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華為高薪的本質是導向持續衝鋒

作者:哢 嚓

來源:藍血研究(lanxueyanjiu)

藍血研究文章,如需轉載請通過後台向公眾號申請

華為價值分配的核心理念是,以奮鬥者為本,導向衝鋒,導向員工的持續奮鬥。

一、不讓雷鋒吃虧,向奮鬥者傾斜

價值分配導向,華為最核心的定義是,報酬,不讓雷鋒吃虧,機會,向奮鬥者傾斜。

《華為基本法》中核心價值觀的第五條闡述的就是利益分配,“華為主張在顧客、員工與合作者之間結成利益共同體。努力探索按生產要素分配的內部動力機制。我們決不讓雷鋒吃虧,奉獻者定當得到合理的回報。”

“我們建立各項制度的基本假設是,員工是努力奮鬥的,而公司決不讓雷鋒吃虧。”

“華為價值評價標準不要模糊化,堅持以奮鬥者為本,多勞多得。你乾得好了,多發錢,我們不讓雷鋒吃虧,雷鋒也要是富裕的,這樣人人才想當雷鋒。”

“我們呼喚英雄,不讓雷鋒吃虧,本身就是創造讓各路英雄脫穎而出的條件。雷鋒精神與英雄行為的核心本質就是奮鬥和奉獻。雷鋒和英雄都不是超純的人,也沒有固定的標準,其標準是隨時代變化的。在華為,一絲不苟地做好本職工作就是奉獻,就是英雄行為,就是雷鋒精神。”

“華為人的付出不是白付出,而是要讓付出者有回報,華為人創造了價值要回報價值創造者,機會要向奮鬥者傾斜,我們奉行不讓雷鋒吃虧的理念,建立了一套基本合理的評價機制,並基於評價給予回報,盡量給員工提供好的工作,生活、保險、醫療保健條件,給員工持股分紅並提供業界有競爭力的薪酬。”

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管理學教授肖知興對此評價說,中國當代著名企業,對員工形成最重要的精神激勵的,往往不是與商業結合得更緊密的使命和願景,而是更靠近道德的核心價值觀。一個道德信條,成為激勵創業者、激勵高管團隊、激勵全體員工的最深層、最強大、最持久的內心力量的來源。這個核心價值觀,於華為是“不讓雷鋒吃虧”,以奮鬥者為本,讓奮鬥者得到合理的回報。

不讓雷鋒吃虧,雖然是華為價值分配的一個原則,其實也是重新被大眾從內心普遍認同的一種道德信條,是新的道德重構。因為在中國過去特定的一段歷史中,強調的是做雷鋒不能求回報,也沒有回報,普遍形成了老實人(“雷鋒”)永遠吃虧,做事的人永遠吃虧的文化傳統。

華為通過這一導向,將員工的心理能量給激發出來。

二、力出一孔,利出一孔

“力出一孔”是華為長期堅持的戰略原則,“利出一孔”是華為對高級幹部和骨乾員工的嚴格要求。

管仲在《管子•國蓄第七十三》中說“利出於一孔者,其國無敵;出二孔者,其兵不詘;出三孔者,不可以舉兵;出四孔者,其國必亡”。

“大家都知道水和空氣是世界上最溫柔的東西,因此人們常常讚美水性、輕風。但大家又都知道,同樣是溫柔的東西,火箭可是空氣推動的,火箭燃燒後的高速氣體,通過一個叫拉法爾噴管的小孔,擴散出來的氣流,產生巨大的推力,可以把人類推向宇宙。像美人一樣的水,一旦在高壓下從一個小孔中噴出來,就可以用於切割鋼板。可見力出一孔,其威力。華為是平凡的,我們的員工也是平凡的。……25年聚焦在一個目標上持續奮鬥,從沒有動搖過,就如同是從一個孔噴出來的水,從而產生了今天這麽大的成就。這就是力出一孔的威力。”

華為從三十多年的實踐中總結出,企業發展首要的是要控制住資源分配的方向,聚焦主航道,堅持針尖戰略,這就是“力出一孔”。

“同時,我們堅持利出一孔的原則。EMT宣言,就是表明我們從最高層到所有的骨乾層的全部收入,只能來源於華為的工資、獎勵、分紅及其他,不允許有其他額外的收入。從組織上、制度上,堵住了從最高層到執行層的個人謀私利,通過關聯交易的孔,掏空集體利益的行為。20多年來我們基本是利出一孔的,形成了十五萬員工的團結奮鬥。我們知道我們管理上還有許多缺點,我們正在努力改進之,相信我們的人力資源政策,會在利出一孔中,越做越科學,員工越做乾勁越大。我們沒有什麽不可戰勝的。”

如果一個企業沒有“力出一孔,利出一孔”的擠壓,內部都在做布朗運動,相互抵銷,就形不成強大的發展動力。任正非經常用火箭的“拉法爾噴管”來做比喻。“可壓縮的流體被壓縮超過音速後,擴展的面積越來越大,速度越來越快,這就是火箭。火箭的發動機基於拉法爾噴管。我們是先規範、後放開。華為公司經過一個瓶頸擠壓大家,這就是價值觀。擠壓完以後,再放開,大家的奔跑速度越來越快,推動華為這個‘機器’的前進。”

三、勞動和資本的分配關係

華為之所以不上市,一方面不想讓員工暴富失去鬥志,“豬養肥了懶得哼哼(任正非語)”;另一方面是不想被資本所綁架,一味追求短期利益。

華為承認資本對價值創造所起的作用,“我們承認資本的力量,但更主要是靠勞動者的力量,特別在互聯網時代,年輕人的作戰能力提升很迅速。有了合理的資本/勞動分配比例、勞動者創造新價值這幾點,那麽分錢的方法就出來了,敢於漲工資。”

“西方的財務管理是成功的,值得我們學習,但也有缺點,就是絕大多數是上市公司,主要關注短期效益,對長期利益關注較少。我們公司不能隻關注短期效益,而要更多關注長期的、戰略性的建設,這就是我們與西方上市公司的主要區別。”關注勞動者的利益,就是關注企業的長期利益。為了不影響企業對長期利益的話語權,華為連分拆上市都不再做考慮。

華為把勞動者形象比喻為“拉車人”,把資本比喻為“坐車人”,華為有近9 萬人持有公司虛擬受限股享受利潤分紅,因此,這些員工既是“拉車人”,也是“坐車人”。

從1990開始,華為實施員工持股計劃,隨著時間的推移,華為有些“老八路”手上的股份越來越多,躺在股票分紅上混日子的現象越來越嚴重,甚至逐步形成了某些“食利”階層,隻願意做“坐車人”,不再樂意做艱苦奮鬥的“拉車人”。股權激勵導致內部的價值分配越來越不公平,越來越背離“以奮鬥者為本,長期堅持艱苦奮鬥”的核心價值觀,華為後來逐步采取一些措施增大“拉車人”的分配力度,抑製“坐車人”的利益享受。

“薪酬激勵的對標分析要提高合理性,要管理好拉車人和坐車人的分配比例,讓拉車人比坐車人拿得多,拉車人在拉車時比不拉車的時候要拿得多。……要管理好員工人力資本所得和貨幣資本所得的分配結構,貨幣資本所得保持合理收益即可,其他收益全部給人力資本所得,我們不能通過股票大量分紅來過度保障退休員工的收益,而是要切實保障作戰隊伍獲得大量的機會。”

2016年華為輪值CEO郭平在新年致辭明確提出“2016年持續優化激勵制度,實現勞動所得與資本所得3:1的目標”。從此,華為超高的股票分紅一去不複返,當然,股權激勵的積極作用仍然存在。

華為定義的勞動所得包括TUP(時間部門計劃)、工資、獎金、補貼、福利等收入;資本所得是指虛擬受限股的分紅和增值收入。

四、警惕高工資高福利的威脅

對企業來說,分錢比賺錢要難,分得不公平員工有意見,分得太摳門員工不滿意,分得太多福利太好,又可能讓員工沒有饑餓感失去奮鬥的動力。

華為內部曾經很深入地研究過英國和美國的福利制度。英國有著高福利的傳統,1601年英國引入世界首個《濟貧法》,1948年7月,依據《貝弗裡奇計劃》,英國宣布建成了世界第一個福利國家,承諾提供“從搖籃到墳墓”全天候福利保障制度服務。特別是二戰以後,不管是工黨上台,還是保守黨上台,都在大幅度增加社會福利,以取得平民的支持,但大多平民是短視的,沒有誰願意努力工作創造價值,在世界經濟的發展浪潮中,英國因此一次又一次地失去創新的機會。西歐其他國家和北歐國家也大抵如此。

美國靈活而不是教條地借用了歐洲福利制度成功的地方,但和實行全民福利的諸多歐洲國家相比,美國實行的主要是收入審查制度,即規定收入和財產在一定標準以下才可以拿到福利補助,其覆蓋面和保障程度在發達國家中相對是比較低的,加起來不到美國總人口的1/3。上世紀80年代,為了走出長期的經濟滯脹,美國政府大幅度削減福利和政府規模,力圖用市場機制來恢復經濟繁榮和社會發展。同時,政府管理從福利提供轉變為為公民提供服務,政府通過各種創新機制來提高自身的運行效率,通過發展創造能動的環境賦權給公民,因此,美國在創新精神和創新機制方面要明顯優於英國等歐洲國家。

由此,華為一直提醒內部要吸取歐洲高福利的教訓。

我們公司的薪酬制度不能導向福利制度。公司的薪酬要使公司員工在退休之前必須依靠奮鬥和努力才能得到。如果員工不努力,不奮鬥,不管他們多有才能,也只能請他離開公司。

“我們只能有限度地將條件不斷地改善。我們工資的增長率一定要逼近我們的經濟增長率。如果收入增長率超過公司的的經濟增長率,那華為公司過兩三年就沒有了。”

“高福利帶來了高成本,卻不能保證帶來生產力的提升。我們主張給員工足夠的收入,讓員工有能力自付費,在公司搭建的平台上選擇、購買自己真正想要的服務。公司現在提供的就是統一標準的保障,但是超過這個標準都需要自己掏錢。”

高福利對企業是一種威脅,這是華為的觀點,不代表全部,也有企業採用高福利的管理方法,比如騰訊,其提供了“10億無息購房貸款”,“給員工和家屬花樣繁多的保險”,“與中等城市公交系統有一比的班車網絡”,“30天全薪病假”,“給員工發股票”等非常多的福利政策。

當然,這個問題不能無限放大來看,企業成功不會只是因為福利做得好,企業失敗也絕非福利差的罪過,每個企業有每個企業的文化土壤和管理邏輯,不要完全割裂來評價。但有一點是肯定的,福利仍然要以奮鬥為基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