也有利於打破客戶的剛兌預期,還可能享有監管政策設計上的區別對待。此外,以子公司形式運作和作為一個業務部門運作相比,前者擁有相對靈活的市場機制。

  不過,也應當看到,作為銀行資管轉型的重要布局,以子公司形式開展資管業務,銀行也將面臨不小的挑戰和壓力。上述總經理認為:“脫離了與母行天然的緊密聯繫,資管子公司和母行其他業務條線的聯動可能會弱化。比如,在對銷售管道的運用、資產端的支持等方面,分支機構和業務條線給子公司提供業務的動力或將不如過去充足。”

  同時,儘管設立資管子公司將有利於風險隔離,但資管子公司要建立起獨立的風險防控和審批決策機制,也將是一個相對漫長且富有挑戰性的建設過程。

  “在大型集團化的國有大行體系內,往往包含基金公司、從事境外投行業務的公司等,它們之間必然存在一定程度的業務交叉。如何整合整個集團的資管業務也是有待厘清的問題。”建設銀行資產管理業務中心副總經理李麗傑強調。

  南京銀行資產管理部總經理助理張蘭則認為:“成立資管子公司面臨的最大挑戰在於跟母行‘分家’。未來如果各家資管機構的產品高度同質化,資管子公司獨立出來之後是否還能獲得母行的管道支持是需要考慮的問題。另外,未來流動性管理方面對資管子公司來說也是一大挑戰。”

責任編輯:張國帥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