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資管行業大變革:銀行理財子公司攜23兆資金來襲

6月3日,首家銀行理財子公司建信理財有限責任公司(下稱“建信理財”)落戶深圳,從銀行的角度出發,此舉有利於強化銀行理財業務風險隔離。

資管新規後,金融業逐漸變化著。如今,銀行理財子公司背靠銀行資源、沒有銷售門檻、具備固收業務優勢、投資範圍廣泛的新興資管機構將與公募基金形成新競爭合作格局,但對於公募基金來說,增添了一位強有力的競爭對手反而更契合。

“長遠來看,規模排在50名之外的基金公司可能會退出市場,現在規模超過200億元基金公司才有可能盈利。”業內人士表示。

或旨在隔離銀行風險

6月3日,建設銀行全資子公司建信理財在深圳舉行開業儀式,同時發布了新產品。這標誌著,國內首家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正式開業運營。

公開信息顯示,建信理財注冊資本為人民幣150億元,注冊地為廣東省深圳市,劉興華任董事長,謝國旺任總裁。建信理財於5月20日獲得銀保監會開業批複;5月23日,取得金融許可證;5月24日,首家完成工商登記並取得營業執照;5月27日,建設銀行發布公告宣布建信理財正式設立。

據統計,截至5月末,已有31家商業銀行公告發布了設立理財子公司的計劃,包括6家國有銀行、9家股份製銀行、14家城商行、2家農商行。已有8家銀行的理財子公司獲批籌建,其中,工行、建行、交行均已獲得監管的開業批準。

事實上,自2018年4月7日資管新規實施以來,金融機構相繼出現各種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銀行理財子公司的橫空出世的“使命”是什麽?

華南某資深銀行業人士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銀行是連接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普通老百姓和金融機構的紐帶,在國民經濟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大的企業出現信用風險甚至整個公司破產倒閉,小的家庭房貸斷供,最後遭殃的其實都是銀行,所有的風險都聚集在銀行。銀行理財子公司的問世一是把此前銀行的風險部分隔離出來,留下優質資產,二是向美國這類成熟的資本市場靠攏。

“在銀行理財子公司成立以前,銀行理財曾經歷了爆發式增長的黃金時代,規模非常龐大。普益標準曾發布報告稱,2018年全國439家商業銀行(不包括外資銀行)個人理財存續規模達23.54兆元,其中,全國性銀行佔比達78.68%,業務獨立出來後,更不可小覷其能量。”上述華南某資深銀行業人士進一步說道。

狼來了?理財子公司:非也   2018年12月2日發布的《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明確寫道,理財子公司為商業銀行下設的從事理財業務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其所適用的監管標準與其他資管機構總體保持一致。

投資方面,理財產品可直接投資股票。在前期已允許銀行私募理財產品直接投資股票和公募理財產品通過公募基金間接投資股票的基礎上,進一步允許理財子公司發行的公募理財產品直接投資股票。

投資範圍更廣的理財子公司對於公募基金來說是否意味著“狼來了”?

據證券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3月底,我國境內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23家;取得公募基金管理資格的證券公司或證券公司資管子公司共13家,保險資管公司2家。以上機構管理的公募基金資產合計13.94兆元,遠不及上文提及的23.54兆元個人理財存續規模。

“我們並不應該被(公募基金、券商)當成一個新的威脅,其實我們的業務已經存在十多年了,以銀行理財子公司獨立出來只不過是換了個形式,而非新生事物。”建信理財某產品負責人向《華夏時報》記者透露。

“公募基金已經是個很成熟的行業了,我們和公募基金存在著很多不同,包括投資策略、客戶群體等等,相比而言,銀行的理財產品風險更低一些,投資範圍更靈活,非標類的資產同樣可以投資。”該負責人還強調隔離風險是銀行理財子公司成立後最大的特點。

記者還從建信理財某產品負責人處了解到,銀行理財子公司成立後,可以直接投資資本市場也是一大亮點。因為銀行理財之前是不可以直接投資資本市場的。

規模50名後基金公司生存艱難

“相比外資的進入,銀行理財子公司更像狼來了。”多家基金公司內部人士這樣反饋給《華夏時報》記者,究竟是什麽原因讓基金行業如此恐懼?

業內人士向《華夏時報》記者稱,銀行理財子公司有著天然的優勢,他們一直是基金行業強有力的競爭者,銀行理財是一種替代品,類似基金中的固收類產品。隨著銀行理財子公司的逐漸成立,中小型規模的基金公司也確實會受到各方面的壓力,長遠來看,規模排名50名之外的基金公司未來可能會退出市場,基金公司是有盈虧平衡點的,現在規模超過200億元基金公司才有可能盈利。

據Wind資訊顯示,截至2019年6月5日,除了規模達到1.22兆元的天弘基金,另有34家基金公司超千億元,排名第50名的基金公司規模不足500億元;剔除貨幣基金來看,排在第50名的基金公司為273.25億元。

華南某大型基金公司內部人士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具體來看,銀行理財子公司最擅長貨幣、債券等固收類的業務,肯定會在原有基礎上繼續做大做強,但他們的困難在於搭建權益類團隊。不過,銀行理財子公司可能會先從基金公司挖後台人員(如登記、結算人員),因為以前銀行的產品不是淨值型的,不需要清算人員,但現在需要,不過量不會很大。

“事實上,銀行畢竟不差錢,只要它一旦想做權益類產品,也不會太難。”上述華南某大型基金公司內部人士補充道。

網上關於銀行理財子公司與基金公司的關係爭論已久,如何理解所謂的競爭與合作?

在另一位基金從業人員看來,競爭是高於合作的,“畢竟,近幾年,機構客戶才是基金公司盈利的大頭,TO C的業務是來贏得口碑的。

編輯:劉春燕 主編:陳鋒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