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利維坦》姊妹篇出版 霍布斯披露英國內戰緣由史

英國脫歐波折不斷,但事實上早在17世紀,他們就已經為要不要君主製打了數十年內戰,君主製也因此喪失了他的統治基礎。被譽為“現代政治學之父”的思想家霍布斯就誕生於這一時期,傳統觀點認為,他的政治哲學正成形於此。

晚年的托馬斯·霍布斯。

霍布斯曾經在他的名著《利維坦》裡提出了自然狀態假說,在霍布斯看來,國家就像一個偉大的巨人或怪物

(利維坦)

一般,它的身體由所有的人民所組成,它的生命則起源於人們對於一個公民政府的需求,否則社會便會陷入因人性求生本能而不斷動亂的原始狀態。而今這部出版於英國戰火暫停、共和國成立後的1651年的著作,已經成為舉世皆知的政治學名著,《貝希摩斯》一書則是霍布斯在晚年所作的姊妹篇,敘述始於1637 年導向內戰的政治時代,終於 1660 年的查理二世複辟。“貝希摩斯”一詞同樣出自《聖經》,為上帝用黏土創造的陸地怪獸,和海上怪獸“利維坦”的命名遙相呼應。在《貝希摩斯》一書中,霍布斯回顧了英國1637-1660年的政治動蕩,揭示了英國內戰的根源,這本書在其政治思想史上,同樣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有助於了解霍布斯政治哲學的歷史背景和應用實例。

《貝希摩斯》, 【英】托馬斯·霍布斯 著,李石 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年4月。

4月14日,在北大書店內,《貝希摩斯》中文版譯者李石與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唐文明、中國人民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陳偉針對霍布斯的這部晚年遺作展開了對談,為讀者重新發掘這部經典著作的成書趣事,以及該書對於霍布斯在政治思想史上的重要價值。

“貝希摩斯”在霍布斯生前並沒有出版

該書的譯者李石首先談到《利維坦》和《貝希摩斯》之間有著某種非常緊密的關係。李石提道,在世界歷史的劃分當中,英國革命被許多史學家當作是整個現代史的開端,而《貝希摩斯》這本書是霍布斯對於這段現代史開端親歷親述的著作。而之所以以貝希摩斯這個怪獸來命名,是因為霍布斯雖然沒有明確提及該書的標題是“貝希摩斯”,卻把這一名字書寫在手稿的扉頁上,通過其他一些通信也可以印證,貝希摩斯是這本書最合適的標題。

李石表示,《利維坦》以《聖經》怪獸利維坦命名,實際上是把利維坦作為國家的主權者,而且在霍布斯的政治學著作中,主權和主權者都是尤其重要的概念。同樣,貝希摩斯也是對宗教背景之下教權的一種隱喻,“英國革命最開始是因為教派的紛爭而引發的一場宗教革命,在霍布斯所處的時代,宗教紛爭非常激烈,而教權和政權之間的鬥爭也非常激烈。所以與《利維坦》相對應的,還有另外一個很重要的權力,就是教權。”李石注意到,宗教改革領袖馬丁·路德在一些論述中,將“貝希摩斯”當作教權的代表。

活動現場,李石(中)談到了《貝希摩斯》這部經典著作的成書趣事。

《利維坦》是霍布斯整個政治理論的呈現,李石注意到《貝希摩斯》在論述方式上與《利維坦》有很大不同。在《利維坦》中,有證明、有觀點、有論證,是一種思辨的論述方式。而《貝希摩斯》是一部政治史作品,通過對話的形式來完成,包含了對話、史實、爭論、文件等描述。選擇以對話的形式來寫,是因為在西方哲學的源頭,對話是非常重要的形式,在柏拉圖的《對話錄》中,蘇格拉底所有思想都是以對話的形式產生出來的。在政治哲學當中,對話的關鍵意義,在於辯證法的演變。雖然在柏拉圖之後,很少有人再用對話的形式書寫,但霍布斯希望借助這種巧妙的表達方式,用長者和學生的身份,比較隱蔽地表達自己比較偏激的政治觀點。

《貝希摩斯》這本書寫於約1668年,是霍布斯晚年的一部著作。李石提道,這部書寫出來後,獻給當時複辟之後的國王查理二世,但查理二世沒有允許它出版。“為什麽不允許它出版?因為查理二世當時顧及教會的意見,顧及教會對於霍布斯的看法。”李石說,霍布斯所處的年代是一個宗教年代,但他卻站在國王的立場上,認為教權和主權都應該屬於國王,還時常在論述當中抨擊英國教會。

李石認為,霍布斯很有可能是一個隱蔽的無神論者,他是保王黨。李石曾經於2017年向牛津考訂版《貝希摩斯》的編輯詢問霍布斯終身未婚的原因,但編輯卻認為霍布斯很可能結過婚,只是沒有去教堂舉行婚禮,並由此推定他很有可能是無神論者。在西方特別是英國當時的歷史環境下,無神論者可能會招來很多人的偏見。李石說,該編輯向自己提道,有一位思想史家考察到,霍布斯有一個傭人經常給他打掃衛生,他和這個傭人可能是婚姻關係,但他不會去教堂,是無神論者,所以在傳記當中記載他沒有結婚。在霍布斯去世幾年後,一個非常機緣巧合的時刻,出版商才得以出版這部著作。

“貝希摩斯”是為了獲得世俗權力的怪獸

唐文明注意到《貝希摩斯》其實有兩個視角,一個是英國史的視角;另外一個是政治哲學和政治思想史的角度。從政治哲學的視角出發,唐文明提到這其中有兩個主題,其中有一個是公民宗教的問題。

在《貝希摩斯》中,霍布斯講到了查理一世和議會鬥爭被殺頭,後來經過真空時期,克倫威爾當上護國主,然後再到查理二世回歸。所以這本書的最後一部分,兩次提到“國王的回歸”。唐文明說,站在世俗的角度,利維坦恰恰是秩序的意思,從這個角度說,霍布斯筆下的利維坦至少已經趨於中性化,但貝希摩斯仍然是一個怪獸,貝希摩斯是為了獲得世俗權力的怪獸。站在霍布斯的立場上,這絕對是很壞的怪獸。

“《貝希摩斯》講的是國王和議會的鬥爭,但是國王和議會鬥爭的根源是什麽?是世俗的政治權力跟宗教權力、教會權力之間的關係。”霍布斯提到最近出版的《公民宗教:政治哲學史的對話》一書,公民宗教一次最早是由盧梭提出,但羅納德認為,盧梭提出公民宗教的概念,有可能來自於霍布斯的宗教崇拜。

《公民宗教:政治哲學史的對話》,【加】羅納德·貝納 著,人民文學出版社2018年12月版。

唐文明提道,公民宗教是歐洲的歷史問題,指向宗教權威與政治權威的衝突及如何解決。“所謂宗教權威,在歐洲歷史上主要是基督教的教會權威,中世紀有一個教皇革命,教皇有自己的政治。”唐文明說,公民宗教理論立論的地帶是介於古代的神學政治,霍布斯擔心宗教權威超過世俗政治,使得國家不能統一,一個人既作為教徒又作為國民,同時效忠於兩個權威造成分裂,所以他希望能夠把教權放在世俗權威之下,在西歐或者歐洲歷史上這是非常重要的。

唐文明發現,《貝希摩斯》對大學的理解也非常有意思,他認為大學是教皇的陰謀,在書中說大學對於國家來說就是特洛伊木馬。這可能跟歐洲大學的起源與教宗、梵蒂岡等有很大關係,現代意義上的大學並非如此。在歐洲歷史或者大學歷史上,曾經有這樣一個前身。

《貝希摩斯》整本書的對話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從理論上探討了為什麽會引發英國內戰,英國內戰的原因以及它的根源。霍布斯追溯到宗教和主權的關係,討論了什麽是精神權力、什麽是世俗權力、教會應該擁有哪些權力、國王應該擁有哪些權力,對此進行了深入細致的探討。第二部分是當時議會派和保王派之間的鬥爭,對雙方發表的很多聲明、法令和辯論的文獻資料進行了分析和討論,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是對整個內戰歷史的概括,比如主權的輪換。顯然這是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是奠定整個現代社會基本的政治制度和基本的政治思想的時代。

霍布斯至今影響巨大得益於現代化論述

柏拉圖的《理想國》和霍布斯的《利維坦》被陳偉認為是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的兩本代表性著作。而兩本書之中,霍布斯的《利維坦》更加重要,因為這有助於我們理解現代政治思想,“你一旦深入進去以後就會被他那種清晰的、理性的思考所折服。他是展示一種獨特現代政治哲學或者相關科學的一個人。”

《利維坦》是霍布斯比較成熟時期的作品,《貝希摩斯》創作於《利維坦》之後,陳偉說,這兩本書都是理解霍布斯成熟思想的重要依據。他注意到,霍布斯並沒有過多講述英國內戰的歷史,相反他分析了內戰的原因,這些原因包括了教會和大學。霍布斯提出了自己的結論,擁護和平,反對內戰,“他認為內戰爆發,臣民應該認識到自己的義務。”

陳偉提道,霍布斯把現代政權建立在理性基礎之上,強調的一個核心道理是保護和服從的關係,但有些人領會不到服從是臣民的義務,霍布斯在《貝希摩斯》裡提到了很多相關的義務和責任。當然,如果看過《利維坦》,就會發現,權利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因為整個國家是從個人的權利往前推導逐步產生的,所以兩本書對照著去看會好一些。”

“霍布斯之所以到今天還發揮巨大的影響,不是由於他是保王派,雖然他當時確實支持王黨。而是由於他的論述方式非常現代,基於完全徹底的個人主義、個人的權利和自我保存,推導出現代政治秩序。”陳偉指出,霍布斯強調現代政治秩序的核心是安全,而不是自由。他注意到霍布斯反對所有個人和國家之間的中間力量,“現代國家構建的核心,霍布斯講得非常清楚,就是清晰的個人再加上清晰的主權。”陳偉也提道,對於霍布斯的研究,也並非全然讚同,比如埃裡克·沃格林就是一種批評的態度,但我們依然要發現霍布斯的偉大之處。對比閱讀《貝希摩斯》,有助於了解《利維坦》中政治觀點的誕生歷史背景,以及之後產生各種爭論的緣由。

霍布斯生活的年代正好是整個世界現代史的開端,他親身經歷這樣一個歷史的巨大變革,他的政治理論正是對這個變革的反思。李石說,霍布斯重要的意義在於他對於現代政治制度,以及現代政治思想的重要性。李石提道,大部分學者將霍布斯視為現代政治學之父,是因為他提出或者重新發現了“權利”這個概念,構建了社會契約論,並且親歷了這個巨大的歷史變革,《貝希摩斯》在其中傾注了許多霍布斯自己的情感,是一個政治思想家寫的政治史的著作,而這是非常獨特的。在回答現場讀者問題的環節,陳偉還補充說明,霍布斯的學說不是沒有上帝,他的學說標誌著西方宗教改革的完成。宗教對西方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霍布斯強調宗教成了個人的私事。

作者 新京報記者 何安安

編輯 安也 校對 翟永軍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