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二神丸+五味子散=四神丸

不少人體內有濕。身體的濕氣多了,會像陰雨天裡沒曬乾的穀子,慢慢化熱,形成濕熱。濕熱最初可能停留在中焦脾胃,隨著地心引力,以及時間長了脾胃扛不住,濕熱開始下注,腎便成了駐紮地之一,導致陽痿、痛風性關節炎、四肢痿軟等病症的產生。

這是脾不好影響到腎最直觀的展現。反過來,腎不好,存在於左腎右腎間的命門之火不能溫煦脾土,會導致清陽不升,這一點在五更時分表現最明顯。其時正為陽氣生髮之際,清陽升不起來,便只好往下走,腹瀉於是產生了。這就是中醫所稱的五更泄瀉。此病藏於腎,治宜下,而不宜治中。四神丸專攻此病。

組成:肉豆蔻(生用)60克 補骨脂(炒)120克 五味子60克 吳茱萸120克

製法:將上藥搗爛成末,加紅棗50枚,生薑120克,切碎,用水煮至棗熟,去薑,取棗肉和葯為丸,如梧桐子大。

方用肉豆蔻補脾,用補骨脂五味子補腎陽,再用五味子止瀉,吳茱萸燥脾溫中,葯少力專,溫腎暖脾,澀腸止瀉,以至溫補固澀之力強,效用如神,故名四神

如果將四神丸加以簡化,去掉五味子、吳茱萸(此二味合方,稱五味子散,主治腎泄),便是《普濟本事方》所載二神丸,其以肉豆蔻補脾,破故紙(補骨脂)安腎,故稱二神。

組成:破故紙(炒香)四兩,肉豆蔻(生)二兩。

製法:將其搗爛為細末,加大肥棗四十九個,生薑四兩,切片同煮,棗爛去薑,取棗剝去皮核,用肉研為膏,入葯搗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鹽湯送下。

此方具有溫脾暖胃,進食固腸之功效。主治腎瀉,脾瀉。

《外科發揮》認為:一切脾腎俱虛,清晨作瀉,或飲食少思,或食而不化,全不進食,或作嘔,或作瀉,或久瀉不止,脾經有濕,大便不實者均適用。

《飼鶴亭集方》也說,其適用於脾胃虛寒,食少瀉痢,腰痛脾瀉,屢投補劑不應者。

一個問題:中藥裡補脾葯和補腎葯那麼多,為什麼二神丸單單選擇了破故紙和肉豆蔻呢?

《醫方考》作完美解答:脾主水谷,腎主二便,脾弱則不能消磨水谷,腎虛則不能禁固二便,故令泄瀉不止。肉豆蔻辛溫而澀,溫能益脾,澀能止瀉。破故紙味辛而溫,辛能散邪,溫則暖腎,脾腎不虛不寒,則泄瀉止矣。

第二問題:二神丸和四神丸為什麼都要加入大棗和生薑呢?

由於大棗補血補脾又益胃,薑暖胃驅寒又溫肺,故正與兩丸之效對應。而二神丸又有鑽胃丸之名,可說和薑棗的效用貼切。且薑棗也常用於中藥方劑中,比如著名的小柴胡湯、小建中湯裡,就有它倆的身影。

而對於養生而言,薑和棗一道泡茶,具有溫中散寒、止嘔、燥濕消炎的作用。能保護胃粘膜,對胃潰瘍有明顯抑製作用。對風濕性關節炎,腰肌勞損,也有較好的效果。

第三問題:二神丸、五味子散、四神丸有什麼內在聯繫?

《古今名醫方論》作完美解答:

二神丸:脾虛不能製火,是因為腎虛不能行水,故二神丸之君葯補骨脂,以其辛燥,入腎以製水,佐肉豆蔻之辛溫,入脾以暖土,丸以棗肉,又辛甘發散,為補陽之劑。

五味子散:脾虛不能製火,還有一個原因是命門火衰不能生脾土,故以五味子之酸溫,以收腎宮耗散之火,助其生髮氣機,以培脾胃之土。佐吳茱萸之辛溫,為水氣開滋生之路。

故二神丸和五味子散,病因雖異,見症則同,都是水氣泛濫惹的禍。故可互用以助效,也可合用以建功。

而這個合用建功,便是指四神丸了。可用於腎陽不足所致的泄瀉,症見腸鳴腹脹、五更溏瀉、食少不化、久瀉不止、面黃肢冷。

中醫理論:「脾喜燥不喜濕」「脾陽根於腎陽」,都可在四神丸得到展現呢!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