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換季就感冒?三大養生妙招幫你平穩度過

眼看廣州越來越有秋天的氣息,季節轉換的感覺來得更為強烈了。在季節轉換之時,早晚溫差亦較大,小感冒、小咳嗽的人不斷。對於習慣了四季如夏的廣東人來說,養生該怎麼做?專家表示,可從防病、起居、飲食上調理,讓身體漸漸適應季節的變化。

廖木興/圖

防病

潤燥、注意腹部保暖

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南沙醫院副主任中醫師鄧聰指出,如今晝夜溫差逐漸加大,晝熱夜涼,氣候寒熱多變,稍有不慎,容易傷風感冒;同時,一些舊病如慢性肺病、胃病、骨關節病、心腦血管疾病等也易複發。抵抗力不佳的中老年人更應在日常生活中加強防護,以免早晚低溫下外周血管收縮,誘發血壓升高等心腦血管疾病。

此時還有雨水減少、氣象乾燥的特點,人們常感覺很「乾」,出現口鼻乾燥、嘴唇乾裂、咽燥乾咳、皮膚緊巴巴、大便秘結等「秋燥」癥狀,嚴重的還會鼻出血、皮膚皸裂脫屑、肛裂等,老年人尤其多發。此時要注意防燥,室內保持一定濕度,合理補充水分,多吃新鮮蔬菜水果,並根據「燥則潤之」的原則,適當多吃潤燥滋陰的食材。

鄧聰還建議,這個季節要防脾胃受寒,衣著以「不露」為原則,不可赤膊貪涼,注意保暖尤其是腹部,並少吃生冷食物。此時,過敏體質的人群要做好積極的預防,注意避開花粉、塵蟎、動物皮毛、蝦蟹等過敏原,加強身體鍛煉,早晚不要受涼。

起居

早睡早起,早晚用冷水洗臉、漱口

氣象逐漸轉涼,晝夜溫差較大,早晚應注意適時添衣,避免受涼,尤其是年老體弱之人。但添衣不宜太多太快,以自身感覺不寒為宜,可有意識地讓身體凍一凍。鄧聰稱,「秋凍」能讓人體適度地接受耐寒訓練,可提高機體抵抗力,對安度冬季有益,具體做法可從此時開始堅持早晚用冷水洗臉、洗手、漱口。

所謂「秋風秋雨愁煞人」,很容易讓人出現消沉的情緒。中醫認為,肺應秋,在志為悲,容易產生「悲秋」。因此,要培養樂觀情緒,保持神志安寧,以適應秋天平容之氣。同時,應適當調整起居時間,早睡早起:早睡可以順應陰精的收藏,早起可使體內的陽氣更加舒暢。

與悶熱的夏季相比,秋冬季更適合運動,運動量及強度可適當比夏天增加,但要避免運動後出汗太多或過度疲倦。「可選擇慢跑、爬山、踢毽子、太極拳等方式進行運動。其中,最適宜的運動莫過於登山了。」鄧聰稱,在晴朗的日子裡登高望遠,享受大自然的美景,使自己身心愉悅,既鍛煉了身體,又排解了秋愁。

飲食

清熱生津、養陰潤肺

不少人都感受到了近段時間空氣的乾燥。中醫認為,燥邪傷人,耗傷津液,很容易讓人出現一系列的「秋燥」癥狀,此時需要潤燥的養生大法。鄧聰建議,飲食原則宜清熱生津、養陰潤肺,可多食富含維生素類食材如胡蘿蔔、秋梨、芝麻、木耳、廣柑、柿子等,秋藕、蓮子、菱角、甘蔗等當季食材也是不錯的選擇,有生津、清除燥熱的作用。葯膳方面以潤肺化痰為宜,可適當選用如銀耳、百合、銀杏、麥冬、川貝、沙參、玉竹、杏仁等,並可酌情配合加入一些益氣滋陰的中藥如人蔘、西洋參、石斛等。

「廣州還比較熱,不必急著大補,即使身體虛弱,需要服用補藥,也最好選用平補之品。」鄧聰介紹,所謂平補,主要指補而不峻、不燥不膩。例如,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的人,可服食蓮子、芡實、山藥、扁豆、紅棗等,這些食材含有豐富的澱粉、蛋白質、維生素等,並都具有健補脾胃的功效。

■新快報記者 梁瑜 通訊員 黃月星 陳瑤璿

星標置頂新快報

首先找到我們

然後點擊右上角的三個小點,

設為星標

↓↓

播放GIF

這樣你就可以在眾多公眾號裡

快速找到新快報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