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除了買買買,雙十一還是某個重要紀念日

100年前的雙十一,也就是1918年11月11日那天,德國政府代表同協約國聯軍總司令福煦在法國東北部貢比涅森林的雷東德火車站簽署停戰協定,德國正式投降。

《貢比涅森林停戰協定》的簽訂,宣告德、奧、土、保同盟國集團的徹底戰敗,第一次世界大戰至此結束

簽署停戰協定的火車車廂前

近100年來,關於一戰的著作有很多,但約翰·基根對戰役的描述是獨一無二的。其《一戰史》以中文世界罕見的深度詳述了一戰的進程,對交戰各方的總體戰略、重大戰役的戰術方針、戰爭領袖的才乾與局限、軍事技術的發展、偶然因素的作用等,均做出令人歎服的介紹與分析。

基根更在單純軍事史的基礎之上,關注戰爭的文化與政治維度,對戰爭中的“人”的因素寄予了深刻的同情,從而呈現出一幅令人激動、悲憫又不得不反思的戰爭畫卷。

約翰·基根,倫敦《每日電訊報》防務主編,英國皇家文學學會會員,當代最優秀的軍事史家之一

一、歐洲的一場悲劇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令人悲傷的衝突,它最終帶走了1000萬人的生命,使更多的人感情備受折磨,摧毀了歐洲大陸仁慈而樂觀的文化,而且在四年之後槍炮聲終於沉默的時候,留下一份政治敵意與種族仇恨的遺產——如此劇烈,以致不提及它們,就無從解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進程。

戰爭的仇恨易結難解。到1914年年底,也就是大戰爆發四個月後,2000萬法國男性——其中1000萬處於軍役年齡——中有30萬人戰死,60萬負傷。到戰爭結束時,將近 200萬人死亡,其中大部分是步兵,它是法國軍隊的主力,減員率是征兵數的22%。

傷亡最慘重的是最年輕的年齡組:1912—1915年入伍士兵的傷亡達到27%—30%。這些年輕人中的許多還沒有結婚。不管怎樣,到1918年,在法國有63萬名戰爭寡婦,以及大量被剝奪了婚姻機會的更年輕的女性。

1921年,20到39歲之間人群的性別比例為男子佔45%,女子佔55%。而且,在戰爭中傷殘的500萬人中,數以十萬計被列為“重度傷殘”,意指那些失去四肢或是眼睛計程車兵。或許最深重的痛苦由那些臉部受傷而致毀容的受害者承擔,他們中的一些變得如此駭人,只得在農村建立隔離居住區,供他們休養。

德國戰爭一代經歷的苦難與此不相上下。“1892—1895年齡組在戰爭爆發時正值19—22歲之間,人口數量減少了35%—37%。”總的來說,1870—1899年間出生的1600萬人在戰爭期間有13% 以每年465600人的速度喪生。

同大多數軍隊一樣,軍官隊伍遭受了最慘重的傷亡,陣亡人數為23%——常備軍中為25%——而士兵陣亡率為14%。幸存的德國“重度傷殘”者中,44657人失去一條腿,20877人失去一隻手臂,136人失去雙臂,1264人失去雙腿。另外還有2547人因戰爭致盲,一小部分人頭部受重傷,其中大部分後來死去。總計有 205.7 萬名德國人死於戰爭或在戰後因傷致死。

儘管德國是有統計死亡人數最多的國家——俄國和土耳其的死亡人數仍未精確統計過——但從比例上來看卻並非情況最嚴重的。情況最嚴重的是塞爾維亞。塞爾維亞的戰前人口為500萬,其中12.5萬士兵戰死或死亡,其他65萬名平民死於貧病交加。這造成了鋼彈15% 的人口損失。與之相比,英國、法國、德國約為2%—3%。

即使這些死亡率相對較低,但也留下了可怕的心靈創傷,因為它降臨在社會男性中最年輕、最有活力的那部分人身上。

二、一戰的進程

1.起因

第一次世界大戰又是一場並非必然的衝突。它不是不可避免,在第一次軍事衝突發生之前的充滿危機的五個星期裡,如果謹慎小心,並且人們心中共有的善意能夠發出聲音,導致戰爭爆發的一連串事件可以在任何一刻終止。

也許有人論證說“施裡芬計劃”是最近一百年來最重要的官方檔案,但紙面計劃對事件發展的影響不應被誇大。計劃並不決定結果。特定行動計劃引起的事件經常擴展到計劃之外,從本質上說不可預測。“施裡芬計劃”也是如此。絕不是它促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戰爭是1914年6月和7月許多人執行和未執行決定的結果,而不是德國總參謀部的一群或某個軍官事先設計的結果。

施裡芬計劃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由德國元帥阿爾弗雷德·馮·施裡芬擔任總參謀長期間(1891年至1906年)提出,德國總參謀部所制定的一套作戰方法。其主要目標為在未來的戰爭中,應付來自德國東西兩面的兩個敵國—俄國與法國(英法聯軍)的夾攻。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位繼承人弗朗茨·斐迪南被塞爾維亞青年刺殺成為大戰的導火線。但直到7月28日,奧匈帝國才向塞爾維亞宣戰。俄、法兩國表示支持塞爾維亞,英國暗中支持俄、法。8月1日,德國對俄宣戰;8月3日,德國對法宣戰;8月4日,英國對德宣戰。一場全面的戰爭就此開始。

2.進程

第一次世界大戰從大的進程來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1914年,德軍根據戰前制定的“施裡芬計劃”首先在西線發動大規模的進攻,由於馬恩河等戰役中法、英、比三國軍隊的奮力抵抗和俄在東線的進攻,致使德軍速戰速決的計劃破產;1915—1916年為大戰之年,出現了三條前沿上的戰役(凡爾登戰役、索姆河戰役、東線俄軍的夏季攻勢),大戰的戰略主動權逐漸轉移到了協約國一方;1917—1918年,美國參加對德作戰,德軍面臨雙線壓力,最終宣告失敗。

美國的參戰,使雙方的軍隊出現了不平衡。因為美國師的規模是法國、英國或德國師的兩倍,這支部隊按計劃將達到80個師近300萬人的規模。

3.後續

第一次世界大戰宣告了歐洲舊有格局的土崩瓦解。自文藝複興以來生機勃勃、自信樂觀的歐洲文化遭受重創,其影響甚至波及亞非廣大殖民地,因而以一種前所未有的劇烈程度和影響範圍塑造了現代世界。更重要的是,它種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種子。不理解這兩次大戰,我們就無法真正認識當今所處的世界。

二戰是一戰的直接產物,它造成了5倍於一戰的人員傷亡,以及無法衡量的、更加巨大的物質損失。1922年9月18日,阿道夫·希特勒向戰敗的德國政府提出挑戰,而17年後,他把這變成現實:“200萬德國人不能白白犧牲……不,我們絕不原諒,我們需要——復仇!”

三、約翰·基根對戰爭中“人”的描寫

1.埃德溫·沃恩這樣描述他的部隊前進的努力

我們艱難地前進,炮彈在周圍爆炸。有個人在我前面死死站住,我惱怒地咒罵他,用膝蓋撞他。他輕輕地說,“我的眼睛瞎了,長官”,而且轉過來讓我看他的眼睛和被彈片削掉的鼻子。“天啊!對不起,孩子”,我說,“在硬路上繼續走。”然後把他留在黑暗裡,他在後面蹣跚而行……

一輛坦克跟在手持斯普林菲爾德來複槍計程車兵後面,在泥濘裡慢慢前進,開火;過了一會,我再看它,只剩下一堆廢鐵,它被一枚很大的炮彈擊中了。現在幾乎全黑了,沒有敵人向我們開火;穿過最後一段泥路,我看到手榴彈在碉堡周圍爆炸,一隊英國士兵從另外一側衝了進去。當我們走近,德國守軍舉著手跑了出來……我們派16名俘虜穿過開闊地到後面去,但他們才走了100碼,就被德國機構槍打倒了。

2.一戰中的軍官

埃裡希·魯登道夫體格雄偉,個性堅強,無論在精神還是肉體上都無所畏懼,對上級的青睞也漠然置之,不招人喜歡,感覺遲鈍——他在後來的戰爭中失去了兩個繼子,但即使這樣也沒有動搖他執行上級命令的決心。

興登堡頭腦雖不出眾,卻以性格穩健著稱。儘管他和魯登道夫有眾多差異,一個是著名的武士,一個是中產階級的技術專家,但他們將會從一開始就像興登堡所說的,在“快樂的婚姻”中齊心協力。興登堡與生俱來的威嚴和魯登道夫堅決徹底的思維能力形成了完美的互補,這使他們成為史上最高效的軍事夥伴。

沒有人能夠預料結果,相比之下,人們很容易把經驗投射於未來。數百萬面目模糊的無名士兵是如何下定決心堅持到底,並堅信戰爭的目標?他們所做的正是大戰中無需懷疑的事情之一。同袍情誼使陌生人結下最為親密的兄弟關係,並提升為同生共死的血的紐帶。被戰壕塑造出親密關係的男人締結下相互依賴和自我犧牲的契約,比任何和平年代中的友誼更加牢固。這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最深奧的秘密。如果能理解大戰中的仇恨,還有它的愛,我們將會更加接近理解人類生活的奧秘。

- 版權資訊 -

編輯:趙陽 黃泓

觀點資料來自

《一戰史》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