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為什麽沒有人看好下一部國產科幻片?

作者|呂世明,編輯|山甲

"《流浪地球》大賣,對於電影市場來說是孤立事件。"不止是觀眾,有大批從業者這樣認為。

《流浪地球》成為中國內地票房的亞軍,也是繼《戰狼2》後又一部超現象級影片。從不同角度來說,他都是是目前中國科幻電影的標杆,甚至在北美小範圍放映導致的一票難求,Netflix也率先宣布其獲得了該片除中國內地之外的全球流媒體播放權。

但對於中國電影而言,大家所盼望的“科幻元年”遠遠未能到來,最顯著的例子便是,近期諸多媒體所頒布的2019以及後續年份中,內地所上映科幻電影並不大家所看好。

剛剛推出先導預告片的科幻片就被大量影迷攻陷,極端的影迷分別在多個電影評分平台給影片打一顆星,其程度要比之前對《流浪地球》的狀況更為瘋狂。

近期卡神編劇並監製的《阿麗塔:戰鬥天使》的上映,部分影迷慨歎其技術之強大水準恢宏之餘,也把中國科幻電影工業化程度和好萊塢科幻電影的巨大差距拿出來重新探討,並表示這種差距在十年之內都難以逾越。

差距和問題一定要認清,但科幻電影作為中國電影產業化的一個重要分支已經不可逆轉,他的重新崛起也要走中國化之間的特殊道路。

是的,依舊沒有人看好下一部國產科幻片。但,我們就不拍了嗎?當然不可能。今天我們也想與更多從業人員探討,為何對於接下來的科幻片如此看衰,也一起探討國產科幻片應該如何努力。

IP、明星、流量都是其次

“《流浪地球》推著地球走這個概念是在太炫酷了。”

這可能是很多看過《流浪地球》中外影迷最集中的看法,也是《流浪地球》能夠獲得很多外媒首肯的主要原因。

但其實近年“硬核”科幻的日子過得並不好,像《銀翼殺手2049》(1.5億投資,全球2.59億)、《降臨》(0.47同樣投資,全球2億)、《湮滅》(未能全球大面積上映,只在Netflix全球播放)、《太空旅客》(1.1億投資,全球3億)、《安德的遊戲》(1.1億投資,全球1.25億)。

這些影片,可能一些看起來账面不虧,但實際上對比影片的原著小說影響力、影片主演號召力來看,影片的總體成績仍然是乏善可陳的。

相比而言,取得成功諾蘭的《盜夢空間》和《星際穿越》除了影片自身製作水準上乘,有更適合角色的明星加盟之外,這兩部影片的創意和想法都是絕佳的,甚至是超前的。

可能相比於前幾部影片而言,《盜夢空間》和《星際穿越》在科學的嚴謹性和可靠性上要差很多(這一點請諾蘭的粉絲淡定),但好的科幻作品其核心並不是科普文藝,而是一種強烈的導演意識形態的表達,這一點在《2001太空漫遊》(1968年)《銀翼殺手》(1982年)都有體現。

那麽創意和想法對比一部科幻作品則顯得非常重要,或者說如果有成功的科幻設定,他會較好的引導觀眾自助的進入劇情並腦補影片中空缺的部分,甚至會感覺自己的理解來圓滿影片中一些設定和科幻概念。

這裡之所以不把一些偏重動作和漫改的“科幻電影”引入分析,問題在於以目前我們的工業化程度和IP基礎來看,這部分影片中國內地在短期內是無法實現的,只能依靠好萊塢電影,來作為提升內地票房基礎。

這也是接下來大量科幻片在宣發時要做的課題,主打明星、流量、概念,其實不如直接把影片設定和概念傳遞給觀眾。

科幻也要向“現實題材”發展

之所以觀眾都不看好未來幾部科幻電影,最重要的原因在於大家受夠了近些年內地大部分打著“軟科幻”旗號的電影,像《機器之血》《逆時營救》《記憶大師》《不可思異》等。

這些影片更多是打著一個科幻的旗號,實際內容和本質都遠離科幻電影,雖然不缺乏明星壓陣,但最終的所呈現的效果和觀眾期待值落差較大,或者說這些科幻電影本身更多是對好萊塢科幻電影的抄襲和臨摹,缺乏觀眾的認同感。

當我們談及中國科幻電影之時,很多影迷會翻老黃歷去找尋印象中那些國產科幻電影,比如總被大家所提及的《珊瑚島上的死光》《霹靂貝貝》《大氣層消失》等影片。

但這些影片都是在特定年代所產生的,和我們目前的國情以及觀眾群體以及相距甚遠,中國科幻電影未來想發展仍然要縱深向前發展,而不能總想著過去曾經的“輝煌”。

如何去做到縱深發展?其實看看整體的科幻電影發展歷史就可以發現,伴隨時代的發展,科幻電影總是要往前看。庫布裡克1968年拍攝完畢並上映的《2001太空漫遊》,一年後阿波羅11號達成了影片中登月的宏偉計劃,十年之後,旅行者一號來到影片中描述的木星附近。

整整過去50年後,中國拍攝的《流浪地球》則用更真實的表現方式來表現末世題材,要知道根據估算太陽的壽命還有大約50億年,《流浪地球》所提出的概念絕對是超前的。

包括像《星際穿越》所提出地球已經不具備宜居條件;《黑客帝國》提出未來AI技術瘋狂發展,電腦控制真人;《人工智能》中所表現未來AI技術可以製作完全仿真的“真人”和對多年後未來智能生命的假象。這些都是遠遠超過現實科學技術水準的超前概念,但都基於目前科學技術的現實。

在未來,對於宇宙的探求將成為中國科幻電影的主導方向,人工智能、太空科幻史詩、超級英雄、驚悚恐怖題材等就目前看,國內尚沒有好的土壤和閱聽人,畢竟這些題材已經被好萊塢開發到極致,內地即便有好的想法,對於觀眾也難有較高的興趣。

好在於《流浪地球》開了一個不錯的頭,同時影片中也開始去展示真實地標的破損,這對於未來中國科幻電影本土化會帶來更多的可能性。

堅定不移地拍科幻片吧

“通過這部片子,也會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打開想象力,將來中國的科學技術也會有很大的發展。任何科學技術都是通過想象出來的,你不想象,怎麽會發明一些東西呢?

還有一個關鍵意義在於它對少年兒童的影響力是無法估量的。很多小孩甚至是小學生、幼兒園的孩子,看了這個片子以後會立志做科學家、天文學家。一千個孩子總有幾個孩子會立下這種志向吧,一千個立下這種志向的孩子總會有那麽十幾個能成為科學家吧,也總會有一兩個得諾貝爾獎的吧,如果沒有這個片子就沒有這些。

“而且,這個片子還讓中國人形成一種崇尚科學、尊重科學的理念和習慣,這對提高中國人的文化素質、提高整個中國的科技水準是很有積極意義的。所以這個片子的成功不是一方面,是全方位的成功。”

在我們採訪中影股份董事長喇培康時,他語重心長的和我們說了以上三段話。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可能是“亙古不變”的,雖然有了《流浪地球》,但我們和好萊塢科幻電影的差距仍然巨大,我們也明白,市場會出現很多跟風之作,即使這樣,我們更是要下定決心。

中國科幻文學在2000年左右重新起步,湧現出劉慈欣、王晉康、何夕(被譽為中國科幻三巨頭)劉維佳、柳文楊、米一、潘海天、星河等,但中國科幻小說家、中國科幻小說和產業以及讀者仍然是非常小眾的一部分群體。

那麽僅僅依靠一部《流浪地球》和劉慈欣的幾部小說就想提高中國科幻電影產業明顯是不夠的,但必須要承認,通過《流浪地球》,他會為中國科幻和很多民眾打開一扇門。

通過這扇門,我們國民的想象力和科學素養會極大的提高,想象力是一切科學技術的基礎,沒有想象力的民族是會被淘汰的,同時也會激發全民科普和全民學習的氛圍。

和楊利偉成為中國太空第一人一樣,一部或多部優秀的科幻太空電影,對孩子的影響力是巨大的,多年前不少孩子看了楊利偉的壯舉之後都發誓要成為中國宇航員。同樣,《流浪地球》之後,也有不少孩子的夢想是成為吳京式中國新航天員。

但在未來的中國,我們除了科學之外,更多要加入中國人自己對世界、宇宙、未知事物的認識,包括中華文化的包容性,以及我們所特有的民族凝聚力和國際合作精神。

當然,所有的進步都是需要國民科學素養的提升,只不過受到傳媒的影響,我們目前在很多基本的科學認知上還存在差異。

通過科幻電影的影響力,特別國產科幻電影的發展,這對於全民崇尚科學,尊重科學也會起到決定性的作用。科幻電影的發展,不僅僅是一種新類型影片的擴張,也是對中國人文化素質的提高,對於中國整體科技水準的提升也有非常積極的作用。

所以,作為從業者更應該堅定不移地打造中國人自己的科幻片,讓電影肩負起更多的意義和價值。

期待中國科幻電影未來越來越好,也期待他有一天變成“當年你對我百般瞧不起,今天我讓大家驚喜不已”的樣子。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