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懷袖雅物:扇面收藏必備的文化常識

關於折扇的由來

扇子古時稱“仁風”,即仁德之風。據《晉書·袁巨集傳》記載,太傅謝安很欣賞袁巨集的才華,在其走馬上任之前,謝安贈送他一把扇子,作為踐行的禮物。袁巨集回答說:“輒當奉揚仁風,慰彼黎庶”。按照國語的解釋,仁政可為黎民百姓造福,仁德之政的實施應該入風而行,既要及時,又不可過於激烈。至此,“仁風”就成為扇子的別名。

扇子的功能不僅僅是扇風送涼,還可以遮日、擋風、避雨等,功能很多。材質也非常多,有竹、木為骨,以絹帛、錦繡、紙張、羽毛等為面。三國時的諸葛亮經常手拿一柄鵝毛扇,風度翩翩,被後人當作智慧的化身。“羽扇綸巾”也就成為瀟灑風度的代名詞。早在晉代,扇面書畫已經形成風氣。王羲之和王獻之都曾有過創作扇面書法的記載。我們也看到有大量的書畫扇面被保存下來,扇面由於具有實用功能,經常使用,很容易破損,為了保存方便而將其拆下裝裱成冊頁。

我們目前所經常使用的“折扇”,據北宋郭若虛的《圖畫見聞志》記載,本傳自“倭國”,即日本,後來經過高麗(即朝鮮)傳到中國,當時並未流行開來,到了明成祖朱棣開始,對折扇極為喜愛,經常賞賜給大臣,後來逐漸成為風尚。折扇引其便於攜帶,折疊方便,所以上自名門望族,下自庶民百姓都極為喜愛,特別是得到了文人雅士的寵愛,被稱為“懷袖雅物”,並一直延續至今,幾乎成為文人的必備之物。折扇本身的製作極為講究,從扇骨的雕琢到扇面的書畫及扇套、扇盒的製作等,無不追求精致高雅。

折扇的扇骨一般是由十六股竹片組成,中間有十四道大折痕,有二十九道小折痕,這些對於普通藏家或許不甚重要,但對於書畫家來說就極為重要,特別是書寫小楷的書法家,必須根據扇面的折痕數量來安排文字的位置和數量。

近現代折扇的尺寸雖然不盡相同,但大致的高度都在18—20cm之間,扇子寬度在50—53cm之間,超過這個尺寸就屬於較大尺寸了。

關於扇骨的知識

扇骨分為有斑紋和無斑紋兩種。一般來說,雕有書法、人物等文字或圖案的扇骨都是選用無斑紋的上等竹片,而帶有斑紋的竹子為了最大限度地保留斑紋的造型,就很少在扇面刻畫文字或圖案。

首先說有斑紋的扇骨。就目前市場上流通的以湘妃竹為最。湘妃竹又名斑竹,因外皮生有大小疏密不等的褐色斑點而得名,生長期僅有兩個月,產量特別低,所以價格很昂貴。買湘妃竹扇骨一定要分清新老,不能因為上面有斑點就一概而論。其中紫花臘底可以說是湘妃竹扇骨中的上品,紫花圓潤豐滿,與暗黃底子的分野清晰,這也是分辨年代的根據。至於判斷湘妃竹扇骨上的斑點是否為烙燙,按照薑維群先生在《竹製扇骨的品類與特點》一文中的說法:“一般是一望即知。烙燙的斑點較規則,不自然。另據文物行人說的一個訣竅,就是閉上眼用手摸,手觸摸被烙燙處,如果是凹癟下去的,是燙花,如花斑凸出來的是真湘妃竹。另外,湘妃竹一般較細,直徑較小,剖開做扇,大骨正合適,內側露出竹芯呈淺凹狀。如果是烙燙的竹子,一般無此凹狀。”

其次是無斑紋的扇骨。扇骨一般以圓腳和方腳為主。從製作工藝上看,無疑圓腳的更加費力,看上去更為精致講究,但方腳扇骨更為簡潔,更符合文人雅士的喜好。扇骨的雕刻分為陰刻和陽刻兩種。陰刻就是直接刻出所需要的圖案或文字;陽刻又稱為“剔地陽刻”,就是將無用的部分剔掉,保留凸起來的圖案。扇骨上的雕工,從主題到技法都有雅俗高下之分。陽刻耗時費功,平地陽刻比沙地留青更費功時,但易入能品,勤謹的工匠亦能為之。陰刻看似簡易,實見功力,一刀下去即成定局,不能修修改改。陰刻刀法多變,線條講究刀味,與書畫篆刻的親緣關係較近。此外,還有在圓腳上裝飾以其他材質的包被物,使之看上去更為高貴。

雕刻精良的扇骨本身就是十分難得的竹雕藝術,目前市場上已經形成相當規模的竹雕藝術品市場,甚至自清代開始已經出現了竹雕拓片。當然,這種拓片一般用在面積更大的筆筒或臂擱之上。

關於扇面的保存與賞玩方式

扇面的保存與家具相近,適度地、正確地使用可以更好地延長其壽命。

賞玩成扇講究很多,比如拿扇,手要洗淨;打開或收攏折扇時易於損傷扇面,應該握住扇子下部輕輕撚開,而不是手捏扇紙部分掰開或者拿著折扇猛力開合;扇子打開後,不要用手隨意指點、掰捏,這樣不僅會磨損扇面,還會將手上油漬、汗液留在扇面上,使扇子的美觀和品相大打折扣;另外,扇子打開後,如要與同觀者交談,也應掩住口鼻,不要將唾液噴濺在扇面上。

更為重要的是,成扇比一般字畫更重成品相,不要輕易揭裱扇面或更換扇骨。揭裱重裝對扇面的破壞性極大,不僅使扇面上的書法、繪畫傷墨傷色,失去原有的筆墨精神,破壞了折扇書畫原有的完整性,還使扇子不耐久藏,觸手僵硬。有的藏家一遇折扇稍有傷損就把折扇揭下裝裱成扇頁鏡心或者書法、繪畫上下形式的掛軸,並將原裝扇骨棄置一旁,無意中成了本就稀缺的成扇藝術作品的“殺手”。

現代收藏正走向越來越精致化的時代,“暴發戶”越來越少,藝術品的文化含量在不斷加深,扇面這種集實用性與藝術性、視覺美與材質美的傳統形式會越來越受到藏家的青睞。

原文作者:楊豔麗

原文來源:《收藏投資導刊》2018 年4月刊《扇面收藏的那些事兒》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刪減)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