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你有什麼脈診心得想和大家分享?」精彩回復集錦

你有什麼脈診心得想和大家分享?

書友們的留言真是精彩紛呈,你對脈診又有什麼看法呢?

互動集錦

1

@丁勝-淡成-南京(脈醫)(截止次日7:00點贊數第一名)

切:是通過按摸脈搏跳動的快慢強弱等來診斷疾病。《史記》:「今天下言脈學者,由扁鵲也」,西漢桓寬說「扁鵲撫息脈而知疾所生」。《黃帝內經》有脈論。《難經》是我國第一部脈學專著。後有晉?王叔和的《脈經》。張仲景的《傷寒論》則是對《內經》和《難經》脈學的經典運用。李時珍作《瀕湖脈學》,是脈學入門的好教材。近代中醫學家張山雷的《脈學正義》也是脈學經典。朱丹溪的《脈學證治》結合臨證,強調「先脈診,次審因,次辨證。」,「必先求諸,而因,而證,而治,四者井然」。其他經典及近、現代名醫大家的專論或醫案也不勝枚舉。經典醫案都會把脈象做為一個重要的斷病依據記錄在案。並與舌象並稱為脈象,舌象。足見切脈的重要性。

經絡學中的脈會——「太淵」,就是我們現在常用的把脈部位——掌後橈動脈淺表部位。俗稱寸口。所謂「獨取寸口」是出自《難經》,推廣於王叔和,即省去虛裡、跗陽等的脈診法。延用至今。

「肺朝百脈」。脈學雖難,必有其徑。「聞道有先後」,「入門既不難」。持脈之道虛靜為保…學子不必為一時之困頓而卻步。也不必心急,有機會接觸了解一下S振蕩中醫。宇宙是萬物全息一體,脈是人體外應天地內應氣血循行的力度、充盈度、溫度、均勻度、平滑度、流暢度、黏稠度隨時空變化的客觀變數。診脈就是診一氣之順逆,調脈就是調氣機!王永民老師說:憑脈辯證唯脈無症,離一切相,不離真相!

@五易中醫掌門~樂陽子

脈分五法,一曰,脈有陰陽,何謂也?(見傷寒第一句,地易診法)二曰:脈有三菽六菽重者,何謂也?(見平脈法)。三曰:六經之脈何謂也(傷寒例)四曰:脈有三部九侯,有陰陽,有輕重,有六十首,一脈四變,離聖久遠,各自是其法,何以別之?(難經十六難)五曰:脈似全息何謂也(見現代脈學如許某大醫脈神)

@名流(濟南)

近年在書友會的撰文、留言中,我多次提到脈診。我的做法是:「注重問診,雙手同診,左右對照,綜合分析,據脈再問"。在拙作《脈診探驪》中我槪括為:

望聞察病,既得粗形,其似邪實者,當於脈之有力處留意,其似正虛者,宜於脈之細弱處著眼,詳察脈主何症,更辨寸尺部位,審其脈之相兼,知太過與不及,參以六淫七情之變,考之面色舌象所主,則臟腑氣血虛實、疾病表裡寒熱可明,據此再問,病無遁形。

曾編四言歌訣:

望聞在先,得其大觀,脈有三獨,獨處藏奸。先察脈體,浮沉舉按,再看部位,寸尺要辨。臟氣不同,肺浮肝弦,心洪腎沉,脾胃和緩。先後上下,左右同觀,何以知獨?同位相參。二關最大,尺為第三,胃神根平,違此病添。左右相等,便享天年,左右不勻,則見所患。五行乘侮,氣血食痰,六淫七情,倶當同參。

6

@李偉亮

《內經》說,能合色脈,可以萬全。脈者可以決死生,知病所。知陰知陽,無與眾謀。

脈診之綱,一氣流行,人天相應。春弦夏浮秋毛<澀>冬沉<石>,其陰陽消長因時而漸變,有來龍去脈,有主客,一體觀,不割裂,屬道是綱。綱舉目張。

4

@生脈飲

中診老師是血液科教授,他根據多年經驗,提出:右關洪大,白虎湯主之。

他還說:寸脈摸不到不用慌,關係不大,寸脈浮滑數洪弦則有病。前幾天,兩人胸悶不適,只是小疾,舌尖紅,苔黃,摸到兩個人為左寸浮滑,右脈正常,用加味逍遙散,將丹梔量稍微加大,再加了6g黃芩,效果還不錯。

5

@逸星

左脈微弱血不足,右脈豁大有力陰火起,六味地黃丸加五味子、炮薑、益智仁、可以退邪火。

脾脈頓細,腎脈重按無力不清,外無表證,宜補中益氣丸。

凡脈浮大數,或兩手俱浮大數,或輕取浮大重按虛小,或腎脈重按不清皆是中氣不足。微緊、微數、微弦皆系脾胃不足。

@切脈診病,以脈開方

切脈可得知陰陽五行臟腑氣血虛實升降出入情況,進而知病機,確定理法方葯。

學脈、研究脈最大的誤區:隻重視28脈,將重點放在脈象下,而不明脈理。

脈象的最大難點:不是摸不出脈象,而是不知如何分析手下脈象所代表的意義。所以脈學的核心在於明脈理,「不要死在脈象下,要活在脈理中」。脈理,簡而言之,概括為八個字:陰陽五行一氣升降。

陰陽五行脈法,首辯陰陽平秘,在辯臟腑氣血出入升降失常,查一氣周流通道異常,最後明五行之間是否異常,形氣神互參,以脈辯病,以脈辯證,方脈對應,脈葯對應,以脈用藥,以脈開方,大道至簡。

6

@靜敘

先正本清源:

以難經和脈經的三部和六部分候,定臟腑十二經脈。右左關部定脾胃肝膽,右左寸部肺心,左右尺為腎諸家無異議。大小腸,手厥陰心包,手少陽三焦,命門的定位後世諸家異議較大,有興趣可以搜索三部九侯脈法――寸關尺配五臟術數模型

次定脈形:

以脈的部位、至數、形狀、相類,相反。此可參考醫宗金監傷寒雜病論辨脈法,平脈法。

後博各家雜說。

9

@飲水思源好

望、脈診之妙在於靜,醫者心靜,寧靜致遠,可以感應患者病症之部位及癥狀、虛實。如感覺婦人臍下空虛,有可能子宮已切除,這種情況已憑脈證實數例。又如病人的疼痛部位,頭項肩頸腰胸四肢上下,均可感應到具體某一個點上。醫者心靜靠練氣,非數年不可。有醫者未把脈,先把患者感受告之,令患者對醫者充滿信。唯此類醫者萬不及一也。或電話聞聲,亦可確知。奧之奧也。又28脈實用十字,大小長短深淺快緩勻亂之變也。不知者請勿噴。

9

@?寶劍

脈診口訣概括:

浮與沉,表裡辨;數遲脈,辨熱寒;

脈洪大,內熱燔;脈象微,氣息奄;

緊如繩,主痛寒;弦如弦,病主肝;

細如絲,血虛見;弱如綿,主虛寒;

滑如珠,孕或痰;澀精虧,脈來難;

促結代,臟氣衰;此口訣,供借鑒。

脈有真假、隱伏、反關、怪脈、死脈等,分述如下:

1、真假脈:如熱證脈澀細,寒證脈反鼓指。

2、隱伏脈:如中寒腹痛脈不出,外感風寒,將有正汗,脈也不出。前人雲:一手無脈名單伏,兩手無脈名雙伏。

3、反關脈:正取無脈,反在橈骨之上,或見左手,或見右手。

4、怪脈:兩手之脈,異如兩人,或乍大乍小,遲數不等。又叫祟脈。

5、死脈:共有10種,前7種名曰七怪脈,後三種名三不治脈,見到了都是絕象。

七怪脈:

1、魚翔:沉候細靜,浮候搖擺,前人形容它本息末搖,有上無下,如魚遊於水。

2、蝦遊:慢慢的來,忽然有一次跳躍。脈訣雲:「魚翔似有又似無,蝦遊靜中忽一躍」。

3、雀啄:來如鳥啄食,止而復作。

4、屋漏:如雨後簷漏之水,久時一滴。脈訣雲:「雀啄連來四五啄,屋漏少刻一點落」。

5、解索:(亦作奇索) 解索就是鬆繩子。來時亂如解索,乍疏乍密。

6、彈石:脈訣雲:「彈石硬來尋即散」。

7、沸釜:來如釜中沸水,一無根腳。

三不治脈:

1、偃刀:浮之小急如刀刃,按之堅大且急如刀背,其至數無準,無進無退。

2、轉豆:即經所謂,如循薏苡子,累累然,狀短實堅強,並無息數,真藏之脈。

3、麻促:如麻子之紛亂細微至甚。

6

@星

脈診是總體宏觀評價(人)病人旳身體健康病性情況,除心律病症可直接定病外,一 般都不是一病一症的表現。通過脈診可評估病人陰陽表裡寒熱虛實的性質,古代醫 學家充分運用現代的資訊理論。(所以我們的先人太偉大了,還有經絡對應了電波, 雖然看不到但是確實有)在努力發掘發揚古代脈學理論實踐中,趙紹琴李士懋等諸 位老前輩的著述對脈學貢獻巨大,對後人啟迪教誨,應用指導造詣高深。

4

@鍾光耀

在平靜,溫和環境下診脈,知脈勢而懂病勢,知脈理而懂論治,確定方葯!在服藥間,可反覆觀察脈象,對比而獲得治癒!

9

@李瑞文(朋友)

仲景的脈診不是脈學領域的尖端,但是是診病思路的大方向,掌握大方向,才可制定病位和病性。

版權聲明: 1、本文來源於網路,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僅供臨床思路參考,非中醫專業人員請勿試藥。 2、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信息。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刪除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