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從曹丕到慈禧,古人如何應對“發際線保衛戰”

脫發,自古以來就是對顏值毀滅性的災難。著名愛國詩人陸遊曾經說過:“脫發紛滿梳,衰顔不堪照。”(《遊大智寺》)

最近一條扎心的新聞更是讓人感到頭冷:90後比上一代人脫發年齡提前20年!脫發早已經不是程序員的專利,有些人還沒脫單就先脫發了。防脫洗發水、生發劑、發際線粉……溯源君已經竭盡全力,然而頭髮卻像風一樣自由,就像你的溫柔無法挽留。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視頭髮如生命的古人,在沒有上午植發、下午上班的技術之前,如何才能打贏“發際線保衛戰”?

第一招:多找老中醫 專治頭髮稀

早在三國時代魏文帝曹丕就受脫發困擾。根據記載,曹丕30來歲便發脂如泉,脫發不止。其症狀根據現在病理來分析,應該是脂溢性脫發

在古代無發、無冠是大不祥,作為一國之君的曹丕,為了治好自己的脫發,動用皇家資源,找頂級專家開展會診,留下了防脫屆的皇家秘

據唐代醫書《外台秘要》記載,禦醫針對曹丕脫發嚴重而開出治療脫發的藥方,曹丕用此方洗頭效果卓著,很快在脫發處長出新發。

在這張禦用防脫秘方中,有一件產品叫“馬鬃膏”。在使用前洗淨頭髮,再將其塗抹於頭皮之上,靜候一兩個時辰洗去,效果顯著,頭髮如駿馬之鬃毛般飄逸,故命名“馬鬃膏”。

第二招:假發頭上戴 美麗惹人愛

除了找老中醫努力治療,古人也流行戴假發

發量不夠,假發來湊。傳說在堯舜時期,假發就已經發明了,古漢語稱髲髢(bì dí)。《莊子·天地》裡說:“有虞氏之藥瘍也,禿而施髢,病而求醫。”

從西周時期開始,已婚女性就流行梳一頭高聳的發髻,但是有限的發量難以倒騰出那種高高聳立的發髻。不過這也抵擋不住精致豬豬女孩們的愛美之心,她們收購平民百姓家女子的長髮,或者是受髡(kūn)刑(上古五刑之一,將人頭髮全部或部分剃掉,是一種冤罪殺機的刑)的犯人頭髮。她們“摘遺發之美者縷束之,雜發中助綰為髻”,製造自己發量多的假象。

用假發遮蓋禿頭的歷史長河中,我們熟悉的慈禧太后值得擁有姓名。作為青史留名的美容養身達人,慈禧太后40歲就開始面臨脫發困擾,後來,兩鬢和後腦杓都脫禿了,只能貼發片遮掩。專門給慈禧太后梳頭的老太監“梳頭劉”和後來接手的李蓮英,因為能把假發和真發梳得融為一體,深得慈禧太后的青睞

第三招:君子配潮帽 時尚又可靠

比起女士們喜歡戴假發,男士們更流行戴帽子

《晉書·輿服志》記載:“幘者,古賤人不冠者之服也。漢元帝額有壯發,始引幘服之。王莽頂禿,又加其屋也。”意思是幘本來是普通老百姓裹在額頭上的布,因為漢元帝瀏海比較茂密,也裹上一塊布遮擋。

到王莽的時候問題來了,由於禿頂嚴重,無發可束,光帶個頭巾又顯得比較奇怪,所以對“幘”進行了改良,在上面加了個“屋”,就後來有了“王莽禿,幘施屋”的說法,帽子閃亮登場了。

大家都熟悉杜甫在《春望》裡描寫的“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那畫面想想已經很慘了,然而他在另一首詩《九月藍田催氏莊》中寫到的場景卻更讓人讀來心酸,“羞將短發還吹帽,笑請旁人為正冠。”

杜甫自感人老了,怕帽子一落,顯露出那屈指可數的蕭蕭短發,所以每當風吹帽子時,都笑著請旁人幫他正一正。這個禮貌而不失尷尬的笑容,你自己體會吧。

第四招:大家都剃光 四海成一邦

無論是化學治療還是物理遮蓋,都是從表面上減輕脫發帶來的顏值傷害。然而在古代某些時間或某些人群中,人們不再為禿頭而感到尷尬,因為你也禿我也禿,看過去就是整整齊齊的一家人。比如說契丹族男子的潮流的發式——髡(kūn)發

按契丹習俗,契丹男子多作髡發。《後漢書》《三國志》《南齊書》等史志都有記載。此髮型具體什麽樣子,直接上圖!

剃去頭顱頂部的頭髮,留下周圍部分頭髮,或下垂,或編成小辮,這種髮型簡直是放蕩不羈愛自由。

髡發是東胡系諸民族區別於匈奴系諸民族的重要特徵之一,除了契丹族,古代中國南方各民族也常見此發式。據後人推測,古時牧人乘馬馳逐,披散的頭髮容易遮擋視線,故而將其剃去或結辮,便於騎馬。這麽友好的髮型,希望能再全民流行一次。

看完古人的防脫小妙招,不知道哪招適合你。不過溯源君提醒廣大網友:防脫千萬條,自信第一條。如果真的當不了偶像派,做個實力派也不錯。

撰文 |蜀來寶

編輯 |曹珂 李睿宸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