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雲手攻防有妙用,難怪叫太極拳的「母式」

雲手為什麼叫太極拳的「母式」?

一、雲手的名稱


關於雲手的名稱由來,洪均生先生在《陳式太極拳實用拳法》一書的考證中認為,「雲手」的式名是象形而來的。中國畫習慣以螺旋狀表示雲之隨風旋轉,而此式兩手互動旋轉有似畫雲筆法,故取此名。另外,舞蹈的經典動作裡也有非常飄逸的「雲手」組合,或許是它啟發了拳術中劃圈動勢名稱的命名。

陳鑫曾說:國術中攻防手法以左右兩方用得較多,所以各家套路中仍然保留了雲手的模式原型,陳鑫在《陳式太極拳圖說》中,把一路二三組雲手稱為「上、中、下」,演練的步法和手法也稍有變化。二路炮捶也多處出現「單雲手」。顯而易見,雲手作為太極拳基本技術形式,雖然已經融化在各式拳勢當中,但原型還獨立存在著。

二、雲手的神意


文事武功,對神意的要求都是第一位的。演練者的意就是不丟不頂的太極拳意。用神意統領周身,按規矩運轉,就會出現「周身無處不太極」的狀態。既然雲手是太極拳的「母式」,那麼雲手的神意就是太極拳演練和實作的神意。

正常情況下,神意的關注有內外之別。在內為內勁的隨機調節,在外為眼神的適時觀照。

遵易理,合拳法,統周身」才是雲手神意的「真態」。

三、雲手的軌跡


雲手雖然是簡單的畫圈,但要求很細膩的,不是言傳身教的確難以明了。而曰,各家風格不同,要求有別。這裡以洪傳陳式太極拳為例,說明雲手的運行軌跡。

一般情況下,單獨操練雲手,都是先從單雲手開始的。因為雙雲手無非是雙手的交替配合,明白了單雲手,自然就能舉一反三,通曉雙雲手的動作要領。單雲手又有定步和活步之別,起步階段自然以定步為基,可減少難度,易於入門。按傳統的單雲手操練形式來分,又有正反之別。

面具體講一下定步右單正雲手的運動軌跡。

預備式:馬步開手

站好右側馬步,眼睛注視右前方,左手叉腰,左肘微前下合,右手向右前方采擠展開,肘微沉,右臂稍彎曲,掌心斜向右前下方,手指高度約在肩和眉之間,右手和右腳,上下呼應。

第一動:收肘纏手

眼睛注視右前方,內氣微松沉,腰胯走提塌勁,身體左轉,右肘向右肋收轉,右手同時順纏收轉。掌心斜向右前方,手指高度約在肩和肘之間。手指領勁不丟.肘不許夾緊、要松垂。

第二動:合手擠靠

眼睛繼續注視右前方,身體繼續左轉,肘微沉右手順纏收轉到胸前十厘米左右位置。掌心不過身體中線,斜向左後上方,手指領勁不丟。這時右肩肘要出擠靠勁,身體保持中正。

第三動:右轉擠按

眼睛繼續注視右前方,身體右轉,肘微沉有手逆纏,右手的位置大約在右肩前外二十至三十厘米處。掌心斜向前下方,手指領勁不丟。這時有肘要松沉、發擠靠勁,手掌外側意在其右上方,身體保持中正。

第四動:右轉擠采

眼睛繼續注視有前方,身體繼續右轉,右手逆纏,右手的位置大約在右肩前外側五卜厘米處。掌心斜向右前下方,手指領勁不丟,手指尖與右腳趾相合。右前臂和掌腕走擠采勁,身體保持中正。

要點

整個正雲手過程保持「上領下塌中間轉」的身法。眼睛注視右前方,出手時「手領肘」,收手時「肘領手」,上下開合協調,既放鬆,內勁還要不丟不頂,呈陰陽相濟狀態。右正雲手的動勢是順時針的軌跡,整個路線是斜向的外大內小的「鴨蛋網」。

正確的定步雲手練習應該是神意專註,速度均勻,動勢流暢,開合協調。劃圈時,手臂三節和全身整體的合理運轉是雲手鍛煉的真諦。

四、雲手的實用

雲手包含拳法的攻防含義,雲手劃圈的過程,就是理想的攻防一體模式。手臂部三節和軀乾部、下肢部三節的開合一體運轉,就是最佳的人體攻防動態構架。每一個隨意的點都應是處於太極狀態中的,要化打合一、開合一體。

例如:正雲手的第一動「收肘纏手」,對方雙手擠按我右腕、肘處,我松沉右肩肘,同時向裡收肘,右掌指向右外下側劃弧,即肘與手的收中放的動勢在同一時問完成。掌指部的纏轉是梢節的緊放,肘部的收轉是中節的隨化,對方立即處於「落空」和「即…」的兩難境地,非高手則即刻出局。

當然,理想的太極狀態是相對的,我們不可忽視自己的技術錘鍊和心態修養。實際上,只要理念對頭,打任何拳都可達太極狀態。反過來說,就是打太極,不明理法,也是盲拳,只能虛妄地陶醉自己,沒有實際功用。所以,我們應從雲手訓練著手,舉一反三。只有經過持久的正確鍛煉,方可達「全身無處不太極」的狀態,才能在推手和實戰中,處處得機得勢。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