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手電筒照月球、逆向追太陽《獨行月球》科學嗎?


1905電影網訊 《獨行月球》因為出色地結合科幻和喜劇,讓觀眾體驗一場笑點和淚點並存的“月球之旅”,票房一路升高。影片對主人公獨孤月在月球生活的描繪,也引起了許多觀眾對於影片科幻設定的好奇——如果人類真的在月球生活,會是什麽樣?



這些好奇的背後,是我國航天技術的重大發展,這個發展也反饋到許多電影當中,我們能看到越來越多有關於外太空的科幻片中,出現“中國製造”。“問天”探“蒼穹”、續寫“飛天夢”之後,電影《獨行月球》如何講好科幻故事?本期節目邀請北京交通大學物理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陳征,與大家一同聊聊這個話題。



人類在月球生活,並不是完全的幻想。我們已經有過登月的記錄。但人類離《獨行月球》還有多遠?陳征認為,在幾十年之內,我們就能建造常駐的月球基地,同時在他看來,《獨行月球》是個優秀的科幻作品,在調動觀眾情感和科學性之中把握得很好。



@陳征:我畫過一個坐標軸,最嚴謹的科學,那就是教科書;沒有那麽嚴謹,但是依然保持著科學性的這一部分,我們把它叫做科普;另一端就是玄幻、魔幻這樣的開腦洞的東西。中間這個很寬的區域,其實都可以歸為科幻。科幻電影,它不是科教片,我們不能嚴格地按照科學邏輯去套每一個細節,因為這樣的結果是很有可能劇情推進不下去,或者是這個畫面沒有辦法帶給你應有的那種情感。所以我主張,科幻電影的科,要體現在那些不影響情節推進、不影響畫面表現的細節裡面。



影片中的月盾計劃,在設定中是應對撞擊地球的小行星的方案,這個計劃通過月球上發射核彈的方式,摧毀來襲的小行星。月盾計劃的實行在現實中以現有技術是不可能的,屬於科學幻想的一部分。科幻電影,是科學、文化、藝術的融合,在融合的過程中必然要兼顧各方面的需求。天馬行空的想象力本來就是科幻作品的魅力點之一,《獨行月球》在做設定時,也遵循了這點。



比如另一部大家熟知的“硬科幻”電影《流浪地球》,本身有著許多“強設定”,如太陽即將爆炸、木星的引力牽引地球偏離運行軌跡……這些設定,無不在為影片的故事服務,以製造戲劇衝突,調動觀眾情緒。《獨行月球》中也有一個讓許多觀眾動容的場景:地球上每人拿一個手電筒,讓光芒照向月球。從科學角度來說,這種程度的亮光不太可能被月球觀察到,但在情緒上成為影片的一個高潮。



@陳征:這個事我是這麽理解,它叫定性正確,就是我們從地球上發光往月球上只要發得夠多,它多多少少應該能看到一點。當然事實上識別那個字很困難,因為這是電影用畫面表達故事的一種方式。《獨行月球》在開始的時候,隕石撞擊月面起來那個灰塵,因為月球表面沒有空氣,所以起來的灰塵就像我們扔一個石子一樣,起來它就落下去了,不會像地面上因為有空氣,灰塵會浮很長時間。但是從畫面的角度講,如果沒有這樣的浮塵,你也不會有那種緊張感。所以像這種時候做必要的妥協,我覺得是沒有問題的。



而《獨行月球》中也有一些在科學上經得起推敲的段落,如開著月球車追逐太陽那段,利用月球自轉,反向去追太陽,這其中是經過了細算的。據陳征計算,月球自轉的表面的線速度以及它能夠延長的日照時間這些數據,是符合現實科學的。



作為受邀科學家之一,陳征參與了電影的科學審核,他也注意到公映版本和映前版本一些細節上的改動。這些改動在豐富了影片質感的同時,很好地平衡了科學性與藝術性。比如開場沈騰開月球車撤離時,原本用的是引擎轟鳴聲,但在沒有空氣的月球,通常是使用電動機,所以後來改成了通電的嗡鳴聲。



電影的科技水準在日益提升,也為科幻電影的創作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希望看到未來的中國科幻電影,向著更為工業化的方向發展,讓更多專業人員比如科學家提供科學建議,然後創作者把這些建議轉化為能牽動人心的故事。使得電影更科學,更真誠也更動人。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