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債市能否持續反彈:資金面 政策面和經濟是關鍵

  資金面 政策面 經濟是關鍵

  中國證券報

 

  2018年以來10年期國開債到期收益率走勢

  □本報記者 王姣

  春節前後,債券市場走出一輪“小陽春”行情,10年期國開債收益率下行逾30BP,為本輪熊市以來反彈時間最長、幅度最大的一輪上漲。究竟是誰主導了這波行情?

  市場人士指出,從機構持倉變動看,2月份廣義基金、農商行和券商是最大的增持機構,即2月行情不單由銀行季節性配置需求驅動,交易盤大舉加倉甚至重新加杠杆也是重要動力。但隨著3月以來債券發行加速,供需關係生變,市場對經濟預期的分歧正逐漸成為影響行情的主線,債市暖春行情繼續演繹需要更明確的基本面支持。

  誰是行情主力

  1月中旬以來,伴隨著短期資金面持續寬鬆,債市意外走出一輪強勢的反彈行情:10年期國債收益率從3.98%的高點一路下行至目前3.82%左右,累計下行達16BP;國開債下行幅度更大、速度更快,1月19日以來,10年期國開債收益率自5.13%快速下行至4.79%,回落高達34BP。

  隨著收益率持續回落,此前悲觀的市場氛圍迅速被打破,市場上掀起“債市春天來了嗎?”、“債牛轉捩點是否已至”的熱烈討論。那麽,這一波上漲行情究竟由誰主導?是配置盤春季行情季節性加倉,還是交易盤重新加杠杆?從2月份債券託管數據可窺一二。

  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2月末,中債登和上清所債券託管總量為67.55兆元,較1月份增加3895億元,其中上清所託管量增加3022億元,中債登託管量增加873億元。

  在年初供給規模較小、季節性配置需求釋放的情形下,債市供需關係明顯改善。從供給來看,2月份債券發行量環比1月份少增2653億元。

  從機構需求來看,2月廣義基金、農商行和券商淨增持量分別達2574億元、884億元和810億元,增持力度甚至超出傳統配置機構全國性大行、保險等,尤其是廣義基金在2月淨買入政金債達1003億元,而在1月則是大舉淨減持1975億元。

  相比之下,全國性大行、保險增持力度有所減弱。據國泰君安證券統計,2月全國性大行在中債登和上清所託管量新增719億元至26.47兆元,環比少增601億元;2月保險在中債登和上清所託管量小幅增加73億元至1.88兆元,環比少增148億元。此外,2月境外機構配置情緒仍較高,在中債登和上清所淨增持310億元至1.28兆元,連續12個月增持國債。

  國泰君安證券覃漢點評稱,由上述數據可知,2月債市行情不單由銀行“早買早受益”的季節性配置需求驅動,交易盤大舉加倉甚至重新加杠杆也是重要買盤動力。

  供需關係生變

  利率波動歸根到底源於供需力量對比的變化。市場人士指出,今年1至2月,供需關係明顯有利於債市反彈行情的演繹,但進入3月份,債券供給節奏加快,疊加市場對資金面邊際趨緊的預期,以及監管對市場需求的抑製,供需關係正悄然生變,此前推動債市回暖的“主力軍”還能否發揮作用?被視為後續債市能否保持反彈的主要變數之一。

  從3月份開始,大部分債券發行開始恢復,尤其是地方債發行啟動,導致債券供給快速上升。據Wind數據的不完全統計,今年3月截至13日,已發行國債700億元、地方債570.52億元、政策性金融債1407億元,供給節奏較前兩個月明顯加快。

  中信證券明明表示,通過對往年利率債發行數據的統計看到,每年第二季度的發行量均高於第一季度,部分年份顯著高於第一季度,第二季度債券供給壓力不可小覷。

  中金公司指出,今年財政赤字率按2.6%安排,預計國債淨增量在1.43兆元左右;從節奏上看,今年前兩個月國債發行節奏與去年基本一致,但淨增相對偏慢,後期預計有一定的淨增壓力。地方債方面,今年地方債的淨增量可能要多於3.91兆元。預計3月和二季度,地方債供給壓力將明顯增加。

  而在金融去杠杆持續、監管政策將逐步落地的背景下,目前市場對債券需求的預期相對謹慎。明明認為,在當前實體融資需求韌性較強、資金持續從表外回歸表內的情況下,表外配債需求力量在收縮當中,表內相對青睞派生存款的高效能資產,債券配置需求恢復還需時間。另外,當前居民加杠杆進入下行周期,地方債務約束加強,融資需求有放緩趨勢。此外,在持續去杠杆、去通道、去委外,嚴控金融風險的背景下,金融監管的影響仍將繼續,對於債券需求負面影響較大。

  總的來看,債券的供需壓力仍是今年製約市場的一個重要因素。如中金公司所言,一季度由於發行量較低,並不能驗證這種壓力,需要到二季度,隨著國債、地方債和政策性銀行債開始密集發行,才能驗證這種供需壓力對市場形成多大的影響。

  經濟仍是關鍵

  除供需壓力外,目前市場對債市能否持續反彈的關注點還集中在基本面、政策面和資金面。綜合來看,資金面波動、監管節奏和力度,仍是影響市場短期波動的主要因素,但判斷“債牛是否回歸”的關鍵仍在於經濟基本面。

  分析人士指出,從資金面看,在全球貨幣政策處於緊縮周期、我國貨幣政策維持穩健中性的背景下,即便資金面因短期擾動有所波動,資金面緊平衡仍是大概率事件,整體有助於利率中樞水準企穩;從政策面看,金融去杠杆任務尚未完成,監管政策仍將陸續落地,但雙支柱調控下,監管協調推進預計對市場的影響相對可控。不過當前機構對經濟基本面的判斷分歧較大,未來經濟基本面對債市行情方向將起到決定作用。

  基於對經濟基本面的預期分歧,目前債券市場賣方機構形成了旗幟鮮明的兩大陣營。以海通證券、聯訊證券為代表的多頭,對“債牛回歸”充滿信心。

  海通證券薑超團隊指出,2018年以來社融增速持續回落,意味著經濟已步入去杠杆階段,而M2增速逐步趨穩,意味著金融去杠杆到了中後期,M2和社融增速差距縮小,意味著資金供需改善。薑超認為,無論是2017年末企業貸款利率的回落,還是今年以來債市的全面上漲,都印證利率的轉捩點已經出現,未來債市的每一次調整,都是投資機會。

  聯訊證券李奇霖表示,今年債券市場的驅動邏輯已經從防風險、強監管轉向了基本面。從年初的融資數據和周期品價格表現來看,企業融資難度在逐步加大,主動去庫存周期即將開啟,經濟基本面對債券市場的支持越來越明顯。

  而以華創證券為代表的空頭,則持相對明確的謹慎觀點。華創債券固收研究團隊指出,整體而言,1-2月經濟基本面並未顯示出明顯下滑的跡象,目前經濟尚未出現轉捩點信號,而通脹壓力依然存在;此外,美聯儲加息、金融監管、資金面收緊等壓力仍然存在,在目前的資金價格下,短端收益率下行太空已經十分有限,長端收益率在經濟支撐下也難有大幅度下行。

  孰是孰非,需要等待更多經濟數據的驗證,近期債市行情以震蕩為主,也體現了市場多空分歧加大。對投資者而言,市場人士指出,站在當前時點,考慮到收益率已經下行較大幅度,短期來自資金面和政策面的擾動因素可能增加,建議投資者暫且觀望為主,等待後續更明確的信號。

責任編輯:牛鵬飛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