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天底下誰先開始想出用「診寸口脈」的辦法,來辨別身體疾病的

診脈又稱為「候脈」「把脈」,更為常用的名稱還有「切脈」,儘管各種說法不盡相同,由於生活中常常能夠接觸到以「切脈」看病的醫生,人們對於脈診並不陌生。

天下誰最先開始利用診脈來辨別疾病的呢?

《史記》論「今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這部煌煌巨著以判斷句的句式確鑿無疑的稱扁鵲為診脈看病的鼻祖,而且扁鵲發明的「獨取寸口」更是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充分的肯定了切脈看病在當時的先進性。

在扁鵲開始採用診脈看病之前,《黃帝內經》早就已經提出過三部九侯診脈看病的理論可行性。《素問·三部九侯論》一書首先提出了「遍診法」來發現內臟疾病,所謂「以表知裡,以觀過與不及」,這在當時的解剖學發展還不甚成熟,各種醫療器械以及無菌操作更是無從著手的階段來看,是一個偉大的創舉。

不過,「遍診法」中的卻有一個先天不足,所謂「遍診法」其實就是醫生在看病時候,要仔細排查病人全身上下的大動脈搏動,三部者,頭面、軀乾、下肢三部者也,以候「天地人三極」,於是可以 「處百病,決生死」,不過仔細想來,卻是不太容易實現。

三部九侯本意是用以通過發現病人身上大動脈搏動異常來發現疾病,可是無論什麼疾病上來我們就是一頓「三部九侯」聽起來像是診病,做起來卻有點「耍流氓」的嫌疑了,不僅過程繁瑣,還會招致嫌隙,於是我們在後來才會發現扁鵲診脈看病是一項多麼超前的舉動了。

身體構造是如此複雜,以至於我們在研究人類自身幾千來,也沒有任何人能夠確鑿的說自己已經對於人類自身有充分的了解,為什麼單憑一個脈診我們卻能夠「以表度裡」從而發現身體中所隱藏的疾病呢?

其實脈診實實在在的反映了中醫學中一個重要的「整體與局部」認識疾病的辦法,寸口脈診能夠察脈看病的關鍵在於寸口乃是十二經匯聚的場所,《難經》書中認為「寸口者,脈之大會也」,而在我們現在的認識來看,手太陰肺經恰是經過寸口,也正好是手太陰肺經原穴「太淵穴」所經過之處,十二經氣匯聚於此,而「肺朝百脈」,一經病變,安能不從寸口脈中反映出來呢?

【本文由「金蘭中醫學社」新媒體獨家出品,圖片來源於網路。作者千鍾粟,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