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一戰的教訓:和平為什麽隻維持了20年?

2018年11月10日,民眾在法國貢比涅森林參加一戰結束百年紀念儀式。(新華社記者 鄭煥松/圖)

100年後的今天,人類社會的發展再次到達了一個抉擇的路口。在這個至關重要的時刻,一戰的教訓,不應該被輕易忘記。

2018年11月11日,法國政府在巴黎凱旋門前舉行儀式,隆重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一百周年,多國領袖應邀出席。法國之所以要出面組織這次活動,是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是在法國結束的——1918年11月11日法國時間凌晨5時,協約國聯軍總司令費迪南·福煦與德國政府代表馬修斯·埃爾茨貝格在法國東北部貢比涅森林雷道車站的福煦車廂裡簽訂了停戰協定,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的失敗而告終。

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反法西斯的性質不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參戰者主要為瓜分殖民地和勢力範圍而戰,在道義上沒有多少可取之處;而從結果上看,這場戰爭以德奧意(同盟國)為一方、英法俄(協約國)為另一方,歷時4年3個月,席卷歐、亞、非三大洲,參戰國家地區達34個,參戰人數大約有6500萬人。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使用了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不僅有機構槍和大炮,而且還有坦克、飛機、潛水艇以及生化武器,最終造成1000萬人喪生,2000萬人受傷,受波及的人口達15億以上,約佔當時世界人口總數的75.5%,戰爭造成的經濟損失約1700億美元。

而最終,那些戰前磨刀霍霍的國家並沒有從這場消耗巨大、你死我活的戰爭中得到多少好處,德意志、奧匈、沙俄和奧斯曼土耳其四個大帝國崩潰,英法雖然最終取勝但遭到嚴重削弱。可以說,這是一場性價比極低、得不償失的戰爭,是一場不折不扣的悲劇。

一戰的結束很快成了二戰的開端

但在戰爭開始之前,沒有人預見到這一結局,在1914年的人們看來,戰爭不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積極的和有益的,更重要的是,各國都認為戰爭會很快結束而自己會贏。德國參謀總長小毛奇的表態很有代表性:“我們已經準備好了,對於我們,戰爭越快越好。”這一點從當時人們對這場戰爭的稱呼——帶有正面意義的Great War,而不是後來更有中性意味的World War——就能看出端倪。

回望歷史,人們總希望從悲劇中總結出正面的、足以警示後人的東西。法國總統馬克龍在11月11日紀念儀式上發表的講話,就呼籲各國銘記戰爭的慘痛教訓,始終將和平放在首要位置,避免歷史悲劇重演。然而,正如黑格爾所說:人類從歷史中所得到的教訓就是從來不汲取歷史教訓。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殘酷並沒能阻止人們再次發動戰爭的腳步,一戰的結束很快成了二戰的開端。

在安排戰後秩序的巴黎和會上,法國總理克萊孟梭一心要報普法戰爭法國戰敗的一箭之仇,因此在何時何地召開會議、如何處置戰敗的德國等問題上,都以泄憤、羞辱德國為主要的考慮。1870年法國在普法戰爭中戰敗,包括皇帝、元帥、將軍在內的十幾萬人成了普魯士的俘虜,法蘭西第二帝國崩潰,普魯士通過這場戰爭實現了德國的統一。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宮鏡廳舉行加冕儀式,成為德意志第二帝國的皇帝。因此,克萊孟梭堅持在1919年1月18日凡爾賽宮舉行和會開幕儀式,並在開幕詞中肆意吊打德國:“生於不義,自當死於冤罪殺機”,極力主張削弱和肢解德國的工業,誓言要把德國“打回1870年”。而英美出於維持歐洲大陸均勢的考慮,反對法國的方案。

最終,和會經過長達5個月的討價還價,在1919年6月28日簽訂了廣為人知的《凡爾賽和約》,對德國提出羞辱性的條件:德國在歐陸喪失了13.5%的土地和10%的人口,海外殖民地被瓜分殆盡,軍力被削減至最低水準,並要支付1320億金馬克的戰爭賠款。與此同時,在英美的堅持下,德國戰前健全的工業體系基本得以保留。此外,由於奧匈帝國和沙俄帝國的瓦解,加上和會對民族自決權的強調,中東歐一夜之間出現了大批新生小國,客觀上形成了有利於德國施加影響力的權力真空。

二戰讓人類終於悟到了一些東西

因此,巴黎和會雖然在精神上深深羞辱了德國,卻在客觀上為德國日後的崛起保留和提供了有利條件,德國丟了面子,卻保住了裡子。有兩個人預見到了後果的危險性,一個是作為法國代表團成員的福煦元帥,他認為這份和約並沒有完全摧毀德國的戰爭能力,而只是羞辱了德國,這會讓德國人感到冤罪殺機,憑借留下來的工業體系,將來他們一定會再找機會復仇。另一個是經濟學家凱恩斯,他當時以英國財政部首席代表和首相勞合·喬治顧問的身份參加了巴黎和會,他反對和會提出的賠款金額,原因是德國在經濟上根本負擔不起,但無人理會他。凱恩斯選擇了辭職,回英國後撰寫了《和約的經濟後果》一書,明確提出針對德國的巨額賠款要求不但無法實現,而且會引發德國民眾強烈的復仇情緒。

歷史不幸被他們言中。1919年6月28日《凡爾賽和約》在凡爾賽宮鏡廳簽署,法國實現了完美的復仇;但僅僅20年後的1939年9月1日,德國閃擊波蘭,二戰爆發。顯然,一戰結束帶來的不是和平,而只是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短短20年的休戰。1940年6月,法國淪陷。德國人復仇的機會來了!希特勒下令將停放在博物館的福煦車廂拉出來停在了貢比涅森林,法德的停戰協定再次在福煦車廂內簽署,只是這次勝負雙方易主,歷史上演了輪回。此後,德軍將福煦車廂運往德國,在柏林市中心公開展覽。二戰後期,福煦車廂在盟軍的空襲下被炸毀,也有一種說法認為,在敗局已定的情況下,希特勒擔心德國再次在此車廂投降而受辱,遂下令炸毀了福煦車廂。

可以說,人類通過一次大戰沒有學會的東西,被迫通過代價更為慘重的二次大戰再溫習了一遍。這次,人類終於悟到了一些東西:兵凶戰危,無論如何不能輕易開啟戰端,所以二戰之後雖有冷戰,卻再也不曾出現多個大國直接大打出手的熱戰局面;當打和殺的聲音在民族主義的推動下甚囂塵上時,必須要有相應的製衡和反問,於是反戰成了西方社會的主流價值;戰勝國要克制復仇之心,通過國際機制與合作而不是羞辱來實現和平,於是出現了聯合國和歐洲聯盟。值得一提的細節是,11月11日法國的活動並不是慶祝一戰勝利,而只是紀念它的結束,這背後,是法德戰後的和解與合力打造歐盟的不懈努力。

而100年後的今天,貧富差距持續擴大帶來的底層的絕望感,民粹主義的上升和強人政治的回歸,昭示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再次到達了一個抉擇的路口。在這個至關重要的時刻,一戰的教訓,不應該被輕易忘記。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