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每天認識一味中藥——茯苓

↑ 點擊標題下「養生正道」關注更多養生知識 ↑

導言:茯苓甘淡性平, 補而不膩,利而不峻,還有「四時神葯」的美稱。因為它功效非常廣泛,不分四季,將茯苓與各種藥物配伍,不管寒、溫、風、濕諸疾,都能發揮其獨特功效。配利葯可助祛濕之功,配補藥益健脾之效;配斂澀之葯則澀精止遺,配行散之葯則利水行濕(編輯/三木)

藥用茯苓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心、肺、脾、腎經,氣味俱薄,升而復降。味甘補土,健脾祛濕,又淡能利竅。氣味俱薄而升浮,可生津上行,又復下降,可導濁下行。故茯苓為淡滲利水、健脾和胃、寧心安神之要葯,可治脾虛不運之水腫、痰飲、食少、便溏及心神不安等證。茯苓有赤、白之分,一般說茯苓時指的是白茯苓,為藥材茯苓塊切去赤茯苓後的白色部分,而赤茯苓則是茯苓塊裡淡紅色疏鬆的部分。白補而赤瀉,白茯苓補則健脾益智,赤茯苓瀉則清熱除濕,如明·繆希雍《本草經疏》曰:「補心益脾,白優於赤,通利小腸,專除濕熱,赤亦勝白」。

茯苓平淡之性,補而不膩,利而不峻,與他葯配伍成對,則妙用無窮。配利葯,則祛濕之功更長,配補藥,則健脾之效益顯;配斂澀之葯則澀精止遺,配行散之葯則利水行濕;配寒葯則寒,配熱葯則熱。正如清·嚴潔等《得配本草》曰:「得人蔘,通胃陽;得白朮,逐脾水;得艾葉,止心汗;得半夏,治痰飲;得木香,治泄痢不止;配黃蠟,治濁遺帶下;君川連、花粉,治上盛下虛之消渴;加硃砂,鎮心驚。」

說茯苓必定要說到其淡滲利水的功效,茯苓配白朮可健脾利水,白朮甘溫,能健脾益氣,燥濕利水;茯苓味甘健脾,淡則滲利。二葯之中,茯苓偏於利水,白朮偏於健脾,合用補瀉並行,補則健脾助運,使化濕運積有權,用治脾虛不運之食少、發渴、飲食傷瀉及脾虛盜汗等證;瀉則增強利水祛濕之功,用治濕瀉、水腫等證,亦即土能製水之意。如《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茯苓湯,兩葯相伍成方治脾虛濕飲及飲食傷瀉,《雞峰普濟方》白朮茯苓散二葯合方治妊娠水腫,《古今醫統大全》術苓湯治脾虛盜汗等,皆取其補瀉並行之功。茯苓配豬苓淡滲利水。二葯皆味甘氣淡,茯苓健脾利水,可補可利,豬苓偏走腎經,雖無茯苓之補,而滲利之功大焉,如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曰:「(豬苓)利小便與茯苓同功,但入補藥不如茯苓也」。清·黃元禦《長沙葯解》曰:「豬苓,滲利瀉水,較之茯苓更捷。」二者相須為用,則利水滲濕之功更峻,多用於治療水腫、泄瀉。如《金匱要略》豬苓湯以豬苓配茯苓為主葯對以利水滲濕,更加白朮補土製水,主治飲停心下之嘔吐。又如《聖濟總錄》神效散以白茯苓補脾寧心利水,配豬苓淡滲利水,以成安神固腎利水之對藥方,可治夢泄。茯苓配升麻昇陽利水。升麻,甘辛升散,可升舉清陽,與茯苓配伍,升降相因,而成昇陽利水之方,可治清陽不升、水濁內盛之證。如《醫學心悟》茯苓升麻湯治孕婦轉脬、小便不利,以升麻升舉清陽,托舉胎氣,茯苓下泄水濕以利小便,二葯相伍,共協升上泄下、昇陽利水之功,實乃升利並用之法。

此外還有配杏仁宣肺利水,配木香行氣利水,配冬葵子滑竅利水,配桂枝通陽化氣利水等,因篇幅限制在此不做累述,但茯苓利水之功可見一斑。

還有常用的配伍有茯苓配人蔘,可和胃助陽。茯苓甘淡,雖健脾而力薄,人蔘甘溫氣厚,大補元氣,功峻於補,二葯相須為用,則能補脾益氣,和胃助陽,使脾胃健旺,運化有權,後天得補,主治脾胃虛弱諸證。如《臨證指南醫案》人蔘粥,以此二味治脾虛食少;《醫宗金鑒》人蔘茯苓粥,二葯共用,治脾胃虛弱之走馬疳。

茯苓配麥冬可益肺寧志。茯苓補脾益肺,生津上行,麥冬甘寒潤肺,生津止渴,二葯相伍,使肺能通調,脾能運化,水精四布,可防口渴、尿少之患。又,麥冬清心除煩,茯苓養心益智,二葯配伍,能安心定志。故二葯相配成方,可治肺燥口渴、心煩、消渴諸證,如《辨證錄》麥冬茯苓湯治肺燥口渴、中滿尿少等。

配茯神可寧心安神。茯神性味、功用與茯苓基本相同,惟其抱木心而生,則寧心安神之功大。二葯相須而用,則寧心益智之功相協而峻,可治心神不安、驚悸、失眠等證。如《聖濟總錄》茯神湯,茯神與白茯苓為伍,佐益氣養血之品,治產後心驚、心氣不安等。

此外,茯苓亦常與遠志、石菖蒲等配對,增強養心益智之功。茯苓是復方配伍中最基本的部門,體現了中藥配伍中寒熱、補瀉、升降、斂散等配伍關係。且茯苓不但與他葯配伍形成藥對,還常作為主葯對在復方中發揮主導作用,體現了中醫治病求本的思想。

茯苓 Poria cocos(Schw. ) Wolf

【來源】為多孔菌科植物茯苓的乾燥菌核。主產於雲南、安徽、湖北、河南、四川等地。通常在 7 ~ 9 月採挖,反覆「發汗」,陰乾,再稍蒸,曬乾,或鮮茯苓陰乾。

【異名】雲苓、玉靈、白茯苓。

【性味】其性平,味甘、淡。

【歸經】歸心、肺、脾、腎經。

【功能與主治】滲濕利水,健脾,寧心安神。主治水腫尿少、脾虛食少、痰飲眩悸、便溏泄瀉、心神不安、驚悸失眠等。

【成分】茯苓含茯苓多糖、葡萄糖、氨基酸、有機酸、脂肪、卵磷脂、腺嘌呤、膽鹼、麥角甾醇、多種酶和鉀鹽。

【適用人群】本品具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顯著抑製癌細胞的作用,還有強心、利尿、鎮靜、保肝等作用。臨床上還用於治療產後尿瀦留及肝炎、癌症的輔助治療,以及治療小兒秋季腹瀉等疾病。

【注意事項】虛寒精滑或氣虛下陷者忌服;茯苓忌醋。

【用法用量】煎服,一次常用量 9 ~ 15 克。茯苓為利水滲濕而消水腫之要葯。在葯膳、保健食品製作時,可選用炒、煮、燉、蒸、燒、炸等烹製方法。

食膳與實際應用

證屬脾虛水泛,又當先治脾胃時,常用的食療食材就有茯苓,一些傳統葯膳一直為人們所喜愛,茯苓餅就是其中之一。還有延年益壽葯膳茯苓豆腐,健脾益氣葯膳茯苓酥,茯苓包子則是具有燥濕化濁、清熱利濕、溫陽化水作用的祛濕葯膳。

像上文說的與他葯搭配,茯苓與薏苡仁強強聯合的薏苡茯苓粥便是清熱除濕葯膳,適用於濕熱兩盛,或濕從熱化,以及濕熱下注所引起的病證。

茯苓食療

慢性胃炎

脾胃虛寒

【臨床表現】

胃脘脹滿疼痛,食後加重,或嘔吐清涎,面色無華,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

【食療葯膳】

溫中健胃餅:山藥、白朮、茯苓各 60 克,乾薑 30 克,陳皮 15 克,共為細末,加胡椒面 3 克,混勻,與麵粉 1000 克一起加水和面,做成餅乾樣的小餅,置烘箱內烘熟。

黃褐斑

勞傷脾土

【臨床表現】

皮損為灰黑色斑片,狀如蝴蝶,對稱分布於鼻翼、前額、口周,邊緣模糊,自邊緣向中央逐漸加深,伴短氣乏力,腹脹納差,或素有痰飲內停,舌質淡,舌苔膩,脈弦滑。

【食療葯膳】

五白糕:白扁豆 50 克,白蓮子 50 克,白茯苓 50 克,白菊花 15 克,白山藥 50 克,麵粉 100 克,白糖 100 克。將前 5 味洗凈,烘乾,磨成細面,與麵粉調勻,加水和面,或加鮮酵母令其發酵,發好後揉入白糖,上籠武火蒸 30 分鐘,出籠後切成塊狀。

慢性腎小球腎炎

脾腎陽虛,水濕泛濫

【臨床表現】

面色 白或萎黃,高度水腫,腹部膨脹,腰部酸痛,食慾不佳,大便溏,小便少,舌質淡而胖大,舌苔薄白,脈沉細或沉緩。

【食療葯膳】

茯苓包子:茯苓 50 克,麵粉 1000 克,鮮豬肉 500 克,生薑 15 克,胡椒粉 5 克,芝麻油 10 克,紹酒 10 克,食鹽 20 克,醬油 100 克,大蔥 25 克,骨頭湯 250 毫升。將茯苓去凈皮,用水潤透,蒸軟切片,每次加水約 25 毫升,加熱煎煮取汁 3 次,合併葯汁再濾凈。麵粉倒在案板上,酵面 300 克,溫熱茯苓水 500 克,和成發酵麵糰。亦可將茯苓研成細末,直接加入麵粉中。將豬肉剁成茸,倒入盆內,加醬油拌勻,再將薑末、食鹽、芝麻油、紹酒、蔥花、胡椒粉、骨頭湯等倒入盆中攪拌成餡。待麵糰發成後,加鹼水適量,揉勻鹼液,試劑子酸鹼合適,然後搓成 3 ~ 4 厘米粗的條子,按量切成 20 塊劑子,把劑子壓成圓麵皮後,左手打餡,逐個包成生坯。將包好的包子擺入籠內,置沸水鍋上,用武火蒸約 15 分鐘即成。

該葯膳同樣適用於攝護腺增生症,中氣下陷,膀胱失約型。【臨床表現】時欲小便,欲解不得,尿色發白,少腹悶脹,肛門下墜,身沉體倦,神疲懶言,氣短不續,舌質淡胖,苔薄白,脈細弱或濡。)

小兒貧血

脾胃虛弱

【臨床表現】

面色?白,食欲不振,睏倦嗜臥,四肢乏力,或見腹瀉,唇舌色淡,舌苔薄白,脈細弱。

【食療葯膳】

茯苓芝麻餅:茯苓 200 克,粳米 500 克,黑芝麻 100 克,白糖適量。將茯苓、粳米碾成細粉;黑芝麻炒熟,打碎。加水將以上諸品加白糖調成稠糊狀,以文火烙成薄餅。

泌尿系統結石

氣虛濕熱

【臨床表現】

腰脊酸痛,神疲乏力,小便艱澀,時有中斷或夾砂石,脘腹脹悶,納呆或便溏,舌質淡紅,舌苔白膩,脈細弱。

【食療葯膳】

茯苓核桃餅:茯苓 60 克,雞內金 15 克,核桃仁 120 克,蜂蜜適量。將茯苓、雞內金(焙)研成細粉,調糊做薄層煎餅,核桃仁用香油炸酥,加蜂蜜調味,共研成膏作茯苓餅餡。

今日登場書籍

《葯膳食療學》

詳細闡述中藥材的性味歸經、成分適用人群及應用等;對中醫藥膳的食材進行分類研究,詳述食材的選取及營養成分研究;介紹葯膳的烹飪技術及中醫材的烹飪宜忌,區別葯膳製作與日常膳食的製作。本書適用於中醫中藥及中醫康復專業學生使用,授課於基礎課之後,為其他專業基礎課和後期臨床課程奠定中醫藥膳和食療方面的理論及臨床應用技能。

養生正道

版權聲明

本文選自《葯膳食療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由劉志勇 遊衛平 簡暉 ◎主編,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時請註明出處。部分圖片來源於圖蟲,溫中健胃餅圖片作者:casdipp;芝麻薄餅圖片作者:Pexels。註明:封面圖片、茯苓圖片、五白糕圖片、核桃點心、茯苓包子圖片來源於視覺中國,公眾號無權將圖片轉授或提供給任何第三方使用,請勿轉載圖片。

播放GIF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